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尝试通过小学英语“以演促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开展读后续写,指出老师可根据单元话题,把单元的重点词、句、语法等综合复现在新的语境中,即创编剧本,并设计开放性结尾的续写任务。在续写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动,产生拉平效应,从而为续写做好充分的铺垫,保证学生能高效完成续写任务。
关键词:读后续写;课本剧;教学模式;复习课
研究背景
在2014年一次广州市骨干教师理论学习中第一次了解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王初明教授提出的关于语言习得的有效路径“学伴用随”原则,这是指导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普适原则。当时,我正在探索小学英语复习课“以演促学”课本剧教学模式,听教授诠释“读后续写”理论,越来越觉得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开展课本剧教学和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根据王初明教授的“学伴用随”原则,即学过的语言知识能否用出来,用出来是对还是错,决定于语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什么语境相伴。王教授提出,语言要模仿,内容要创造,输出和输入紧密结合。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基于单元话题选择采用课本剧,将单元的重点词、句、语法等综合复现在新的语境中、并适当结合其他已学内容、略微拓展新内容,充分体现了复习课所要求的重现性、综合性、递进性和趣味性。用“以演促学”的课本剧模式进行复习课教学,摆脱了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演中学”,既培养了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通过对课本剧的文本学习加强小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在复习课中尝试采用各种读后续写的任务。教师根据单元话题和重要知识点创编文本(剧本),然后根据剧本内容来设计续写任务,使续写任务与复习内容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在续写前组织学生开展文本解读与小组合作互动演绎剧本,为其续写提供必要的铺垫,以保证他们能顺利高效地完成续写任务。
课本剧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摸索出来的课本剧教学模式如下:
1. 引入情境,激活背景知识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程晓堂,2009)。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不断建构有关联的语言知识,习得语言。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也能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2. 预测内容,导入剧本故事
呈现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故事,进而获取部分信息,然后导入剧本故事的学习。预测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引导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故事学习中,建立在预测基础上获取的信息也能帮助学生和剧本建立关联。
3. 任务驱动,检测细节理解
(1)整体感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音频,或请学生快速阅读剧本,了解文章整体的结构和背景。
(2)分层学习。整体感知故事结构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层学习,一方面降低长剧本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剧本,并渗透阅读技巧。
(3)细节检测。通过设计听力练习、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或问答题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检测学生对剧本的理解。
4. 运用语篇,以演促学
复习课是巩固和发展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重要课型,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徐玲,2012)。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语篇,并流利表达。在基于小组合作的课本剧课堂上,我们通常采取“以演促学”的教学方式。
(1)演读指导。学完语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演读剧本。一方面,渗透语音、语调、重读、停顿、断句、连读等朗读技巧,以及声音、表情、动作等演绎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在演读过程中,能更好地回顾和理解故事。
(2)小组演绎。演读完剧本后,每个小组可根据小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演绎,或全文演绎。学生在演绎剧本中能体验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
5. 活用文本,激活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媛,2012)。学完剧本后,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读后续编。创编文本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该模式符合王初明教授(2011)提出的外语学习有效路径:互动——理解——协调——产出——习得。
例如,在复习动词过去式,笔者创设了充满悬念、疑团的情景:Mr. Bean丢失了他的至爱Teddy bear,于是邀请大侦探福尔摩斯帮助调查。调查过程中,福尔摩斯盘问了Mr. Bean两位可疑的邻居(Mr. Hill,Mrs. Honey)。对话不但有趣,而且巧妙地把此单元所学的过去时、动词词组穿插在对话中,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演绎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过去式的表达。笔者还设计修改剧本对话的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任务驱动下,活学活用。最后设计了开放性的续写练习。
设计剧本如下:
旁白:Then Mr. Bean asked Sherlock Holmes and Mr. Hill to come to his house.
Mr. Hill: Hello. Mr. Bean. It’s 1______( A. raining B. snowing) outside! It’s too cold. Why did you ask me to come here? What happen to you? (剛开始抱怨语气,但看到福尔摩斯,惊讶地问)
Sherlock: Hello, Mr. Hill. I’m Sherlock Holmes. I am a detective(侦探). Mr. Bean told me he couldn’t find his teddy bear. Maybe someone stole the teddy bear. Mr. Hill: What? Poor you! I’m sorry to hear that. Who stole the teddy bear? (同情语气)
Mr. Bean: Mr. Hill, you stole my teddy bear. (肯定地说)
Mr. Hill: Who? Me? (惊讶、被冤枉表情)
Mr. Bean: Yes! You! (再次肯定地说)
Mr. Hill: Not me! (吼叫)
Mr. Bean: Then who? (疑惑)
Mr. Hill: I really don’t know. (无奈)
Sherlock: Stop! Mr. Hill, I need your help. Can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Mr. Hill: OK, no problem.
Sherlock: Thank you! Where did you go this morning? And what did you do?
Mr. Hill: I 2_____________(A. went to the cinema B. went to the park ) .I met my friends there and 3____________ (A. took exercise B. took photos)with them. I 4_____(A. did Chinese homework B. did Chinese Kongfu ). We 5_______( A. felt B. fell) happy. Look at me! Can you do it? ( 兴奋地露两手)
Sherlock: No, I can’t. Excuse me! How did you go to the park? When did you come home?
Mr. Hill: En, I 6_______(A. were B. went) there by bike. I came home late; it’s about 12:00. Look at these photos. We took photos at that time.(Tips:在小組演练时,你可以创意地替换短语或增加句子喔!)
Sherlock: Oh, I see. Maybe it is not you.
Mr. Hill: Of course not me!
Mr. Bean: But WHO STOLE my teddy bear? Maybe it’s you. Tell me!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Pupil: It can’t be me!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任务)
当侦探福尔摩斯通过询问调查,嫌疑人又有不在场证据时,Mr. Bean 开始把怀疑对象转向所有学生,这时老师设计了每位同学必须描述自己当天不在场的证据,就是用过去时表达。学生兴趣大增,现在小组内讨论后,投入地模仿或创造性地写出不同版本的“不在场证据”,过去时的句式运用非常到位。学生还积极分享大家的“不在场证据”,在小组内进行互改互评。
结语
读后续写是语言模仿和内容创造的有机结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力求创新,写出生动有趣的结尾,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我们作为教育一线老师,已经在实践中看到学生的可喜进步,我们将继续在课堂实践中探索运用该理论。
关键词:读后续写;课本剧;教学模式;复习课
研究背景
在2014年一次广州市骨干教师理论学习中第一次了解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王初明教授提出的关于语言习得的有效路径“学伴用随”原则,这是指导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普适原则。当时,我正在探索小学英语复习课“以演促学”课本剧教学模式,听教授诠释“读后续写”理论,越来越觉得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开展课本剧教学和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根据王初明教授的“学伴用随”原则,即学过的语言知识能否用出来,用出来是对还是错,决定于语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什么语境相伴。王教授提出,语言要模仿,内容要创造,输出和输入紧密结合。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基于单元话题选择采用课本剧,将单元的重点词、句、语法等综合复现在新的语境中、并适当结合其他已学内容、略微拓展新内容,充分体现了复习课所要求的重现性、综合性、递进性和趣味性。用“以演促学”的课本剧模式进行复习课教学,摆脱了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演中学”,既培养了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通过对课本剧的文本学习加强小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在复习课中尝试采用各种读后续写的任务。教师根据单元话题和重要知识点创编文本(剧本),然后根据剧本内容来设计续写任务,使续写任务与复习内容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在续写前组织学生开展文本解读与小组合作互动演绎剧本,为其续写提供必要的铺垫,以保证他们能顺利高效地完成续写任务。
课本剧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摸索出来的课本剧教学模式如下:
1. 引入情境,激活背景知识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程晓堂,2009)。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不断建构有关联的语言知识,习得语言。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也能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2. 预测内容,导入剧本故事
呈现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故事,进而获取部分信息,然后导入剧本故事的学习。预测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引导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故事学习中,建立在预测基础上获取的信息也能帮助学生和剧本建立关联。
3. 任务驱动,检测细节理解
(1)整体感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音频,或请学生快速阅读剧本,了解文章整体的结构和背景。
(2)分层学习。整体感知故事结构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层学习,一方面降低长剧本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剧本,并渗透阅读技巧。
(3)细节检测。通过设计听力练习、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或问答题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检测学生对剧本的理解。
4. 运用语篇,以演促学
复习课是巩固和发展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重要课型,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徐玲,2012)。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语篇,并流利表达。在基于小组合作的课本剧课堂上,我们通常采取“以演促学”的教学方式。
(1)演读指导。学完语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演读剧本。一方面,渗透语音、语调、重读、停顿、断句、连读等朗读技巧,以及声音、表情、动作等演绎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在演读过程中,能更好地回顾和理解故事。
(2)小组演绎。演读完剧本后,每个小组可根据小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演绎,或全文演绎。学生在演绎剧本中能体验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
5. 活用文本,激活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媛,2012)。学完剧本后,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读后续编。创编文本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该模式符合王初明教授(2011)提出的外语学习有效路径:互动——理解——协调——产出——习得。
例如,在复习动词过去式,笔者创设了充满悬念、疑团的情景:Mr. Bean丢失了他的至爱Teddy bear,于是邀请大侦探福尔摩斯帮助调查。调查过程中,福尔摩斯盘问了Mr. Bean两位可疑的邻居(Mr. Hill,Mrs. Honey)。对话不但有趣,而且巧妙地把此单元所学的过去时、动词词组穿插在对话中,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演绎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过去式的表达。笔者还设计修改剧本对话的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任务驱动下,活学活用。最后设计了开放性的续写练习。
设计剧本如下:
旁白:Then Mr. Bean asked Sherlock Holmes and Mr. Hill to come to his house.
Mr. Hill: Hello. Mr. Bean. It’s 1______( A. raining B. snowing) outside! It’s too cold. Why did you ask me to come here? What happen to you? (剛开始抱怨语气,但看到福尔摩斯,惊讶地问)
Sherlock: Hello, Mr. Hill. I’m Sherlock Holmes. I am a detective(侦探). Mr. Bean told me he couldn’t find his teddy bear. Maybe someone stole the teddy bear. Mr. Hill: What? Poor you! I’m sorry to hear that. Who stole the teddy bear? (同情语气)
Mr. Bean: Mr. Hill, you stole my teddy bear. (肯定地说)
Mr. Hill: Who? Me? (惊讶、被冤枉表情)
Mr. Bean: Yes! You! (再次肯定地说)
Mr. Hill: Not me! (吼叫)
Mr. Bean: Then who? (疑惑)
Mr. Hill: I really don’t know. (无奈)
Sherlock: Stop! Mr. Hill, I need your help. Can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Mr. Hill: OK, no problem.
Sherlock: Thank you! Where did you go this morning? And what did you do?
Mr. Hill: I 2_____________(A. went to the cinema B. went to the park ) .I met my friends there and 3____________ (A. took exercise B. took photos)with them. I 4_____(A. did Chinese homework B. did Chinese Kongfu ). We 5_______( A. felt B. fell) happy. Look at me! Can you do it? ( 兴奋地露两手)
Sherlock: No, I can’t. Excuse me! How did you go to the park? When did you come home?
Mr. Hill: En, I 6_______(A. were B. went) there by bike. I came home late; it’s about 12:00. Look at these photos. We took photos at that time.(Tips:在小組演练时,你可以创意地替换短语或增加句子喔!)
Sherlock: Oh, I see. Maybe it is not you.
Mr. Hill: Of course not me!
Mr. Bean: But WHO STOLE my teddy bear? Maybe it’s you. Tell me!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Pupil: It can’t be me!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任务)
当侦探福尔摩斯通过询问调查,嫌疑人又有不在场证据时,Mr. Bean 开始把怀疑对象转向所有学生,这时老师设计了每位同学必须描述自己当天不在场的证据,就是用过去时表达。学生兴趣大增,现在小组内讨论后,投入地模仿或创造性地写出不同版本的“不在场证据”,过去时的句式运用非常到位。学生还积极分享大家的“不在场证据”,在小组内进行互改互评。
结语
读后续写是语言模仿和内容创造的有机结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力求创新,写出生动有趣的结尾,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我们作为教育一线老师,已经在实践中看到学生的可喜进步,我们将继续在课堂实践中探索运用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