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1985—2008耿建翌做作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览日期
  2012年9月8日~2012年10月12日
  展览地点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耿建翌消失在公共视野中好多年,这与他作品的质量无关,可能正如他所说,有些事情的“点”不太对,他错过了当代艺术及市场最热闹的那几年,扎堆的展览及购买数据中很难找到他的名字。此次的大型回顾展,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多少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出发和亮相,毕竟,他曾是85新潮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相较于他过去的名气,近十年来,他实在沉寂太久。
  “无知”作为这个展览的总称,多少有点“双关”的意味;可能对于耿建翌来讲,“无知”是他的一种创作思考;而对于观众来讲,本身对他的作品就是一种“无知”的理解状态。展览展出了耿建翌1985~2008年期间的作品,以门类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早期绘画、90年代影像图片系列、文件档案、书形式的作品以及多件装置作品。从这百余件繁杂的作品可以看到耿建翌的创作尝试或改变是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一致,甚至是超前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探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大体脉——从最早的政治波普到后来的书信档案整理再到时下架上艺术家都在尝试的大型装置等。
  耿建翌的作品—直具有某种实验性及边缘性,这也与他的状态有关,他看似散漫放松的一些作品,里面却有着非常自律及紧绷的个人探讨。作于2004年的装置《没用了》,这次展出了这件装置的—小部分,他将很多朋友不要的旧物收集到一起,附山卡片——内容为固定问题的答案,比如“何时获得这件物品、何时不要了”等。耿建翌并未对这些物品做过多的自我阐释或者再创作,他只是将每一件物品用有机玻璃罩起来,归类摆放,曾经出现在生活中的带着温度的物品被遗弃后,温度全无且失去了全部的实用意义,只有附带的卡片上可以透露出它们曾有的生活。耿建翌对私密空间及物品的这种收集及再利用,充满着他个人的冷静和严酷,物品上附带的生活经验及印迹被他抹去,这种抽离带着质疑,这些物品与主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曾有的意义是原本存在还是被赋予的?当这些全部被剖开抛掉的时候,这件经历了岁月的被遗弃的物品究竟还有着怎样的存在意义?
  这种对身份的质疑及思考—直贯穿在耿建翌的作品中,像是在装置或影像作品中,他反复地用一些零碎的片段与细节呈现他的想法,本该让人觉得反复和絮叨的细节在他的作品中却充满各种可把玩的意味。影像作品《做到正确的自己》中,他拍摄了一段清洁工路边扫地、工人刷墙、小贩削甘蔗的劳动影像,然后将他们带到棚里,让他们对着空气模仿影像里自己的动作,直到可以准确地复制那些真实场景中自然而然的动作。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再精确的模仿都显得拙劣与可笑,身份随着环境发生的改变也在这些模仿中被无限放大。
  耿建翌无意在作品中加入个人体验,只是用他非常清醒的眼睛和头脑旁观所有的状况,并将其分离解析,这些已经足够让我们这些原本拥有精确身份定位及思考的人变得混乱无知起来,那些抽离过后,自己或者世界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一个吗?
其他文献
尽管邱志杰不断反复地讲重写,但当我们看到这么多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想问这样一个“重写”的基础是什么?比如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他的基础是现代性的方案,这样一种基础代表了态度和立场,也代表了一种逻辑,就是用这种重写到底要带来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基础。我认为这个双年展关于重写的基础是不够明确的。  上海双年展相对于广州三年展来说主题更明确。它分为主题馆和城市馆。主题馆每个单元从词源来看,比如溯源
期刊
2012年年底,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下一站,黄边”社区艺术节活动,这次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艺术家沙龙活动形式,将艺术引入居民社区,与居民和观众形成互动,期望把普通大众吸引到美术馆,挑战博物馆艺术的光环。它侧重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观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体验参与者,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也对传统艺术边界的理解形成挑战。  下一站,黄边  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范围而渗透到大众
期刊
何岸说:“我的记忆如碎片寸寸掉落……”  这里刊发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何岸的三篇文字,是小说?是散文?是自传?抑或是随笔?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抚读着这些碎片,我们可以说:“这些碎片寸寸割心……”  碎片  我在这座城市飘荡已经有六年多了,六年前来到这里时,我身无分文,对未来没有任何的憧憬,认识的人只有我的女朋友,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熬过来的。  几个月地下旅馆的生活,让我不知所措。每天除了在白天大街
期刊
所有“意义”,皆非现场产生,而是在时间的绵延中滞后“生成”。并且,这种滞后生成的“意义”也非确定结果,而是在假定存在的“意义”引导下产生的暂时性“意义”。所有暂时性“意义”构建的“意义场”。成为“主体”假想的“结果性意义”的“镜像”。  关于文本阅读,所有思考都基于一个起点——意义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生成机制以及演绎过程?而提出“降临的意义”概念,并非时间性的结果描述,而是针对意义发生过程中的不确
期刊
HeHe小组的“绿云”项目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或者说含混不清。因为它并没有给大众提供一个简单的道德标准,而是让当地居民自发地唤起他们的环境意识,并且这个项目所形成的景象非常奇幻壮观,当然这多少有些挑战当地人的接受程度——让一个工厂排放绿色云状气体,不可避免地会让所有看到的人发起疑问。但从另一个角度,这个项目把本来抽象的气候改变和碳排放问题转化成了可见有形的现实,只要你视力完好,人人都不得不
期刊
艺术时代=ARTTIME  李景湖=李  ARTTIME:你现在每天做作品的时间多吗?还是有别的工作?  李:基本没想,也没做。今年9月份开始在村里的劳动服务站、综治维稳办工作。  ARTTIME:日常都做些什么?  李:对辖区内发生的冲突事件进行调解,主要是调解工厂跟工人间的劳资纠纷。  ARTTIME:怎么听着有点黑社会那感觉。  李:呵呵,我们的靠山是政府。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我们尽量要求被调
期刊
ARTTIM E:谈谈“绿云”项目。  HeHe:这其中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绿色”,一个是“绿色事件”,绿色代表生命、自然、生长的意思。“绿云”项目就是我们的绿色事件之一,在工业时代,那些烟囱里冒出的烟雾是繁荣的象征,而在今天,这就是污染最“著名”的标志。所以,对于那些住在发电厂周边的人来说,他们根本得不到任何出于道德上的关怀,反而只会得到一大堆解释。在附近居民的眼中,这些烟雾可能有毒,但是对于H
期刊
2012年11月,艺术家何迟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村中心十字临街的面积约5平方米的“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的白色墙壁上,写上“我可以强奸你”六个红字,把该空间命名为“强奸室”,对外开放。
期刊
一切文化史都可以溯源到文化的物质属性上。在视觉文化的研究理论中,玻璃具有可视的神秘主义的特性:在批判商品二重性的左翼政治经济学领域,它又首当其冲地维护了“商品拜物教”里商品的膜拜价值。至为重要的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媒介势力,由玻璃制造到照相机、摄影机的发明及其开创的图像与影像的时代,改变了人的认知结构,动摇了传统的经验论、认识论与真理观。可以说,映射在后现代理论中的诸多视觉文化现象,都能在玻璃这个前
期刊
看到尤伦斯的“ON丨OFF”(开丨关)这个主题后,无意中想起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一幕:方唐镜律师在公堂上的黄线边蹦来蹦去地说:“怎么样啊?我又跳出来了,又站回去了,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我又跳出来了,怎么样?打我啊?”之后被周星驰和吴孟达暴扁。这个镜头对应了展览介绍中的“75后的中国艺术家已经成长起来,在当下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全球文化中,切换和游走于坐标两极”。当然,这样的联想是不准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