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下演绎绿色崛起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历史的巨轮驶进新纪元,号角再起,征程又铺,仁化县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回首过去,仁化人民深刻铭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仁化县与全国一道扬帆远航。40年来,勤劳勇敢的仁化人民,在历届县委和政府班子带领下,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攻坚克难,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2017年以来,仁化新一届县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书记李希在韶关调研讲话精神和市委书记莫高义在仁化调研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县委“一三九”发展战略,加足“马力”,让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更有获得感,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仁化县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丹霞山下演绎绿色崛起传奇。
  2017年,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79元,位居韶关市县(市)第一;打响了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区第一枪;荣获“中国最美县域”、“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等称号;2018年1-10月完成实际利用外资494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去年以来,仁化发展步履铿锵,收获颇多:一项项经济指标的跃升,让我们看到了仁化崛起的前景;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改革成果,释放出仁化发展的青春活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离我们越来越近。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0年来,仁化县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全市的大格局下去思考和谋划,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去年以来,该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坚持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县委“一三九”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型和环保型经济,构建以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通过产业带动提升高质量发展。
  2017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8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87.7倍、126.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7.8:35.6:16.6调整至2017年15.9:39.1:45。
  城乡协调发展  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仁化县历届领导班子加快城乡建设的“接力棒”从未间断。1978年的仁化县仅有老城区,且狭窄、老旧、落后。经过多年来城镇扩容提质,尤其是2017年来,随着武深高速仁化段的建成通车、县城北门片区六条横纵公路的建成、丹霞新城片区的加快建设,不仅拉大了仁化县城框架,而且提升了城市品位。如今,仁化县城建成面积达6.9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4.68%。
  几经变迁,沧桑留痕。住泥砖房、走泥泞路、点煤油灯……这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仁化广大农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仁化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战略等部署要求,乡村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清运处理和保洁体系,建成了瑶塘民宿村、长坝柚子村、夏富田园村、石塘古村等一批特色村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14元增长至2017年的15479元,现位居韶关市县(市)第一。
  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发展活力潜力
  路通则畅,畅则人聚,聚则业兴。1978年,仁化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652公里,大部分为简易泥土路。近年来,该县把道路建设“内联外通”作为主动融入珠三角、大湾区的重要舉措,举全县之力,建成了国道118.5公里,省道85.6公里,县道100.4公里,乡道和村道1000多公里,基本构建了“两高(武深高速、韶赣高速)、两铁(韶赣铁路、京广铁路黄岗支线)”为主骨架,以“三国道(国道323线、106线、535线)、两省道(省道246、342线)”为主干线,县、镇、村公路为基础的交通网络,逐渐成为连接珠三角、大湾区和内地的“桥头堡”。
  改革就是要推动开放,开放就是要放宽市场。2017年以来,仁化县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主动融入珠三角、服务大湾区,加快建设虎门-仁化对口帮扶产业共建园,大力提升营商环境,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市场分工,用市场来检验改革开放成效。据统计,2017年至今,该县共引进招商项目24个,合同利用资金超100亿元,实际利用外地资金50亿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2018年1-10月,该县园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19亿元,完成税收292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1.06%和13.7%。
  全面从严治党  锻造干净担当干部队伍
  党的十九大以来,仁化县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统揽,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省、市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市委双“113”工作机制,深入组织开展了“比学赶超、以评促建、实干担当”为主题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六讲六比”作风建设活动,打响“一线双联”、“固定党日+”和“民忧档案”三大品牌。
  目前,仁化上下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处处呈现勃勃发展生机与活力,一个“生态、活力、幸福”新仁化正款款走来。
其他文献
清远市老促会  春节前夕,清远市老促会到阳山县小江镇下坪村举行2019年春节老区慰问活动,为老区人民送上新春祝福和节日的慰问。清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姚楚旋,市老促会会长谢土新,阳山县委副书记朱燕群,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沁汀,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市县老促会及十多位企业家参加这次慰问活动。  据悉,清远市老促会从2000年开始联合市企业家协会,每年春节对老区进行一次慰问活动。市企业家协会10多家企业不
期刊
2月28日,一篇题为《官湖村展开新农村华丽画卷》的文章在《湛江日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巡礼”专栏刊登;3月5日,湛江市革命老区宣传报道通讯员培训班开班……春节的鞭炮声尚在回响,湛江市老促会的“连环炮”已拉开了2019年湛江老区宣传工作的帷幕。  湛江市老促会会长麦马佑表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宣传老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持讲好老区的故事,传
期刊
惠州市老促会  日前,惠州市老促会召开2018年总结会暨举行老区烈士后裔助学金发放仪式。市老促会会长陈恩强总结了2018年工作,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市老促会对海陆丰老区的优惠政策、开展老区产业脱贫和新农村建设的专题调研、组织《革命老区县发展史》的编纂工作、参加省老促会组织的“征文”和“讲好老区扶贫故事”的评选活动、做好老区烈士后裔助学金的发放工作、积极参与迎接粤赣湘边纵队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准备工
期刊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省委宣传部联合省统计局设计制作了“数说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系列宣传画,以数据的形式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地区生产总值  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是1978年的102.4倍。1979—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从1978年的370
期刊
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  经济跃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
期刊
乍响春雷粤海边, 国人梦醒莫名间。  杀开血路图破壁, 探取真经克时艰。  设立特区收奇效, 鹏城日日换新颜。  先行示范辐射广, 南粤城城火朝天。  标语条条何震撼, 改革项项赋新篇。  幢幢厂房平地起, 批批广货财富添。  张张图片钩记忆, 样样艰辛映眼前。  第一几多谁记得, 闯拼继续敢争先。  富强大道分步走, 接力实施有群贤。  大埔千人现场书法大赛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以书法艺术
期刊
提起邓水强的名字,在云浮市扶贫战线,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究其原因,自2009年3月开始,他连续10年4次担任5条贫困村的扶贫干部,先后负责新兴县簕竹镇六联村“十百千万”工作、新兴县簕竹镇非雷村和河头镇步郎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云安区都杨镇降面村、六都镇庆丰村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故而被扶贫战线的同事们戏称为“四朝元老”。  到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时,邓水强驻村时间将达1
期刊
霜降的清晨,氤氲的雾气漂浮在信宜市金垌镇环球村百香果示范基地上。像往常一样,一个身影穿行在林立的大棚底下,时而停下观果察色,时而与果农交流答疑。转到最后,他走上果园附近一间民房的屋顶上,踮起脚跟四处张望,目光所及,百香果大棚密密地连成一片,生机勃发。  这个人就是傅小华,珠海市交通运输局派驻环球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2016年5月以来,他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建立了短期造血和长期稳定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书写出众多的“全国第一”“全国率先”,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做出了示范、提供了借鉴。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轴上,广东以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为全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探索出丰富的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广东书写出众多的“全国第一”“全国率先”,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做出了示范、提供了借鉴。  全国首
期刊
从一个寂寂无闻、只有几万人的小镇,历40年奋斗挤身工业百亿强镇,共和镇在经济欠发达的鹤山市称得上是个奇迹。  骄人的业绩,满意的答卷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和是新开鹤(新会、开平、鹤山)游击队活跃地区之一,当地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和牺牲。建国后,老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恢复发展生产。但基于种种原因,共和经济仍长期滞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圩镇只有几家五金、车缝、铁、木农具小作坊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