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豫南艺术瑰宝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且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宛梆与其他剧种相比则独具激越婉转,绵柔与壮美相结合的风格特点。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的进步,宛梆面临着濒临失传的种种危机。本文通过分析宛梆独具魅力的诸多艺术特征,阐述坚持珍惜其独有特征的必要性,来使人们意识到挽救宛梆艺术迫在眉睫,为宛梆赢得人们更多的关注与给予更多的生存空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宛梆;花腔;艺术特征;危机;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56-02
  前言:宛梆形成于明末,完善于清代,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之所以能够在南阳地区生根发芽并百年流传,这与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南阳当地的民俗民风为宛梆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人文精神资源, 而宛梆则通过其独有的戏剧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在满足南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又弘扬了南阳地域文化。宛梆独树一帜的花腔唱腔、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如地域特征、文化修养、表演风格)等独特魅力,使其流传至今并被人民广为传唱。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分支,其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希望通过本文对宛梆的全方位解读使宛梆可以再次引起大众的关注,来促进宛梆的进一步发展。
  一、宛梆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一)宛梆的起源。宛梆的起源有四种说法:一说源于陕西东路秦腔, 即同州梆子;二说宛梆是河南梆子的一支;三说宛梆源于北曲弦索;四说源于蒲州梆子。四种说法都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但从老艺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剧种选择、行当分工、声腔特点、乐器选用等方面都与同州梆子相似度最高,所以一说源于同州梆子这种说法可能更有说服力。
  (二)宛梆的发展历史。宛梆最初形成于明末清初同州梆子传入南阳之时。在这段时期里同州梆子受到了当地文化中一些民间小调和周边剧种优秀剧目艺术成就的影响,并大量吸收它们中的艺术元素,取其精华,从而逐渐具有了宛梆的雏形。然而随着其在唱腔、配器、表演、舞台等方面不断更新并发展,宛梆在清道光年间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受到南阳及周边地区人民的广泛喜爱。这一大好景象一直持续到了民国后期,当时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精神萎靡不振等社会状态都给宛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随之而来豫剧的传入和发展,更是使宛梆的演出情况每况愈下,走到了绝境之地。好在建国以后情况有所好转,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宛梆的骨干力量组建了内乡宛梆剧团,这一举措使宛梆再次复苏并出现了“小高潮”:其不仅在南阳各地演出, 还到湖北、陕西等临近省份出演, 1992凭借《打金枝》赢得“天下第一团”的称号,为宛梆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宛梆的唱腔
  宛梆的唱腔分为本腔与花腔(假腔),本腔用于说唱,花腔是接于本腔之后,用假声演唱的无字衬腔。
  (一)本腔。本腔俗称大本嗓或真嗓。其发音自然,咬字清晰,音量大且泛音多。
  1、本腔的句式特点。本腔属于板腔体,唱词以规整句式的“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有变格句式“混合句”和“五字句”,根据演唱顺口的需要,可加入衬词。例如:“后楚国”中伍大郎妻子的唱词:
  慌又慌来(啊哩)忙又忙 (我)失急慌忙(得儿)失急慌忙上了房
  (我哩)三弟好将(可是)真好将,保主临潼(啊都)赴会上。
  这段唱腔是典型的变格七字句,加入衬词使演唱流畅顺口,也使唱词更加接近生活化,让演唱者突出唱腔的生动活泼,使其音乐更加灵活流畅,富有艺术表现力。
  2、本腔唱词的方言特点。本腔唱词的方言特点最明显的就是把“u”发成“ou”,例如兔子念成“touzi”,初一念成“chouyi”等等;“e”发成“ai”,例如特点念成“taidian”品格念成“pingai”等等。其在方言语音上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之与其他剧种有明显的区别。
  3、花腔。花腔多用于抒发情感,其腔体音色纯正甜美,声音委婉动听,艺术感染力强。下面举例说明花腔的特点。
  1=Bb 4/4 《汶江河》中邹妃的唱段:
  (1)演唱难度大。从以上所举例子中可见花腔“衣”的音域非常之广,比前面的演唱高出了一个八度,整体跨越了两个八度,而旋律音高几乎都在小字2组和3组之间,对嗓音条件的要求极高。演员在演唱时既要准确把握音高的跳跃,又要运用自如,把握好音准,这些要求对演员演唱功底来说都是难度极高的考验。
  (2)“er”发音特点。“er”是宛梆中特有的花腔发音。这一发音在整个民族声乐界都非常罕见。在上述例子中花腔“衣”的发音就为“er”,这一发音有利于花腔演唱时口腔充分的打开,能有效收提软腭并微抬舌后,为我们演唱花腔提供了科学的发声依据。
  (3)演唱自由。花腔演唱非常自由,它可以根据剧情发展、人物情绪以及舞臺效果的需要,通过改变唱段的速度、节奏、旋律等因素来演绎不同的花腔。例如上个例子中,花腔旋律起伏跌宕、曲调较长、速度欢快,表现了人物喜悦的心情。
  三、宛梆的艺术特色
  (一)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随着宛梆的不断演绎和发展,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唱腔特点、扎实的唱念做功和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一代又一代的宛梆演员为宛梆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创造出极高的表演艺术境界。如著名表演艺术家翟道三老师在表演《浑圆镜》“赶会” 一场中, 其“摇头甩落帽子,甩发,抖须,满面胀红, 两眼冒火, 眼珠突鼓”的精湛表演,不仅给观众视觉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而且使观众内心激动澎湃愤怒不已。
  (二)梆胡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梆胡是宛梆独有的拉弦乐器。与其它民族拉弦乐器相比,梆胡只有一个把位,音域较窄,音色高亢,发音尖细。运用强弓时,声音明亮细腻,穿透力极强;运用弱弓时则音色柔和,委婉曲折。其艺术感染力极强,能带动整个乐队的步伐,极大地烘托了舞台的演出气氛和衬托出了演员的花腔唱腔。其一些演奏技巧也可以用来辅助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如碎弓演奏下行音阶表达人物内心低沉伤感的情绪;强烈的颤弓演奏可以为舞台营造凄凉的气氛等等,这些都为演唱者的情感抒发做出了一定的铺垫。   (三)“九腔十八调”的声腔艺术魅力。宛梆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包括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种板式。每个板式都有花腔的部分,有“九腔十八调”之说。腔是指宛梆唱腔中的无字行腔;调是宛梆声腔的板式。各种花腔在使用时,要根据感情的需要加以处理,增强唱腔的感染力。“九腔”和“十八调”的有机结合,使花腔变化丰富多彩,塑造了宛梆独具特色的声腔魅力。
  四、展望宛梆的未来
  宛梆的发展历经坎坷。自改革开放以来,宛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面临濒临失传的危机再加上自身的地域性限制,宛梆由原来兴盛时期的百个剧团到现存唯一一个内乡宛梆剧团。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这种尴尬现状,共建宛梆的美好未来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一提高创新意识:宛梆新颖剧目和传统剧目相比较少,再加之宛梆表演形式较陈旧年轻人很难被吸引。建议剧团可以结合现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融入些现代舞蹈(如踢踏舞)、现代歌曲、现代演唱形式(重唱、对唱、合唱)等新兴音乐元素编排生活剧目,使其内容通俗易懂且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第二提高演员综合素质:传统剧团演员通常都在唱念做打上下苦功夫,却忽略了戏剧与剧本创作、舞蹈编排,舞台设计等方面的统一性。所以应该提高剧团演员的综合素质,让演员加入创作,献言献策,集众人的智慧赋予宛梆新的生命力。
  第三储备后备精英:宛梆要想在未来蓬勃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是推动宛梆发展的必要手段。剧团应在全国各地广招戏曲爱好者和有潜力的年轻人,培养精英,为宛梆准备良好的接班人。
  第四加大力度宣传:宛梆不应仅限于地方表演,应利用媒体采取多种宣传措施,加大力度宣传,使宛梆走出南阳,走出河南。另外通过宣传可以吸收外商投资,解决经费问题,为宛梆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
  五、结语:宛梆作为我国稀有剧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戏曲艺术瑰宝之一。其不仅体现出南阳的风土文化情怀,传达了南阳人民质朴醇厚的情感,更展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内蕴。希望我们在保留宛梆传统艺术的前提下,不断深化和提高宛梆的艺术魅力,勇往直前,推翻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宛梆成为我国戏剧史上一道独特的艺术彩虹。
  参考文献:
  [1]謝丹枫,程建坤.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宛梆音乐[M]. 中国IABN中心,北京1993-7.
  [2]李向来.咽音——开启人声宝藏大门的钥匙[J].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1(2):63.
  [3]胥昌秀.歌唱语言艺术[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3).
  [4]雷恩洲,阎天民.南阳曲艺作品全集[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8(1).
  [5]吴金宝.宛梆花腔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季刊,2006,(3).
其他文献
摘要:二胡音乐孕育于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当地的语言文化、民间音乐之中,反映着不同地域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特定区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地域性风格是二胡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把握好二胡音乐作品的地域性风格,才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乐曲的真实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二胡音乐 地域性 风格  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自然地理环境、地方方言、
期刊
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师从李纯一先生攻读中国音乐史。198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曾任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学术评议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音协金钟奖评委,中国向联合国申报非议项目评审专家等职。曾在云南、贵州省实地调查少数民族音乐
期刊
摘要:内心听觉是指依托演奏者多年的经验,凭借对音响的感觉,在正式演奏之前,内心深处可提前听到和感受演奏结果、体会想象效果的一种能力。音乐表演艺术强化内心听觉培养,灵活运用,这有利于良好演奏效果的获得,并成为了钢琴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 内心听觉 钢琴演奏  音乐内心听觉作为音乐活动的基本心理现象,主要指代不借助乐器与人声,围绕音高、和声等常规音乐要素,感受音乐音响的能力。这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必须切实下大力去保护与传承;而学校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对音乐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经济落后、思想观念封闭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致使现今其大多数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仍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本文就以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为例,简要的谈谈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 学校教育
期刊
摘要:笔者以东兰地区的麻江型雌雄铜鼓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支撑,以“阴阳学”作为研究视角,从音乐声学音频分析的角度,研究分析了雌雄铜鼓在当地乃至南方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的配对与使用情况。  关键词:雌雄铜鼓 阴阳 和谐度  铜鼓,一种通体铜制锅形、一头有面、中空无底的体鸣乐器,公元前7世纪左右产生于中国云南中部偏西地区,随着民族的迁徙融合逐步传播到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至今仍广泛存在
期刊
摘要: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是他的重要交响乐代表作品,作品无论从结构、配器及表达内容等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本文主要对该作品的第四乐章进行赏析。  关键词:安东尼·德沃夏克;e小调;主题并置;对位主题;假再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35-03  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一生写作了包括交响乐
期刊
摘要:集合的多层次控制形态主要指的是五声性核心集合在作品中通过不同的织体组织形态对音乐音高组织进行的多层次控制。《远讯》中的五声性集合4-23以基本型、移位、三音子集的形式出现在整首作品中,并在声部与声部的相互关系中呈现出多种组织形态和排列方式。其中主要以线状、面状、点状、网状等四种形态进行着多层次控制。  关键词:集合;五声性;音高组织  中图分类号:J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将世界融合发展的今天,东亚艺术也备受世界瞩目,韩国作为东亚三大国之一,与中国、日本当代艺术发展驰骋并进的同时,也在寻求着韩国特色当代艺术之路。韩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作为韩国当代艺术中不容忽视的队伍,她们有着独特且令人惊讶的跃变活力。本文通过对郑贞叶、崔湘娥、李海旼宣这三位活跃在韩国艺坛的女性艺术家作品的介绍及鉴赏分析,使我们了解到韩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的现状及特征。  关键词:新生代;女
期刊
摘要:钢琴是通过手指将力量传递至琴键,再通过内部机械装置传导的绒毡小木槌(榔头)击弦而发音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主要是依靠榔头的击弦速度而引起的,而击弦速度又是受键盘推进速度的影响,键盘的推进速度最终还是由演奏者的不同“触键”方式决定的。因此,不同的“触键”方式将会使钢琴发出不同的音色,从而极大的丰富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涵。本文将以《贝多芬奏鸣曲Op.2 No.3》为例,较为详
期刊
摘要:钢琴演奏是美轮美奂的音乐艺术,而美的享受与其身后的艰苦训练相容相通。从在进行最初级单指落奏的年幼学生到可自如表达技艺艰深之名作的演奏专业高材生,基本技能训练应相伴始终。  虽说在琴键上的基本练习各式皆有,但依然有着些许局限性:琴键的存在、需弹奏其下键的意识与运动等客观因素,让手部机能无法得到完全伸展与训练。而手指训练操,那些可离开琴键完成的基本机能练习,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局限,对手部展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