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戒》中新平民的性格特征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b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平民原称部落民,是日本中世纪“贱民”的后裔,原被加以“秽多”、“非人”等辱称。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曾于1871年宣布废除身份制,把原来的部落民改称为新平民,他们聚居的地方改称“特殊部落”、“未解放部落”。然而实际上,在20世纪初岛崎藤村写《破戒》的时候,这些同属于大和族的新平民却依旧喘息在社会最底层,只能从事屠宰、扫街、搬运等所谓“贱业”,受尽欺凌压迫。
  《破戒》的主人公濑川丑松是在信州饭山镇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他出身于未解放的部落。他父亲生前曾告诫丑松,千万不可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丑松最尊敬的前辈是出身于新平民的猪子莲太郎。猪子公开声称自己是新平民,并同社会的歧视偏见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丑松每逢捧读莲太郎的著作,聆听他的演讲,总深深感到自己隐瞒身份是虚伪可耻的。后来,莲太郎遭到暴徒的暗算而死。在莲太郎的感召下,丑松坦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破除了亡父的告诫。小说以丑松动身去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一个友人所经营的农场里开辟新天地作为结束。
  《破戒》中的心理描写被视为是日本近代小说现实主义的最初成就,也使得《破戒》作为文艺作品饱受好评。本文将以主人公的心情与矛盾心理的发展、解决为中心,对《破戒》中所展现的部落民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探究。
  
  一、新平民的性格特征
  
  (一)保守性与革命性的两面性格。
  1.从“守戒”看性格上的保守性。
  自丑松少年时代起,父亲的告诫就一直不绝于耳,“秽多子孙的处世秘诀就是隐瞒出身……他一生的秘诀说来就是这么简单。‘隐瞒!’——这两个字概括了戒规的一切。”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丑松来到信州饭山小学任教,随着步入社会的那一天起,他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特殊的身份,开始有意隐瞒。与此同时,丑松又对同为“秽多”阶层出身的前辈猪子莲太郎怀有深切的敬仰之情。在猪子莲太郎的新著《忏悔录》中,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秽多”。前辈毫无隐瞒的一句话使丑松感到更深的苦痛。但是丑松身上封建社会的重压使得他没有勇气告白,只能“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要严守戒规,决不破戒”。丑松虽然为前辈猪子莲太郎的著述深深感动,却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痛苦,坚守“隐瞒”这一戒规,从中不难看出深深根植于丑松心中的作为新平民的保守性。
  2.从“欲破戒规”看性格上的革命性。
  风间敬之进一家虽不是新平民,却与丑松有着相同的境遇——薪水不高、调职无望的风间敬之进,受尽欺凌的志保以及丑松可怜的学生省吾。丑松从他们的不幸当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重压,是与社会的不合理性进行战斗,还是欺骗自己向社会屈服,丑松渐渐地开始摇摆不定起来。此时的丑松虽然依然没有下定决心,却有了欲打破戒律的想法。与莲太郎的相遇则使丑松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丑松收到父亲死亡的电报,在归乡途中遇见了敬仰的前辈。可是“自己的一片敬仰之情,为何不能得到这位前辈的理解呢?……到这时,丑松才明确认清了自己的地位。……对,至少要向那位前辈一个人说说。”至此,丑松终于下定决心向前辈坦白,开始他“破戒”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在丑松保守性格的胶膜下,时常跃动着欲打破现状的火光,他渴望告白,渴望自我,其性格中的革命性在他强烈的渴望当中愈发明显。
  (二)矛盾心理及性格上的软弱性。
  1.矛盾心理。
  丑松时刻都在进行着“内心的革命”,在他的体内存在着两个自我,一个是“守戒的自我”,另一个是“欲破戒的自我”,两个自我时常对话,使丑松深深陷入纠结与苦痛之中。可以将这“两个自我”分别定义为遁世型和摆脱型。遁世型的自我惧怕身旁的白眼,惧怕被社会抛弃,在厚重外套的包裹下缓慢行走,无时无刻不处于克制与压抑的状态之中,终将归于隐遁。而摆脱型的自我则为了使两个自我统一,在从屈辱与压抑中摆脱出来的渴望的驱使下,与“守戒的自我”展开争斗,终将实现自我的突破。这种遁世型和摆脱型的“两个人”可以说是前文所述的性格中保守性与革命性的替身。实际上,新平民的性格特征,大体上就是这两方面。
  2.性格的软弱性。
  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必然导致其性格上的软弱性。听闻前辈莲太郎被暗杀的消息,丑松最终决定“破戒”并如前辈一般战斗。然而,丑松却没有任何作战的武器,他既没有打倒旧社会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实际行动的途径。所谓打倒旧社会的思想准备是指为人类平等而斗争,所谓实际行动的途径是指部落解放运动。丑松的战斗也只不过是最终在学生面前跪地谢罪而已。“‘……我是不折不扣的秽多、贱民、不洁净的人。’……他感到这样谢罪还不够,于是后退了两三步,边说‘请原谅’,边跪倒在地板上。”这就是《破戒》的解决方法,丑松自始至终都没能跳出自卑的阴影,他自己都认为秽多是“贱民”,是“不洁净的人”,就更不用说为人类平等而战了,如此一来,丑松苦闷半生、辛苦隐瞒半生的结局就仅仅是一场如此卑微的“战斗”。丑松受到时代的限制,无法从封建偏见中完全解放出来,体现了他想战却不知如何而战,想平等却又极度自卑的软弱性格。
  
  二、新平民特殊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新平民自身不彻底的人生观。
  丑松的战斗以跪地谢罪告终,这源于丑松自身对秽多阶层地位的错误认识。其实不止是丑松,就连勇于向社会承认自己秽多身份的猪子莲太郎也没能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平等的真正含义。在丑松与莲太郎初次相会时,莲太郎曾对他说,“你想想,看看高柳那种行为,即使我们再怎么愚蠢下贱,也不能任人肆无忌惮地践踏。”终其一生进行战斗的莲太郎也不免将新平民形容为“愚蠢下贱”的人,他只意识到新平民不应受到社会的歧视,却最终没能认识到人类平等的思想。丑松和莲太郎均缺乏追寻人类文化的方法,其不彻底的人生观是形成新平民特殊性格的直接原因。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有如下论述,“人类不论何种身份都是同样的,富人的胃并不比穷人的大,消化并不比穷人好,主人的胳膊并不比奴隶的长,也并不比奴隶的力气大,就是伟人也并不比百姓高大……”,唯有拥有这样的人生观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封建身份制下的人类差别观念。
  (二)明治社会的封建制、天皇制国家。
  任何一种人生观都不可能脱离历史及当时社会而独立存在,从这一点来说,丑松性格上两面性、软弱性的产生都根源于日本的历史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果说不彻底的人生观是形成其性格的直接原因,那么明治社会的封建制和天皇制国家就是其根本原因。
  部落民问题实际上是明治时代的中心问题,这一问题深深植根于日本的封建制、天皇制国家之中。明治社会是标榜文明与进步的社会,然而在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部落民眼中,这种文明与进步是以牺牲人民生活为代价换得的。明治四年(187年)的解放令只是在形式上承认部落民拥有与平民同样的地位,实际上部落民依然延续着封建身份制下的生活,又落入到了资本主义的手掌之中。另一方面,明治政府的剥削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封建的榨取阶级重新编制而成了近代的榨取阶级而已。因此,明治维新后,整个日本共300万的部落民在封建身份等级关系及资本主义的压制下反而处于更加悲惨的境地。如《破戒》中志保的父亲风间敬之进那样的下层士族,薪水不高、调职无望,可以说是维新的牺牲者。当然,在社会科学还没有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丑松还无法进行这样的社会分析,但当他愈发感到身上的重压时,他便不得不开始思考,不得不陷入“守戒”抑或“破戒”反复纠缠的思想深渊。在矛盾双方反复纠结的过程中,形成如前所述的性格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封建制、天皇制国家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平民自身不彻底的人生观导致了以主人公濑川丑松为代表的新平民性格上的两面性,即一方面不愿被社会抛弃,坚守固有的底层地位,另一方面又渴望突破现状,为所谓正常的生活而战斗。其性格上的两个方面相互纠结,内心矛盾相伴而生,这必然会促成其性格上软弱的一面。这种两面性、矛盾性及软弱性共同构成了新平民的性格特征。
  本文主要围绕主人公濑川丑松进行分析探究,其中或许也包括当时日本新平民的一些普遍的性格特征,本文尚不能完全归纳、总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的同一社会阶层当中,必然有某些性格上的共性。
  编辑/刘文捷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儿歌,他们的儿歌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儿童自己唱的儿歌,一是给儿童的儿歌,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儿歌,无论以怎样的方法,儿歌展现给大家的少数民族民歌小调始终在民间歌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的少数民族从地区来划分的话,可分东北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东南地区4个地域地区。我们就从这4个地域地区的少数民族入手,对其民族的民间儿歌
期刊
摘要:本文对于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音乐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追求而提高审美能力,提出作者的粗浅看法,以期对音乐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乐创造;学会探索;学会求异;学会即兴    音乐创造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属于新课程音乐学科教学倡导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学领域。在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与特点的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活动内容与尊重学生探索求异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民歌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标志。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它是人民生活的镜子。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歌发展的追述及民歌分类的介绍,以传统民歌《茉莉花》为例,对其创作的不同风格和在《图兰朵》中的运用及在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中国民歌;茉莉花;图兰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对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阐述,引出中国民歌
期刊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个以提高国民意识、增强体质、提高健康娱乐水平、鼓励全民健身为宗旨的大众体育健身浪潮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并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改善。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同样受到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在北方居民冬季群众体育运动中,冰雪运动已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和冬季大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
期刊
摘要:舞蹈是一门独立学科,有其独特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规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高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高校舞蹈专业应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发挥学生自身其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学生创作能力;教师主导作用    中国的舞蹈教育长期以来就是以口传身授的教学法为主,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比较重视表演性,却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
期刊
摘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汲取灵感,在不断的磨炼与积累中完善艺术创作。好作品的产生,是基本造型能力的深化,是创造性与技巧的紧密结合,但这些都是在不断的磨炼中锤炼出来的,是一个艰辛的修道过程。  关键词:冷逸境界;题材;技术;画外功    在2009年第7期《美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吴长江《要认真研究创作问题》的文章,文中反复地提倡美术家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际关系、就业、婚姻等实际情况使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加尖锐,给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如何避免另一个马加爵案悲剧的发生,塑造一个又一个“中国男孩”洪战辉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心理品质的当代优秀大学生是值得我们去积极思考的。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贫困大学生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从2000年—2009年的
期刊
摘要:海事强制令是一项重要的海事诉讼法律制度,对于保护海事请求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而其适用条件是关系这一法律制度能否正确适用的前提,本文对海事强制令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海事强制令;海事请求;适用条件;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情况紧急    由于海上运输法律关系复杂以及海上运输所特有的风险性,航运实践和海事司法实践中产生了在一定的情况下,海事请求人需要请求海事法院强制他人为一定行为或
期刊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画坛上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力量,他们在探索龙江地域特色的工笔花鸟画做了很多尝试,尤其在作品的空间营造、笔墨架构的意趣表达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意;趣;空间;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是写意,当代黑龙江地域工笔花鸟画的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当然也是写意。  “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意”除了指主观意志、情意、情思、
期刊
摘要:随着一些犯罪案件日益组织化、智能化、秘密化,采用常规的侦查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打击犯罪、追惩犯罪的需要,于是诱惑侦查手段越来越受到侦查部门的青睐。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诱惑侦查作为大量使用的侦查手段尚缺乏法律的规制,对侦查权的司法控制、侦查程序与公民人权保障、侦查法治化原则等相关问题,将纳入法制轨道,这对我国侦查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诱惑侦查;法律规制    一、诱惑侦查概述    诱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