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文言文 教出“文学味儿”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f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中心开展文言文教学,并且在具体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让学生正确掌握注释和工具书的应用方法,深刻理解文言文词句含义,有效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等。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向学生传递文言文的“文学味”。
  关键词 文言文;文学味;中学语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味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解读,融入到文言文营造的意境中,揣摩文学语言之美、文言意境之美和文言文化之美,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将文言文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路径。
  一、嚼文嚼字,揣摩文学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辑录的文言文均篇幅短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渗透着浓厚的文学气息,一字一词都融入了作者的深思熟虑。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带领学生一同咀嚼品味文言文的用词之妙,推敲字里行间的深邃含义,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言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敏锐力和鉴赏能力。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本篇文言文是书信体,语言对称押韵,韵律感极强,字词运用精妙,值得学生细细揣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大篇幅描写景物的部分作为字词剖析解读的重点,对四字成句、句式对偶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抓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的“入”和“见”字,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入”字不仅形象展示了高峰静态化的高耸形象,而且描绘出高峰动态化穿入云霄的情境,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冲击。而“见”字描绘出溪水透彻明镜,展现了美好的自然生态风貌。又如,在学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将”“欲”“乱”“跃”关键字进行分析,让学生赏析林间夕阳西下的唯美景色,从早晚、静动的层面出发去感悟字词中描绘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带来的语言美感。
  咀嚼字词是品读文言文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带动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精妙用词进行多视角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本身具备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措辞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熟记、熟用带有“文学味儿”的字词,促进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发展。
  二、情境营造,体会文言意境之美
  文言文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作者通常会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创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对文言文意境进行赏析已经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意境赏析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學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作者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文言文意境之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是一篇描写月夜景色的文言文,苏轼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文中的“闲人”贯穿于始终,作者以“闲人”为主线,描写了“闲人”的赏月欣喜、人生感叹、被贬悲凉的复杂情感变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出作者夜游的画面。尤其在学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时要明确此句实际描写的是月光照下来的景色,但是却没有写出“月”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位此句中对皎洁月光的间接描述。教师可以播放古典配乐和朗读音频,并提出以下问题对学生的联想进行引导:月光是如何照到庭院上的?水藻中的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阵风吹过后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色?通过提出一系列与文本紧密联系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展开想象,补充自己脑海中描绘的画面。在这句的解读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积水空明”正面描述月光,并且通过“藻荇交横”侧面烘托月光下形成的松柏倒影,使学生身临到美妙月光的景色中。
  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中对意境的营造,使文言意境之美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趣点,帮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高雅的“文学味儿”,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与课堂提问等方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脑海中营造出美好的景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发展。
  三、以读激情,体悟文言文学韵味
  诵读是理解文言文内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有效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唤起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体悟作者的喜怒哀乐,使自己能够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同时读出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学味儿”。
  以《出师表》为例,这篇文言文倾注了诸葛亮毕生的情感,是诸葛亮对帝王的肺腑之言。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诸葛亮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诵读时语气的变化,并将此篇文本教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遍文本的朗读音频,为学生营造诵读氛围,之后教师对文本诵读进行占拨。在文本前五个自然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诸葛亮向陛下谏言的恳切情感,读出作者的语重心长,读出作者对陛下的期望。在文本后四段中,主要陈述了诸葛亮的生平,此时应当运用平缓的语气语调进行诵读。在读到承蒙先帝赏识而临危受命时,要学生读出诸葛亮想要兴复汉室的决心,体会到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情怀。在诵读中,教师还应当从忠君报效、知遇之恩、父子舔犊、英雄悲怆四个情感变化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尝试将四种情感融入文本诵读中,提升学生的诵读感悟能力。
  文言文的品味与品读离不开诵读这一路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范读、领读、齐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在诵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文言韵味,使学生深受文言文情感的熏陶,体悟到文言文作品的文学吸引力,燃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解读内涵,感受文言文化之美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圣贤之人借用文言文抒发着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着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真实看法,同时还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品德修养、高雅志趣、尽忠报效等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到诗词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将文言文学习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以《陋室铭》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文言文,全文用八十一字借助景物抒发作者志行高洁的思想观念。这篇文言文充满着哲理和情韵,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其中不乏流传后世的名言佳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文体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让学生分析室外之景、室中之客、室内之事,对作者所描述的自然景物、交往贤友和悠闲生活进行表层理解。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境界,重点分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的含义。这句表面上是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和“子云亭”,而实质上表达了作者恒久不变的政治抱负,暗示作者与诸葛亮一样有着宏图壮志,可以效仿诸葛亮隐居山林,等待贤主慧眼识英才,也可以效仿扬雄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末一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引入孔子典故肯定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表明作者能够达到先辈圣贤人要求的最高境界。
  文言文学习必须从字里行间深入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文言文真正的涵义,使学生对古代文人高尚的思想品质产生敬佩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托物言志类文言文的解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将这一解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同类型文言文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美感。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文言文教学,突出文言文的“文学味儿”,使学生不仅理解文言文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寓意,还能够提升对文言文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指向言语表现与存在的语文课堂摆脱了“阅读本位”基本范式的弊端,旨在正视学生的言说欲望和言语生命欲求,引领学生走向诗意人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性质,以生为本,将过去指向“生存”“应需”的实用目的转向张扬个性、发挥潜能、润泽人格的非实用目的。文章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为对象,选取王君、熊芳芳、肖培东三位老师的《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从教师的学科意识、学生意识、目标意识三
期刊
摘 要 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注重语文阅读情境的真实创设,第二强调阅读任务参与的驱动作用,第三突出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性评价。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专题教学为例可以发现,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的选用上关注文本特质,并以此创设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境,同时依据学生特点,开发协作式阅读思维任务群,此外还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领学生运用自测量表促进阅
期刊
摘 要 自从2015年语文高考全国卷采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以来,“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已成为全国卷的必考,而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进行了微调,增加了“以×××××为主题”的命题形式,而有许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仍然按“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模式审题立意而忽略其“主题”对写作指向的限制,丢分严重。本文从高考“主题型”新材料作文题出发,试谈其审题难点与突破。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審
期刊
摘 要 语文素养是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起来,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整合语文元素,实施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知识、教法学法、阅读写作、实践运用等的有机整合,建构“阅读——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学体系,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素养;整合;阅读策略   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是“戏剧单元”,收录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
期刊
最近有一本畅销书《爱、金钱与孩子》,这本书从家长的视角,用经济学的理论透析了当前家庭的教养方式。“鸡娃”一词并不是中文语境下独有的词汇,在美国也有盘旋于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父母”。《爱、金钱与孩子》写道: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常常闲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大家都自由地玩耍且很少参加有组织的活动。但是在这样宽容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后来更多的變成了“直升机父母”。所以家庭
期刊
摘 要 针对当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体验、过程指导缺失等问题,可运用过程写作的方法展开作文教学,让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实现“真”与“实”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获得写作体验,提高写作素养。   关键词 过程写作;写作教学;写作知识;学习支架;评价与修改   早在十五年前,王荣生教授就明确提出: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在常见的写作教学
期刊
摘 要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出现了有主题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把它同无主题的材料作文区分开来;二是用追问主题的方法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的抓手;三是如遇到关系型的主题还要揭示二者的有机联系。掌握以上审题要点可以有效提高审题的准确性,但高考作文题目千变万化,要注意甄别,灵活處理。   关键词 材料作文;全国高考卷;写作教学   近两年来全国高考作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有主题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的语文教材处理,要以革新精神创造开放形态,努力彰显课文特征、学科本色与教学个性:理解课文,在求异时直击特征;提炼课文,从规整中走向精雅;使用课本,于批判后实现重构。这样就有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材处理;求异显质;规整精雅;批判重构   开展语文教育,必须忠实施行反映新时代精神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植入革
期刊
摘 要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课标要求与具体的文本特点,博观约取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明确思路,设置合理的学习项目。每一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博观约取定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大处着眼,先分
期刊
摘要高中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和读不深。其主要原因是古诗词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有效缩短这一差距,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助读作用,通过使用多元化的助读方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深入思考和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质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助读方法;阅读分析策略  高中古诗词学习是学生最难学习的内容之一,学生普遍存在读不懂的情况,阻碍着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