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共识”是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国际理论氛围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所作的评价中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系统理论.“北京共识”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我们主张用“中国模式”而非“北京共识”来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隐忧,但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其他文献
作者对归义军时期敦煌各类文书中所记"太子"或与之相关人物事件的考察,指出太子一部分是于阗太子从德等人,另一部分是归义军曹氏府主太子.
周炳琳(1892—1963),号枚荪,和胡适(1891—1962)同在北京大学长期任教,他们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友谊。作为一个老北大人,我对这两位先生都非常尊敬,现在就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捡
1994年,文物工作者在对南阳市城内的明代王府花园进行整修时,在假山的盘山道上清理出琉璃残件.经修复,确定为一件明代的琉璃房屋模型.该模型系青绿色,为手制、模制兼施,应属
从转型经济学的角度看,“渐进-制度观”可以解释中国模式,这与“北京共识”的认识角度大致吻合.中国制度转型中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特点,而俄罗斯在制度转型的政
1938年夏,保卫武汉的战斗已揭开序幕。当战斗尚在遥远的外围地区进行时,武汉上空继“二·一八”、“四·二九”、“五·三一”三次空战大捷之后,又一次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师德建设是决定性的因素.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挑战要求高校师德建设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亟待建立起师德教育互动机制、可行的培养机制、健全的评价机制和
中国的改革模式,分为渐进性的改革方式、自主性的改革,并有强政府的政治保障.所谓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就是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并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在现实的可能中不断试错探
我1937年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没过几个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我的童年是在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的苦难中度过的。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泰兴周围活动;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是其永葆先进性的核心内涵。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价值基础、价值尺度、价值动因和价值追求都围绕人民利益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