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新闻传播策略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ne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从高校新媒体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出发,剖析当前高校中新媒体新闻报道的现状,分析高校新媒体新闻的重要意义,并为高校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好新闻呈现与发布进行详实的研究论证与方法指导。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传播;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4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在新媒体互联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在师生聚集的新媒体中站稳脚跟,凸显新媒体新闻宣传价值,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已成为新议题。
  1  高校新媒体宣传中新闻报道现状
  1.1  高校新媒体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
  根据对2018年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研究分析来看,现行微信公众号新闻发布与传播主要呈现为三种形式,一是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日常更新以学校的新闻事件和政策发布为主,内容大多直接来源于新闻网站,用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很少进行二次编辑;一类是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日常更新兼有校园重要新闻及有趣的网文;还有一类是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经常创新传统新闻传播形式,对严肃的新闻内容进行二次编辑,使其符合当下新媒体传播规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与日常化的活泼有趣的网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2  高校新媒體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诞生对于新闻传播而言,不仅仅是一次渠道的拓展,更是对传统新闻话题性、传播性、互动性、视觉美观性等提出了新要求。因而,从形式角度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稿件并不适宜直接发布在类似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媒体平台中,从各高校运营实践效果来看,不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完全转载传统新闻内容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中并不能受到读者们的欢迎。以往,高校的校报、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会对学校的一些工作会议、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等进行新闻报道,但仅这些新闻内容并非都适合新媒体传播,与此同时,往往过于严肃和枯燥的新闻标题在新媒体上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传播效果也容易大打
  折扣。
  1.3  高校新媒体新闻报道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在新媒体新闻报道和传播中采用的不同方法和取得的不同效果,探究背后原因,一方面与官方新媒体平台定位有关,有些高校官方新媒体定位在新闻发布、政策发布等维度,较为注重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有些定位在宣传和维护学校形象、沟通和联系校友等方面,较为注重新闻信息的可读性与传播性。另一方面,也与运营官方新媒体平台的教师与学生团队相关,有些高校负责新媒体的老师也兼顾传统媒体,如校报、广播电视等工作,因而运营思维偏成熟化;而一些较为重视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的高校,往往会有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有针对性地主题策划或新闻改编,使得原本精炼严肃的新闻内容变得趣味化和轻松化。
  2  高校做好新媒体新闻的重要意义
  2.1  从学生培育角度而言,重视新媒体新闻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在大学生聚集的空间里,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根据2018年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3次)》数据显示,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且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达26.8%,互联网早已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另据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于学业、课程、生活娱乐等过分关注,常常冲淡他们对于时事政治和校园新闻的关心,若非关系切身利益,他们往往以无暇关注、与我无关等理由搪塞。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在未来的人生发展过程中难有综合竞争优势,更有甚者“偏信则暗”,轻信一些网络谣言并继续传播。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宣传平台,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传播主流新闻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  从高校发展角度而言,认知新媒体新闻价值,有助于提升与实力相匹配的大学声誉
  长久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传承与创造知识、推动科学进步、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都是通过新闻对外发布。从历史悠久的报纸、广播、电视,到进入互联网时代每所高校标配的新闻网站等,高校新闻工作一直以来是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主流新闻发布平台,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做好新媒体平台中新闻宣传,有助于高校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新闻信息、传递新闻线索,回应社会关切,树立并维护好高校形象,帮助高校提升与学校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社会声誉。
  2.3  从新媒体角度而言,把握新媒体新闻价值,有助于完善新媒体传播的网络生态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变革,使得现代传播形式由传播方主导性传播转变为读者方选择性传播,由单向式转变为多项可互动式。由此,新闻的传播性功能大大强化,如果新媒体平台中的一篇新闻不具备传播价值,则必将为读者淘汰。上文也分析到,各高校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初期,因处于试运营探索阶段,往往会做新闻的“搬运工”,将传统的新闻文稿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难以获得读者青睐。随着新媒体逐步发展,一些网络营销号模式的成功,促使部分高校在运营时,有选择性地发布一些贴近趣味生活的内容,以此来吸引读者和提升阅读量,而对时事政治及校园新闻关注及报道偏少。从长远角度来看,无论上述哪种运营形式都难以长久为继,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中做好新闻的趣味改编,对于改善现在新媒体运营生态也大有裨益。   3  高校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工作策略
  3.1  重点在人,新媒体新闻工作者角色转换与媒介素养提升
  现今时代,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受众也成为了新闻传播者。高校新媒体新闻记者如果依循传统媒体记者的采访及写稿模式,在新闻资讯信息处理方面,仅做全景性或概括性描述,势必无法获得新媒体所追求的高质量的传播效果。做好新媒体新闻传播,首先要求新媒体宣传工作者做好角色身份的转换与认知,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拓展新媒体传播新闻视野、提升新媒体传播采访技巧与编辑技能,以更为细节化、内涵化、丰富化的多样风格,创新传播思维与路径,适应新闻发展需求。新媒体新闻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要从学习模仿开始,重在积累,重在举一反三。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强新闻敏感度,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与新闻价值,培养新闻敏锐度,善于捕捉小新闻背后的大故事,善于补充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利用多平台等轻渠道,挖掘深度化内容。
  3.2  关键在技巧,新媒体新闻采编写技巧的灵活把握
  首先,辨别新闻主题属性,根据新闻属性策划传播形式。无论是传统媒体新闻稿件或是针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策划的新闻稿件,最重要的是判断新闻的主题属性,这主要包括新闻类型、受众预估、素材储备等元素,通过对新闻主题属性的分析,可对应策划“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新闻传播形式。“看山是山”是指对一些严肃权威新闻,坚持原汁原味、准确及时;“看山不是山”是指对可做二次编辑的新闻内容进行改编,通过内容补充或形式美化的包装等方式,力求可读性强;“看山还是山”指的是一类热点性或新闻性较弱的新闻报道,可以从侧面进行新闻发布,以浙江大学为例,学校新媒体团队注重从新闻事件中挖掘人物线索并报道,通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象让新闻形成传播。
  其次,把握新闻内容核心,选择有效信息进行二次采编。传统新闻报道注重文字表述、注重事件的完整性与人物的综合性,从140字的微博到追求图文形式编排美感的微信,短平快的新媒体更强调主题凸显、图文结合、特色突出、文字精炼,把握新闻主旨内容,进行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二次编辑,对于新闻传播大有裨益。
  再次,巧拟新闻吸“睛”标题,增强新闻内容趣味性与可读性。无论是传统媒体抑或是新媒体中的新闻,“题眼”就是“文眼”,也是吸引粉丝阅读的重要敲门砖。新媒体新闻标题的选择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又更为活泼与大胆,甚至“文题偏差”“题意含糊”的标题也偶尔可以使用。
  最后,规划新闻选题频率,打造“新闻+服务+传播”的采编模式。新闻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但是与新媒体同步发展而来的便捷及时的服务信息,轻松活泼有趣的传播话题等也是高校做好新媒体运营不可偏废的重要组成部分。善打组合拳,合理规划“新闻+服務+传播”三类话题频率,适应不同类型粉丝需求,对于高校新媒体良性循环发展意义深远。
  3.3  核心在团队,融媒体新闻团队的建设
  加深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推进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搭建立体互动的校园融媒体新闻团队。建立融媒体新闻团队工作机制,从新闻选题、策划报道到记者采访再到编辑发布,形成以文字记者、摄影摄像记者与新媒体编辑在内的工作组,发挥传统媒体在文字和影像方面的优势,补充新媒体在热点把握、网络语言写作及编辑美观度上的长处,采编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新闻报道。
  完善融媒体新闻素养技能培育,提高记者、编辑对于新闻的敏锐度与敏感度,不断适应网络传播技术手段、载体工具、受众对象的新变化,在一些严肃性的新闻报道上敢于突破、求新求变。强化高校内外媒体联动,加强与高校内各媒体团队的联系,顺畅校内新闻线索投稿机制与重大新闻内容联动发声机制;积极探索与新兴网络媒体的战略合作,及时学习掌握新媒体发展的新技术、新思维、新语体、新方式。
  参考文献
  [1]秦芹.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的技巧与方法[J].新媒体研究,2016(15):145-146.
  [2]莎日娜.大宣传格局下加强高校新媒体整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04-107.
  [3]王栋梁,龙波宇.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
其他文献
摘 要 报刊、廣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平台媒体共同构成了目前中国新的新闻生态系统。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下,各种互联网客户端,自媒体平台成为大众越来越青睐的新闻信息来源通道,传统的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逐渐削弱,地方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突围
期刊
摘 要 纪录片正在成为国家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家在青山绿水间》为例,讲述中国广西电视台与泰国国家电视台共同合作拍摄与制作的纪录片的过程,探讨通过中外合作模式进行纪录片拍摄、传播时对部分核心点的各种处理方法。通过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微观文化碰撞关系,揭示了跨国合作纪录片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外合作;纪录片;对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 海量企业将微博平台作为品牌传播的阵地,但真正产生良好互动效果的寥寥可数。海尔官微作为成功典范,经历了从企业传声筒到独立互动传播平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闭门造车到紧跟热点;从刻板严谨的官微到趣味十足的网红四大转型。借鉴海尔官微的经验,其他品牌的传播策略应该:高层肯放权,中层不干预,编辑敢折腾;抱团求生存,合作求共赢;紧跟热点,借势营销,增加黏度;打破刻板印象,建构人性形象。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随着纸媒发行量的日益下滑,报纸广告的关注度也在减弱。融媒体时代,作为传统纸媒重要的组成部分,报纸广告只有创新变革,才能彻底实现报纸改革的融合发展。跳出“纸”的框框,打破“纸媒”的单一视角,汇入到整个报业融合发展之道上,在更大的传播平台上创新报业广告,大同日报社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融合发展;融平台发布;内容创新;跨界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 以《医药卫生报》为样本剖析专业报发行现状、面临的困境,对新媒体冲击下如何创新专业报发行工作进行思考,谋求巩固行业舆论宣传阵地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 专业报;新媒体;原创内容;发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1-0118-02  发行工作曾经被称作报纸的生命线。发行量标示着报纸的受众占有量,是报纸影响力、传播力的直接体现。更直白地讲,发行量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受到剧烈的挑战,因此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图书产品,对编辑来说势在必行。作为原创文学图书编辑,笔者认为无论何种传播渠道,好的内容是关键。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内容开发中,就是要做好读者定位,向目标读者推送适合其阅读的精准而优质的内容,将内容做到极致。文章根据个人和同行的编辑经验,结合具体案列,论述了对该问题的思考,并总结了值得学习的实际操作经验,对原创文学的出版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
期刊
摘 要 媒体融合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传统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以创新的思维理念,面向新时代新环境的挑战做出积极的应对,以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和持久的生命力。文章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为例,介绍其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媒体融合发展思路为指引,在创新思维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跨界融合;融媒体发展;《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分析、再运用被各平台强调,基于数据挖掘的算法推荐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网易云音乐是算法推荐平台的典型案例,文章以网易云音乐为例,探析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对用户黏性的作用,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算法;大数据;用户黏性;网易云音乐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04-03  1 大数据与智能
期刊
摘 要 在当下影视文化艺术内容、形式不断多元化的形势下,受众从视觉图像、影像上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事件或现实世界是否吻合,却鲜有人关心。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在《国家篇》中提出了一个“洞穴隐喻”。通过该比喻柏拉图揭示了人类不能沉迷于已知的可见世界(视觉世界),应理性并勇敢地探索、面对可知世界(理性、现实世界)。显然,影像传播当下已成为大众传播的必然趋势,但在受众沉迷于影像世界的同时,已然忘记或者回避、
期刊
摘 要 自我呈现是人际传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渗透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移动端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将原本线下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呈现迁移到了网络,为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新舞台。文章主要尝试通过分析微信使用中的自我呈现来探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管理方式。  关键词 网络人际传播;微信;印象管理;自我呈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