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激活整个课堂,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有效的提问多以有效的问题设计为基础,如何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一、围绕标题设计问题
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暗示着文章的内容层次或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所在。可以说,围绕标题设计问题,基本上是“纲举目张”了,能够比较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1)围绕着这片叶子,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来引导学生从时间、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2)既然是“常春藤”的叶子,为什么又说是“最后的”?请阅读全文后说说你的理解。两个问题解决下来,学生基本就理解了标题的含义,也就掌握了文章的要点。再比如教学《绝地之音》,围绕它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1)“绝地之音”的“音”是什么声音?请在文中找出相关文字。(2)这样的“音”产生于怎样的一种环境?请概括。(3)这样环境中的声音,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一种什么精神状态?三个问题,都从标题出发,依次展开,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解思路,使同学们理解起来事半功倍。
二、围绕主旨设计问题
主旨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文章的主要指标。虽然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见仁见智,但都必须来自文章本身。对于不过分追求深度的高中教学而言,寻求的主旨基本是“百川归海”,是能聚焦、有共性的。中心是统率文章的,无论是材料还是形式技巧等都为它服务。围绕中心设计习题也是抓住了牛耳。如,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时,一是引导学生把握明显的议论抒情字眼,如“闲情”“惆怅”“愁”;二是思考“主人公为什么有这么浓重的愁情呢?”这首先需要主人公的形象,从“镜里”“朱颜”来看,主人公极可能是女性,也就是这首词写的是闺情;其次,从“柳”以及“独立小桥”的期盼看,应该是思念远方的人。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可以确定为思念丈夫的孤独、伤感之情了。通过这些与主旨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推敲、咀嚼。
三、抓住矛盾设计问题
矛盾并不一定是文章的伤痕,可能是作者“别有用心”之处,或者为构成对比,或者表明思想认识的加深,或者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者正是同学们的知识短板所在,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显的“不和谐处”最能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如果教学时能抓矛盾处设计出相关的问题,能很好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商山早行》时,先让同学们翻译全诗,理解文意之后,我就写景的作用之一“暗示时间”这一方面提出一个问题:“诗中相关景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行之‘早’,但这次‘早行’发生在什么季节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秋天!“请大家找找根据。”同学们说“霜”“槲叶落”是秋季的景物特征。大家分析的有理,但也有人认为是春天。同学们很惊讶,其原因是:我们在地理学科中学习过,气候变化有纬度地带性的原因,也有垂直地带性的原因。“商山”在陕西的商洛地区,秦岭东段,气候变化大,春天的时候山上会飘雪结霜;而槲叶虽然在冬季枯黄但并不落下,要等到第二年新叶发嫩芽时,叶芽才将老叶拱落枝下。补充了这一知识的短板,看似矛盾的问题就不矛盾了。
四、结合特色设计问题
人说,“文无定法。”“无定法”也就是文章的特色是不确定的,是有个性的。但作为不同的写作者用心处理的特色之处,应该有作者的特别用意,是非常值得阅读者探究的地方。比如教学现代文阅读时,选用了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选文《捡烂纸的老头》,选文1300多字,开头两段花了近650字还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出场,
如果按作文教学开头“短平快”的要求,这文章真是入题太慢啦!这个不同于一般的特征应该可算该文的一个特色了。边读时边想,汪曾祺先生如此安排一定有他的不同一般的用意。果然,后面真的就这一处设计了一道问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如果是就开头提问的话,可能就是“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答案就可在高考卷答案的基础上取两点即可: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引向深入,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调控课堂、促进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
谭爱斌,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一、围绕标题设计问题
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暗示着文章的内容层次或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所在。可以说,围绕标题设计问题,基本上是“纲举目张”了,能够比较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1)围绕着这片叶子,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来引导学生从时间、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2)既然是“常春藤”的叶子,为什么又说是“最后的”?请阅读全文后说说你的理解。两个问题解决下来,学生基本就理解了标题的含义,也就掌握了文章的要点。再比如教学《绝地之音》,围绕它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1)“绝地之音”的“音”是什么声音?请在文中找出相关文字。(2)这样的“音”产生于怎样的一种环境?请概括。(3)这样环境中的声音,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一种什么精神状态?三个问题,都从标题出发,依次展开,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解思路,使同学们理解起来事半功倍。
二、围绕主旨设计问题
主旨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文章的主要指标。虽然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见仁见智,但都必须来自文章本身。对于不过分追求深度的高中教学而言,寻求的主旨基本是“百川归海”,是能聚焦、有共性的。中心是统率文章的,无论是材料还是形式技巧等都为它服务。围绕中心设计习题也是抓住了牛耳。如,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时,一是引导学生把握明显的议论抒情字眼,如“闲情”“惆怅”“愁”;二是思考“主人公为什么有这么浓重的愁情呢?”这首先需要主人公的形象,从“镜里”“朱颜”来看,主人公极可能是女性,也就是这首词写的是闺情;其次,从“柳”以及“独立小桥”的期盼看,应该是思念远方的人。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可以确定为思念丈夫的孤独、伤感之情了。通过这些与主旨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推敲、咀嚼。
三、抓住矛盾设计问题
矛盾并不一定是文章的伤痕,可能是作者“别有用心”之处,或者为构成对比,或者表明思想认识的加深,或者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者正是同学们的知识短板所在,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显的“不和谐处”最能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如果教学时能抓矛盾处设计出相关的问题,能很好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商山早行》时,先让同学们翻译全诗,理解文意之后,我就写景的作用之一“暗示时间”这一方面提出一个问题:“诗中相关景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行之‘早’,但这次‘早行’发生在什么季节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秋天!“请大家找找根据。”同学们说“霜”“槲叶落”是秋季的景物特征。大家分析的有理,但也有人认为是春天。同学们很惊讶,其原因是:我们在地理学科中学习过,气候变化有纬度地带性的原因,也有垂直地带性的原因。“商山”在陕西的商洛地区,秦岭东段,气候变化大,春天的时候山上会飘雪结霜;而槲叶虽然在冬季枯黄但并不落下,要等到第二年新叶发嫩芽时,叶芽才将老叶拱落枝下。补充了这一知识的短板,看似矛盾的问题就不矛盾了。
四、结合特色设计问题
人说,“文无定法。”“无定法”也就是文章的特色是不确定的,是有个性的。但作为不同的写作者用心处理的特色之处,应该有作者的特别用意,是非常值得阅读者探究的地方。比如教学现代文阅读时,选用了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选文《捡烂纸的老头》,选文1300多字,开头两段花了近650字还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出场,
如果按作文教学开头“短平快”的要求,这文章真是入题太慢啦!这个不同于一般的特征应该可算该文的一个特色了。边读时边想,汪曾祺先生如此安排一定有他的不同一般的用意。果然,后面真的就这一处设计了一道问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如果是就开头提问的话,可能就是“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答案就可在高考卷答案的基础上取两点即可: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引向深入,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调控课堂、促进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
谭爱斌,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