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之和谐,是政通人和、科学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学生、硬件、制度、环境等教育要素协调、优化的集中反映。大学生及学生公寓分别是教育和学校基础建设的主体,不言而喻,健康、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教育生态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显示指标。
和谐校园的理念昭示着高等教育后勤改革中开放的人文精神。在面临大学生扩招的压力和大学生宿舍公寓化建设不断扩大的机遇和挑战下,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体系,使大学生公寓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阵地,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公寓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具备极强的人文关怀气息。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为主要空间,以班级制为纽带,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有一半时间在学生公寓度过,学生公寓被喻为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加强公寓管理,引导大学生建设优秀的公寓文化,对净化美化校园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优良校风学风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公寓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质层面的反映,正因其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共同生活圈内的各种生活事件、精神风貌,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大学生公寓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文素质是以人文知识为底蕴的人文精神的展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富含人文知识,拥有健康的心智和崇高价值追求。一所大学之所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及深受广大学子的热爱,不仅是因其具备先进的学科建设水平,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更主要的是被其极富魅力的大学人文精神所吸引。众所周知,一些著名的学府皆因其薪火相传的卓越人文精神而得以焕发时代的生命力。
大学生公寓文化恰恰具备了承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艺术符号的显示,情感的传递和人际沟通技巧等的表达——这些活泼、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能给大学生以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把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及文明行为。
2.大学生公寓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进步、文明的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与学校教学活动构成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从而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消极腐败的大学生公寓文化不但败坏校风,同时也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公寓建设的集中化、规模化、区域化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课外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阵地,并非简单的补充。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与校园、社区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大学生公寓文化元素中,通过对学校标志、建筑风格、特有景观设计、校训、人文精神的不断再现和标注,给广大受众(大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优秀的公寓文化还具有较强的示范效用,对大学周边社区进行文化辐射,提升社区形象和文化氛围及品味。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功能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区、学习区和活动区,公寓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应显得尤其活跃,是学校环境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承载。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制度功能
在人们的观念中,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而非正式制度一般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形成的”,它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和意识形态等。文化的另一种释义就是非正式的制度,存在着激励、约束、引导、调节等功能。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激励功能
我国高等教育也无一例外地遵循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生公寓是相对优秀群体的聚集区。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亦是大学生公寓文化的闪光点,是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凝练与展示。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在学生的日常行动中激励着其个体不断勤学向上。
(三)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诱导功能
大学是青年意识形态逐渐建立和巩固的时期,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其模仿欲望相当强烈,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无疑能起到引人向上的作用。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提“首善社区”的理念,真正能付诸实践的首选之地莫过于大学生公寓了。在这个社区中,能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思想碰撞带来的影响,更能发挥出“社员”(大学生)对文化的创造性,取得优秀的文化成果。
三、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居住重组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宿舍的建设压力愈加巨大。每年对新生的学生住宿安排往往像填萝卜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见缝插针”,满足于住宿要求即可,不容得周详考虑,更不会和公寓文化挂上钩。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管理分散,管理成本增加,学生之间交流不足。
以某大学为例,校园占地面积为4000多公亩,六大学生宿舍区分据东西南北中;而在教学楼方面又有五栋大教学楼,教学楼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功能又不尽相同;学院的实验室及行政办公大楼基本按类型相对集中,却与学生住宅区不匹配。这样给学生课室安排或者办事都造成诸多麻烦。
在综合性大学教学区和居住区域分散的情况下,打破混合杂居的局面势在必行。通过居住重组,把学科类型相近的学生集中居住在某一宿舍区域,既有利于学院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学术、文化活动的交流,还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公寓自治
经实践证明,“学生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邀请大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的日常事务管理之中,即有代表有听证,一些决策和管理制度的出台可以参照业主听证会等形式。有些高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成立了“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之类的学生组织。但因没有规范的引导和扶持,此类组织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履行其成立的宗旨,更无论管理和建设了。
笔者认为,在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道路上,高校的管理者们需充分意识到学生公寓自治的重要性。我们在论及“80后”、“90后”大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等的不同之处。让大学生借助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之类的自治平台,在和谐校园和学校办学方针的框架下,自主地进行公寓的管理及文化建设,其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公寓自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发掘公寓生活和环境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让学生自己提出公寓文明行为的准则,进而确立大学生公寓的文明公约。由下至上的制度改革才是大多数人的诉求和利益体现。
(三)硬件保障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需要物质建设的基础,即提供完善的设施保障。例如学生的阅览室、宣传栏、社区服务站、热水供应系统、出行交通工具等,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开展和为继的强有力保障。某些高校在大学生公寓的建设上指导思想有所偏颇,认为是先投入巨资修建好设施先进的住宿环境,而后开展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遵守公寓条约;有的则是通过教条及规章制度的约束来管理,而后完善硬件设施等。
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应该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这样公寓文化建设才能得以健康顺利进行。倘若学生无法安居,便不能乐学,何谈文化建设?
(四)人景和谐
学生公寓的内置空间应达到“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的要求,这是可以被感知的校园和谐文化。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及军训期间对宿舍文明建设的要求非常之高,要求物品摆放整齐、归类整理等等,这是好的开端。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延续。数月之后,整个宿舍面貌不堪入目,各种物品横七竖八,难以找到落脚之地。
坚持宿舍内置环境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注重细节的品质,正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舒适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定能为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总之,在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面临不断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压力,对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进行有益探索,同时利用制度创新和政策安排,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真正体现。也唯有如此,大学校园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崔乃鑫,姜学智,论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330-331
[2]李承宗,李莉,论大学生公寓园区文化对城市社区文化的辐射功能,大学教育科学,2005,1:28-31
和谐校园的理念昭示着高等教育后勤改革中开放的人文精神。在面临大学生扩招的压力和大学生宿舍公寓化建设不断扩大的机遇和挑战下,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体系,使大学生公寓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阵地,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公寓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具备极强的人文关怀气息。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为主要空间,以班级制为纽带,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有一半时间在学生公寓度过,学生公寓被喻为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加强公寓管理,引导大学生建设优秀的公寓文化,对净化美化校园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优良校风学风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公寓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质层面的反映,正因其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共同生活圈内的各种生活事件、精神风貌,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大学生公寓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文素质是以人文知识为底蕴的人文精神的展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富含人文知识,拥有健康的心智和崇高价值追求。一所大学之所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及深受广大学子的热爱,不仅是因其具备先进的学科建设水平,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更主要的是被其极富魅力的大学人文精神所吸引。众所周知,一些著名的学府皆因其薪火相传的卓越人文精神而得以焕发时代的生命力。
大学生公寓文化恰恰具备了承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艺术符号的显示,情感的传递和人际沟通技巧等的表达——这些活泼、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能给大学生以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把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及文明行为。
2.大学生公寓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进步、文明的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与学校教学活动构成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从而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消极腐败的大学生公寓文化不但败坏校风,同时也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公寓建设的集中化、规模化、区域化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课外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阵地,并非简单的补充。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与校园、社区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大学生公寓文化元素中,通过对学校标志、建筑风格、特有景观设计、校训、人文精神的不断再现和标注,给广大受众(大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优秀的公寓文化还具有较强的示范效用,对大学周边社区进行文化辐射,提升社区形象和文化氛围及品味。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功能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区、学习区和活动区,公寓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应显得尤其活跃,是学校环境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承载。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制度功能
在人们的观念中,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而非正式制度一般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形成的”,它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和意识形态等。文化的另一种释义就是非正式的制度,存在着激励、约束、引导、调节等功能。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激励功能
我国高等教育也无一例外地遵循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生公寓是相对优秀群体的聚集区。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亦是大学生公寓文化的闪光点,是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凝练与展示。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在学生的日常行动中激励着其个体不断勤学向上。
(三)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诱导功能
大学是青年意识形态逐渐建立和巩固的时期,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其模仿欲望相当强烈,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无疑能起到引人向上的作用。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提“首善社区”的理念,真正能付诸实践的首选之地莫过于大学生公寓了。在这个社区中,能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思想碰撞带来的影响,更能发挥出“社员”(大学生)对文化的创造性,取得优秀的文化成果。
三、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居住重组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宿舍的建设压力愈加巨大。每年对新生的学生住宿安排往往像填萝卜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见缝插针”,满足于住宿要求即可,不容得周详考虑,更不会和公寓文化挂上钩。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管理分散,管理成本增加,学生之间交流不足。
以某大学为例,校园占地面积为4000多公亩,六大学生宿舍区分据东西南北中;而在教学楼方面又有五栋大教学楼,教学楼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功能又不尽相同;学院的实验室及行政办公大楼基本按类型相对集中,却与学生住宅区不匹配。这样给学生课室安排或者办事都造成诸多麻烦。
在综合性大学教学区和居住区域分散的情况下,打破混合杂居的局面势在必行。通过居住重组,把学科类型相近的学生集中居住在某一宿舍区域,既有利于学院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学术、文化活动的交流,还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公寓自治
经实践证明,“学生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邀请大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的日常事务管理之中,即有代表有听证,一些决策和管理制度的出台可以参照业主听证会等形式。有些高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成立了“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之类的学生组织。但因没有规范的引导和扶持,此类组织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履行其成立的宗旨,更无论管理和建设了。
笔者认为,在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道路上,高校的管理者们需充分意识到学生公寓自治的重要性。我们在论及“80后”、“90后”大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等的不同之处。让大学生借助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之类的自治平台,在和谐校园和学校办学方针的框架下,自主地进行公寓的管理及文化建设,其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公寓自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发掘公寓生活和环境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让学生自己提出公寓文明行为的准则,进而确立大学生公寓的文明公约。由下至上的制度改革才是大多数人的诉求和利益体现。
(三)硬件保障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需要物质建设的基础,即提供完善的设施保障。例如学生的阅览室、宣传栏、社区服务站、热水供应系统、出行交通工具等,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开展和为继的强有力保障。某些高校在大学生公寓的建设上指导思想有所偏颇,认为是先投入巨资修建好设施先进的住宿环境,而后开展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遵守公寓条约;有的则是通过教条及规章制度的约束来管理,而后完善硬件设施等。
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应该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这样公寓文化建设才能得以健康顺利进行。倘若学生无法安居,便不能乐学,何谈文化建设?
(四)人景和谐
学生公寓的内置空间应达到“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的要求,这是可以被感知的校园和谐文化。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及军训期间对宿舍文明建设的要求非常之高,要求物品摆放整齐、归类整理等等,这是好的开端。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延续。数月之后,整个宿舍面貌不堪入目,各种物品横七竖八,难以找到落脚之地。
坚持宿舍内置环境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注重细节的品质,正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舒适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定能为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总之,在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面临不断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压力,对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进行有益探索,同时利用制度创新和政策安排,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真正体现。也唯有如此,大学校园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崔乃鑫,姜学智,论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330-331
[2]李承宗,李莉,论大学生公寓园区文化对城市社区文化的辐射功能,大学教育科学,2005,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