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作为现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的书籍设计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前进。但过于吸收、模仿西方的书籍设计,缺失了我们原本的特征,从而不被世界所认可。随着近几年带有明显本土特色的中国书籍设计频频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中国的书籍设计走上了国际舞台,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设计传统化的反思。本文着眼于探讨现代书籍设计从哪些方面表现传统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书籍设计 传统性 图形 排版 形态 材质
长期以来,书籍设计被人们称为装帧艺术,但仅仅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而已。其实书籍设计不仅是封面设计,它是对书籍整体把握的一个调控。但我们在逛书店的时候,很少能找到那种真正令人为之一惊又能长久保存的书籍。有些书籍外强内虚,概念不清;还有些装饰无度,干扰阅读。人们总认为出版设计的顺序是,作者提供内容给出版社,编辑对它进行校对,然后交给设计者进行封面设计,最后印刷厂提供成品。而这些环节是互相割裂、独立的。这种工作模式不可能产生出富有感情的书籍。
1 形式语汇与传统书籍设计
单从浅层意义上来看,本土化书籍的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1 视觉连接——文字、图形、色彩和排版
汉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元素,封面上仅仅一个中国字便有了中国风格的意味。汉字经历了岩石陶器刻绘符号、甲骨、金、篆、隶、楷、印刷字体等的演变,丰富的书体,再加上各类变体字体以及汉字书写的各种表现形态,使汉字多元化的面貌拥有了众多的审美功能。这不同于英文字母的普遍单一,我们的文字给书籍设计提供了发挥创想和无限变化的机会。如《为中医而生的人们》中在封面上将汉字做了含义上的衍生。该书主题是中医师和他的弟子们为民众治病的故事,把三双摸脉的手势形成一个大众的“众”字造型,并贯入手中气的流动,呈中医学气动太极国医神韵。中国文字象形的特质为设计创造了丰富表现的机会。
图像是辅助文字传达内容的设计要素。它的首要宗旨是对文字内容作清晰地说明,同时对书籍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再则是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读、发现和挖掘。相比较抽象的文字媒介而言,图像具有可视、可读、可感的优越性,还具有准确、清晰、易识别、理解快捷、传递简洁等优点,在理性之外又可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借助图像的强化表达,读者可以更加深化对书籍内容的印象与感受。传统的图形一般在具有传统内容的书籍中出现,从而达到辅助阅读的效果。
色彩在塑造书籍个性和创造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色彩传递给我们的情绪是不同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用心去体会颜色的姿态,并对颜色产生情感的共鸣,恰当的色彩运用,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次美感体验。不同的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和审美习惯,对色彩的感受、理解以及意义表达也不尽相同。《贺新春十二生肖画册》,书籍的内容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关于介绍中国的生肖文化和节日的书。其设计尽可能的民间化、通俗化。选用了大量民间的剪纸、年画等图形,色彩对比强烈,用代表中国的红色为主色调,为色彩和图形表达本土化的范例。
现代版面中,汉字从左到右横写,自上而下。而传统书籍中的排版为竖排,自右向左。这种排版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但现今很多古籍的重新出版印刷仍然采用竖版的形式。另外其线装书籍中出现的排版边框也同样作为一种传统的元素出现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前面介绍过的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上获奖的两本书籍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竖排版的方式。朱赢椿设计的作品《江南论语》,采用了竖排版的方式,加上传统的边框,突破性地改变了传统书籍的大小比例,将图形穿插在文字中间。让阅读者在阅读古籍的时候,不仅仅体会到原本的传统韵味,还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1.2 想象延伸——材质
书籍材料的质感可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平滑的、粗糙的、柔软的、坚硬的……,这对于书籍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书籍阅读并非为了得到一般的精神满足,还要凭借自身的感性体验区重新获得新鲜的感受,这就是材料的“触觉感”。人们手捧书籍逐页翻阅,触感其柔软或坚挺,视觉的亮丽与素雅都会带来种种文字以外的感受和联想。优秀的书籍设计,从内文到环衬,从内封到护封,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因材质的恰当选择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我国传统的书籍,经历了从甲骨、石头的应用,继以竹木、缣帛到纸的更替。尽管现今材料的选择纷繁多样,但是中国传统的宣纸仍然被人们所青睐。人们翻阅着飘逸柔软、具有自然气息的书页纸,从中体味中国文明传承至今的血脉。《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一书中,书盒的天地用毛边纸穿线扎叠假镶入,形成富有直接视触实感的传统属性形态。内文装订形式用近似毛边皮纸的轻型包背装,全书的设计在文化气息表现上浓笔重彩,富于书籍的书香气韵。书籍设计可以赋予书卷五感之美的感受。
1.3 结构突破——形态
在纸张未发明前,由于材料的限制,人们把文字书写在竹简、缣帛上,这是书籍的最早形态。书籍不断地变换,或卷、或折。出现了叶子、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一系列我国特有的装订形式。线装作为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态,线装书籍有着与现代书籍截然不同的视觉气质,因此常常被现代书籍设计用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表现手段。书籍《艺匠文字》采用了包背装与线装结合的装订方式,既吸收了线装的牢固性以及表现出特有的书卷气质,还展示了包背装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的特殊形态,使得书籍在书口呈现出与众不同。
2 内涵意义与传统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思维。不仅仅是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参与阅读的过程与书产生互动作用,从书中得到整体感受和启迪。设计应是信息编辑思路贯穿下对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体例、文字、传达风格、节奏层次,以及图像、空白、纹饰、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的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四次元的有条理地视觉再现。
一本好的本土化书籍设计并不是在作品表象上增加本土元素就能产生的。就拿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食物本草》这个案例来进行分析。原书是一套中国最早的营养料理大全,是古书的再设计出版,所以应将中国文化特质和书卷气息的体现作为本书设计的基本视觉传达基调,调动中国古籍中的视觉元素并附合当代人的阅读审美情趣,达到对古为今用的现代设计符号的捕捉。
作者对书籍设计的说明上说:电子读物虽然带来信息传递快捷的优越性,但无法避免感受一丝机械的冰冷,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已经很难有“眼下听雨看燕归”的情趣了。设计《食物本草》希望给读者带回古人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观。书籍的形态为线装书籍,外加一个藤制书函。内文版式要与外在形态达到和谐统一,全书各页舞台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为全剧演出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字体、字号、行距、段式、空间、文字群的分解组合,甚至于每一个小图形、小符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每一面的文字排列应具有丰富的表情。设计者运用了传统的版式以便和书籍形态统一。为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仿佛回到那个时期,故选择类似宣纸质地的轻型的棉质纸材印刷。书籍的外函设计,未采用传统形态,而是以民间日常所用的藤制食盒来引发书籍形态的设计思路。通过提拎书盒、开启藤盖及翻阅过程感受来自大自然恩惠的更真切的感受。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从外函的设计、书籍形态、版式到材质的选择上,都是围绕设计者最初对书籍设定的主题“带回古人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观”而进行设计的。用了很多本土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为了更好体现书籍的内涵而做的设计,是在设计者真正了解书籍想要表达的涵义的基础上所做的。读者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书籍文字的接受,同样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产生了温和的回声。它需要设计师感受和了解。而这才是真正能成为本土化书籍设计的佳作。虽说如今出版行业佳作的数量并不很多,但不乏一些在此方面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3]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三联书店,2006年.
【关键词】书籍设计 传统性 图形 排版 形态 材质
长期以来,书籍设计被人们称为装帧艺术,但仅仅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而已。其实书籍设计不仅是封面设计,它是对书籍整体把握的一个调控。但我们在逛书店的时候,很少能找到那种真正令人为之一惊又能长久保存的书籍。有些书籍外强内虚,概念不清;还有些装饰无度,干扰阅读。人们总认为出版设计的顺序是,作者提供内容给出版社,编辑对它进行校对,然后交给设计者进行封面设计,最后印刷厂提供成品。而这些环节是互相割裂、独立的。这种工作模式不可能产生出富有感情的书籍。
1 形式语汇与传统书籍设计
单从浅层意义上来看,本土化书籍的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1 视觉连接——文字、图形、色彩和排版
汉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元素,封面上仅仅一个中国字便有了中国风格的意味。汉字经历了岩石陶器刻绘符号、甲骨、金、篆、隶、楷、印刷字体等的演变,丰富的书体,再加上各类变体字体以及汉字书写的各种表现形态,使汉字多元化的面貌拥有了众多的审美功能。这不同于英文字母的普遍单一,我们的文字给书籍设计提供了发挥创想和无限变化的机会。如《为中医而生的人们》中在封面上将汉字做了含义上的衍生。该书主题是中医师和他的弟子们为民众治病的故事,把三双摸脉的手势形成一个大众的“众”字造型,并贯入手中气的流动,呈中医学气动太极国医神韵。中国文字象形的特质为设计创造了丰富表现的机会。
图像是辅助文字传达内容的设计要素。它的首要宗旨是对文字内容作清晰地说明,同时对书籍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再则是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读、发现和挖掘。相比较抽象的文字媒介而言,图像具有可视、可读、可感的优越性,还具有准确、清晰、易识别、理解快捷、传递简洁等优点,在理性之外又可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借助图像的强化表达,读者可以更加深化对书籍内容的印象与感受。传统的图形一般在具有传统内容的书籍中出现,从而达到辅助阅读的效果。
色彩在塑造书籍个性和创造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色彩传递给我们的情绪是不同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用心去体会颜色的姿态,并对颜色产生情感的共鸣,恰当的色彩运用,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次美感体验。不同的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和审美习惯,对色彩的感受、理解以及意义表达也不尽相同。《贺新春十二生肖画册》,书籍的内容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关于介绍中国的生肖文化和节日的书。其设计尽可能的民间化、通俗化。选用了大量民间的剪纸、年画等图形,色彩对比强烈,用代表中国的红色为主色调,为色彩和图形表达本土化的范例。
现代版面中,汉字从左到右横写,自上而下。而传统书籍中的排版为竖排,自右向左。这种排版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但现今很多古籍的重新出版印刷仍然采用竖版的形式。另外其线装书籍中出现的排版边框也同样作为一种传统的元素出现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前面介绍过的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上获奖的两本书籍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竖排版的方式。朱赢椿设计的作品《江南论语》,采用了竖排版的方式,加上传统的边框,突破性地改变了传统书籍的大小比例,将图形穿插在文字中间。让阅读者在阅读古籍的时候,不仅仅体会到原本的传统韵味,还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1.2 想象延伸——材质
书籍材料的质感可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平滑的、粗糙的、柔软的、坚硬的……,这对于书籍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书籍阅读并非为了得到一般的精神满足,还要凭借自身的感性体验区重新获得新鲜的感受,这就是材料的“触觉感”。人们手捧书籍逐页翻阅,触感其柔软或坚挺,视觉的亮丽与素雅都会带来种种文字以外的感受和联想。优秀的书籍设计,从内文到环衬,从内封到护封,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因材质的恰当选择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我国传统的书籍,经历了从甲骨、石头的应用,继以竹木、缣帛到纸的更替。尽管现今材料的选择纷繁多样,但是中国传统的宣纸仍然被人们所青睐。人们翻阅着飘逸柔软、具有自然气息的书页纸,从中体味中国文明传承至今的血脉。《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一书中,书盒的天地用毛边纸穿线扎叠假镶入,形成富有直接视触实感的传统属性形态。内文装订形式用近似毛边皮纸的轻型包背装,全书的设计在文化气息表现上浓笔重彩,富于书籍的书香气韵。书籍设计可以赋予书卷五感之美的感受。
1.3 结构突破——形态
在纸张未发明前,由于材料的限制,人们把文字书写在竹简、缣帛上,这是书籍的最早形态。书籍不断地变换,或卷、或折。出现了叶子、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一系列我国特有的装订形式。线装作为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态,线装书籍有着与现代书籍截然不同的视觉气质,因此常常被现代书籍设计用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表现手段。书籍《艺匠文字》采用了包背装与线装结合的装订方式,既吸收了线装的牢固性以及表现出特有的书卷气质,还展示了包背装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的特殊形态,使得书籍在书口呈现出与众不同。
2 内涵意义与传统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思维。不仅仅是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参与阅读的过程与书产生互动作用,从书中得到整体感受和启迪。设计应是信息编辑思路贯穿下对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体例、文字、传达风格、节奏层次,以及图像、空白、纹饰、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的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四次元的有条理地视觉再现。
一本好的本土化书籍设计并不是在作品表象上增加本土元素就能产生的。就拿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食物本草》这个案例来进行分析。原书是一套中国最早的营养料理大全,是古书的再设计出版,所以应将中国文化特质和书卷气息的体现作为本书设计的基本视觉传达基调,调动中国古籍中的视觉元素并附合当代人的阅读审美情趣,达到对古为今用的现代设计符号的捕捉。
作者对书籍设计的说明上说:电子读物虽然带来信息传递快捷的优越性,但无法避免感受一丝机械的冰冷,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已经很难有“眼下听雨看燕归”的情趣了。设计《食物本草》希望给读者带回古人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观。书籍的形态为线装书籍,外加一个藤制书函。内文版式要与外在形态达到和谐统一,全书各页舞台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为全剧演出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字体、字号、行距、段式、空间、文字群的分解组合,甚至于每一个小图形、小符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每一面的文字排列应具有丰富的表情。设计者运用了传统的版式以便和书籍形态统一。为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仿佛回到那个时期,故选择类似宣纸质地的轻型的棉质纸材印刷。书籍的外函设计,未采用传统形态,而是以民间日常所用的藤制食盒来引发书籍形态的设计思路。通过提拎书盒、开启藤盖及翻阅过程感受来自大自然恩惠的更真切的感受。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从外函的设计、书籍形态、版式到材质的选择上,都是围绕设计者最初对书籍设定的主题“带回古人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观”而进行设计的。用了很多本土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为了更好体现书籍的内涵而做的设计,是在设计者真正了解书籍想要表达的涵义的基础上所做的。读者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书籍文字的接受,同样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产生了温和的回声。它需要设计师感受和了解。而这才是真正能成为本土化书籍设计的佳作。虽说如今出版行业佳作的数量并不很多,但不乏一些在此方面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3]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三联书店,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