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509道班西锂铍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探讨

来源 :岩石学报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odeblo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昆仑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田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稀有金属矿田,其中509道班西锂铍稀有金属矿床以其高品位、超大型而引人关注,但其地质特征和成矿时代研究较少。野外地质调查发现,509道班西矿床内含矿的伟晶岩脉和三叠纪岩体密切相关,两者都侵位于三叠系复理石沉积变质砂岩中;详细的填图和勘探成果揭示,矿床无矿伟晶岩、含矿伟晶岩分带明显。含锂辉石伟晶岩脉中白云母40Ar/39Ar测年数据显示矿物结晶年龄为188Ma,表明区域环境冷却到350℃的时间长达30Myr,这一热环境有利于花岗岩-伟晶岩体系的演化和结晶。结合区域古特提斯造山事件(210~200Ma)的演化历史,认为西昆仑-喀喇昆仑在188Ma时处于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为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田元素富集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认识对区域成矿潜力评价、找矿勘查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介绍了聚乙烯醇(PVA)与淀粉、纤维素以及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复合改性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建议。
期刊
西昆仑造山带发育有大量的早古生代岩浆岩,它们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这些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阿喀孜二长岩和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岩体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O同位素研究,以探讨这些侵入岩的岩浆源区与成因,揭示原特提斯洋在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这两个岩体的LA-ICP-MS锆
期刊
锰矿是我国战略性紧缺矿种,寻找锰矿尤其是富锰矿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在西昆仑造山带的西北段玛尔坎苏地区石炭纪沉积岩系中探明的大型碳酸锰成矿带,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富锰矿找矿新发现。然而,目前对该富锰矿带的成矿主要控制因素、形成机制及展布规律等地质问题的认识尚不深入,严重制约了该矿带深部及外围进一步找矿预测工作。本文从成矿地质背景入手,以典型锰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研究国
期刊
都扎哈达绕岩体位于新疆塔身库尔干县东部,侵入于中元古界库浪那古岩群地层,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4.1±1.8) Ma (MSWD=0.47),属于中三叠世的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富钠、贫硅钾、稀土总量较低的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富集Rb、Th、Zr、Hf等元素,强烈亏损Ba、Sr、P和T
期刊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晚石炭世沉积岩系发育中国最富的大型碳酸锰矿床。含锰岩系岩相古地理在控制沉积锰矿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玛尔坎苏锰矿带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对该锰矿带内典型地段沉积剖面沉积相展布规律研究,表明矿带两端及中部含锰岩系(C2k)表现为浅水环境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特征;而在穆呼-玛尔坎土和奥尔托喀讷什矿区含锰岩系则主要发育深水台盆相沉积。斜坡相-台盆相沉积时空变化
期刊
晚古生代,康西瓦洋壳指向西昆仑地块俯冲,在恰尔隆盆地内沉积了下石炭统—上二叠统的一套以海进-海退为特征的旋回序列。新发现的主乌鲁克碳酸锰矿床位于恰尔隆盆地北部,含锰层位为下石炭统他龙群中段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锰矿层为黑色泥质碳质页岩夹铁锰质微晶灰岩,显示明显韵律。锰矿石的Mn品位为8.00%~16.59%,Mn/Fe比值为0.36~1.46,铁锰分异不明显。矿石矿物主要为锰碳酸盐矿物,具有典型生物
期刊
2022年适逢上海松江方塔园试开园40周年。为表纪念,简要回溯了彼时方塔园建园的诸般条件,包括基地史、任务书形成、建筑师用意以及建筑师在观塔模式中所尝试的亦古亦今审美探索,且重评了设计生动性在开放初年的价值。
期刊
学位
近年发现的西昆仑-松潘-甘孜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延绵数千千米,向我国最西边延伸至西昆仑北段木吉地区,该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与三叠纪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研究了该地区四个三叠纪岩体,包括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白云母花岗岩,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工作,以探讨岩体成因及其与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之间的关系。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的侵位时代在214~220
期刊
黄羊沟闪长玢岩岩体侵位于甜水海—喀喇昆仑地块上侏罗统红其拉甫组灰岩地层中,为了厘定其形成时代,揭示岩石成因以及构造背景,对黄羊沟闪长玢岩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59.9±1.4) Ma,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源区具幔源特征,有地壳物质同化混染参与,形成条件为低压、强氧化环境,经历中等分异作用。该岩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