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钝化剂对土壤中Zn,Cd,Pb,As的钝化效果研究

来源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2042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过磷酸钙磷肥、石灰以及斑脱土3种钝化剂按不同配比混合制成不同的钝化剂组合,进行土壤原位钝化培养实验,并运用CaCl2-DTPA及0.1 mol/L的HCl溶液进行浸提,探究了不同钝化剂在0,30,60,90 d对污染土壤中Zn,Cd,Pb,As的钝化效果与特征。从对单一重金属在不同龄期时钝化效果以及同一龄期下复合重金属钝化效果及机理两方面,筛选出优势钝化剂。
其他文献
受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深海海底钻机着底过程中支腿依次与海底底质发生碰撞,易造成深海海底钻机的结构破坏或倾覆.针对忽略单组支腿着底过程仅考虑多组支腿均匀着底稳定性分析结果偏差大的问题,采用修正后的线性黏弹性碰撞模型(MLV模型)处理支腿与海底底质的碰撞,建立了2-1着底模式下(2条支腿先着底另1条支腿再着底)3腿支撑式深海海底钻机着底碰撞全过程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深海海底钻机着底稳定性评价标准.通过仿真计算,重点分析了钻机初始姿态角和海底底质倾角对钻机着底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单组支腿着底稳定区间和双组支腿着底稳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时的巷道围岩应力及塑性区发育的变化规律,以某煤矿回采近距离煤层群上位煤层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工作面回采期间煤层底板及巷道周边围岩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模拟研究了回采对原开切眼周边围岩及底板塑性变化情况.计算结果显示:煤层在回采期间底板应力最大值位于回采位置前方10~15 m,随着工作面回采距离的不断增加,其底板的应力集中系数也逐渐变大,同时位于原开切眼处的巷道周边围岩塑性区发育范围也逐渐增大、发育更深.
为研究火成岩侵蚀对煤质的影响,以邹庄煤矿81采区72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81采区火成岩的侵入方式以及72煤层的侵蚀区与非侵蚀区的工业性指标、煤发热量、煤全硫含量、煤黏结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火成岩侵入煤层的方式大致分为3个方向;火成岩侵蚀区72煤的煤层结构变复杂,稳定性降低,危险性增加,导致其工业价值降低.
以天津某大型污泥填埋场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污泥经重金属稳定化后进行强度改良,而后资源化利用为路基土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稳定剂添加量高于1.1%时,所有金属的浸出检出值均低于各自标准限值,实现了重金属稳定化的目标;当按照污泥、素土、生石灰的掺杂比例为10∶10∶3时,改良后污泥的压实度、最小承载比、有机质含量指标可以满足二级公路下路堤的相关要求。研究验证了该项目污泥经改良后作为路基土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为填埋场污泥的资源化处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研究上保护层双工作面开采后被保护层的卸压保护情况,结合祁南煤矿82采区上保护层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参数和地质特征,采用FLAC 3D软件模拟了上保护层双工作面6123与6125推进过程中应力场和变形场的演化特征,获得了被保护层7225与7227工作面最大主应力和变形随上保护层双工作面推进的变化特征;并根据《防突细则》中应力卸压与变形保护准则,确定其走向方向与倾斜方向的卸压范围.结果表明:上保护层6123与6125双工作面上(下)边界的卸压角分别为71.3°(77.4°)、75.8°(73.4°);沿走向
针对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结构易失稳变形、易产生严重底臌,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在分析卧龙湖煤矿南一底板轨道巷底臌机理与具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底板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即在巷道底板轨枕中间布置底板锚杆,同时在巷道底板中部施工锚索对锚网支护承载结构进行结构性补偿,并使用钢筋梯子梁,加强底板承载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实践表明该技术能有效控制高应力软岩巷道底臌破坏,实现巷道围岩长期稳定.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介绍了常德市实施建链、延链、强链、扶链等措施,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提出从产业链招商、布局、整合和创新等多维度入手,进一步推动全市循环经济提质增效。
农村生活垃圾是可农用的资源。在分析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从现代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大力倡导农户自行再利用生活垃圾资源,村庄就近有效处理和利用生活垃圾资源,精准集运处理有毒有害的农村生活垃圾。推动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利用要充分贴合农村农民农业需要,充分利用农村人力物力资源,避免生搬硬套城市垃圾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走农村生活垃圾农用化之路。
为解决老龄垃圾渗滤液的脱氮难题,以物化法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SBR实验装置进行处理,确定其最佳的运行方式、曝气量、碳源补充量、实验用水量。结果表明,经SBR实验装置曝气4 h静置4 h处理后,物化后老龄垃圾渗滤液中COD和NH3-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有效降解其污染物,最佳的运行方式为曝气4 h静置4 h一个循环。曝气量为0.75 m3/h时对出水NH3-N的去除效率最高,去除率达86.72%;采用进水初始COD/NH
河南省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处理规模100 m3/d。污水经新建污水管网汇集至污水厂,处理工艺采用“水解酸化+SBR”的生化主体工艺,配置地埋式一体化设备,出水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