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森林昆虫是森林生态系的组成部分,但森林昆虫往往会给森林的发展带来危害,这就要求必须消灭森林昆虫。而昆虫天敌是森林害虫的重要抑制因素,昆虫天敌包括食虫鸟类在内的许多食虫动物、捕食类昆虫和寄生性昆虫,以及病原微生物等等。还有天敌昆虫,所谓天敌昆虫是指捕食类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它们又是昆虫天敌中极为重要的成分。它们之间形成息息相关的食物链,这样就可以对森林进行防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天敌昆虫;生物防治;森林昆虫;食物链;天敌
中图分类号:S476.3 文献标识码:A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在森林资源分布中,昆虫天敌本身就是存在于自然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生态因素,它对于森林的作用是暂时的,它不像施用化肥农药是外加成分。更准确地说,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利的,甚至可以说天敌对害虫来说是有利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敌依赖有些害虫的寄生而生存,因此在对于森林资源调查时,天敌有较明显的跟随现象。如果说在自然界中,任何一方在数量上毫无限制地进行发展,就必将会打破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会导致森林中食物的相对匮乏,这样一来就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生存和物种的繁衍,进而会引起种内自相残杀而同归于尽。实际上,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经常可见的,但由于森林做一个整体,分布广泛,并未为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
1.吉林省森林昆虫天敌的调查
在森林资源分布中,各种各样的昆虫天敌虽然形形色色,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没有天敌的害虫。从实践中看,大多数昆虫(98%以上)无害,需要预防的昆虫种类有害的也是寥寥无几,这当然包括在森林自然界存在的大量昆虫天敌普遍而有效率的制约作用。通过对吉林省森林资源的调查分析来看,害虫的天敌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对森林资源天敌昆虫资源还有待于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目前已经知道的仅隶属于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以及半翅目,大约200多种。就寄主而言,对吉林省的落叶松毛虫及榆虹叶甲了解较多。
吉林省对于天敌昆虫的发展利用开始于1964年,当时的情况是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这种做法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在工作中密切结合实际,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进展尚属迅速,已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据调查松毛虫赤眼蜂已在林中形成群落。通过繁蜂经验的不断丰富,繁蜂工艺的不断提高,几十年来全省严重的森林大害虫——松毛虫害已基本得到控制,同时繁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放蜂费用不断下降。防治过程中,除普遍应用于防治松毛虫外,还广泛应用于防治包括天蛾科、刺蛾科、枯叶蛾科、舟蛾科、毒蛾科、卷蛾科、小卷蛾科、螟蛾科、大蚕蛾科的多种针阔叶树害虫,一般寄生率均达80%左右。通过有林区15a放蜂经验证明,防治面积10000hm2。另外,有林区通过对20hm2落叶松人工林发生松毛虫害进行调查得知,连续3a采取人工捕捉及喷洒化肥农药,但效果不好。此后,坚持10a放蜂(松毛虫赤眼蜂及松毛虫平腹小蜂),平均虫口密度最后被控制在0.5条/株,这样一来保护了大面积针叶林的安全。白城地区,曾经应用赤眼蜂防治杨二尾舟蛾、黑带二尾舟蛾、分月扇舟蛾、黄脉天蛾、黄刺蛾、松梢螟等近20种害虫,放蜂面积13906hm2,占全区总防治面积的39%,防治成本为0.25~0.37元/hm2,寄生率达80%以上。此外,利用寡节小蜂防治白杨透翅蛾,利用跳小叶甲赤眼蜂防治榆虹叶甲,利用蚤蝇防治落叶松毛虫,利用松毛虫平腹小蜂防治落叶松毛虫也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利用肿腿蛾防治青杨虎天牛以及油茶毛虫黑卵蜂,贪食亚麻蝇等等的研究,均取得可喜的进展。
天敌是森林害虫的一个重要的抑制因素,是森林生态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然而,在自然条件下,不一定每种天敌随时都能将害虫抑制在产生经济危机允许的水平之下。因此,有的天敌必须加以人工的积极干预,才能达到抑制害虫的结果。当前,人们还不能随心所欲的去掌握和利用全部天敌去抑制森林害虫。但是,只要对森林生态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并加以正确对待,不仅能够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天敌,人工繁殖或释放或移植,引进天敌,使其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并保持长久的影响,而且可以积极地创造出一种不利于害虫但有利于天敌的生态条件,并从根本上改变天敌适应性的局限性,提高天敌作用的效能,形成一个有利于人类的生态平衡。
2.害虫防治及管理
害虫防治的概念是随人们的实践不断完善的。现在国际生态学界又提出了害虫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害虫科学管理是一系列过程,其中包括从生态系统中收集害虫和环境的信息,做出判断并对害虫采取最合理的行动,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福利又保护其居住环境,使害虫的危害永远维持在经济许可水平之下。此外,它具有如下的必要性:人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种害虫,而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生态系统,害虫的管理就应该根据生态学原理,采取合理的对策并解决害虫问题,已经不能为植物保护实践所接受。它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以其他方式也可以得到相同效果。由于对于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理解,人类有必要同害虫协调起来共同生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企图把害虫消灭掉。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知道,生物防治的目的就是通过生物控制的一些手段,打破原来森林害虫与昆虫天敌之间形成的数量尽量平衡,使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新的平衡生态系统中,虽然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害虫,但这点害虫不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通过生物防治可以使一定的天敌保留下来,害虫的种族就会经常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由此可见,综合防治是促使森林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生物防治与害虫管理的概念和基本与森林保护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实践中,对于生物防治尤其是森林资源中昆虫的生物防治将会有更迫切的要求和更大的兴趣,而天敌昆虫的利用乃是生物防治最基本的内容。
作者简介:韩玉生,男,汉族,吉林通榆人,营林工程师,现任吉林省通榆县第二机械林场副场长,研究方向為营林生产及林木管护。
关键词:天敌昆虫;生物防治;森林昆虫;食物链;天敌
中图分类号:S476.3 文献标识码:A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在森林资源分布中,昆虫天敌本身就是存在于自然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生态因素,它对于森林的作用是暂时的,它不像施用化肥农药是外加成分。更准确地说,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利的,甚至可以说天敌对害虫来说是有利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敌依赖有些害虫的寄生而生存,因此在对于森林资源调查时,天敌有较明显的跟随现象。如果说在自然界中,任何一方在数量上毫无限制地进行发展,就必将会打破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会导致森林中食物的相对匮乏,这样一来就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生存和物种的繁衍,进而会引起种内自相残杀而同归于尽。实际上,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经常可见的,但由于森林做一个整体,分布广泛,并未为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
1.吉林省森林昆虫天敌的调查
在森林资源分布中,各种各样的昆虫天敌虽然形形色色,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没有天敌的害虫。从实践中看,大多数昆虫(98%以上)无害,需要预防的昆虫种类有害的也是寥寥无几,这当然包括在森林自然界存在的大量昆虫天敌普遍而有效率的制约作用。通过对吉林省森林资源的调查分析来看,害虫的天敌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对森林资源天敌昆虫资源还有待于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目前已经知道的仅隶属于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以及半翅目,大约200多种。就寄主而言,对吉林省的落叶松毛虫及榆虹叶甲了解较多。
吉林省对于天敌昆虫的发展利用开始于1964年,当时的情况是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这种做法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在工作中密切结合实际,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进展尚属迅速,已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据调查松毛虫赤眼蜂已在林中形成群落。通过繁蜂经验的不断丰富,繁蜂工艺的不断提高,几十年来全省严重的森林大害虫——松毛虫害已基本得到控制,同时繁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放蜂费用不断下降。防治过程中,除普遍应用于防治松毛虫外,还广泛应用于防治包括天蛾科、刺蛾科、枯叶蛾科、舟蛾科、毒蛾科、卷蛾科、小卷蛾科、螟蛾科、大蚕蛾科的多种针阔叶树害虫,一般寄生率均达80%左右。通过有林区15a放蜂经验证明,防治面积10000hm2。另外,有林区通过对20hm2落叶松人工林发生松毛虫害进行调查得知,连续3a采取人工捕捉及喷洒化肥农药,但效果不好。此后,坚持10a放蜂(松毛虫赤眼蜂及松毛虫平腹小蜂),平均虫口密度最后被控制在0.5条/株,这样一来保护了大面积针叶林的安全。白城地区,曾经应用赤眼蜂防治杨二尾舟蛾、黑带二尾舟蛾、分月扇舟蛾、黄脉天蛾、黄刺蛾、松梢螟等近20种害虫,放蜂面积13906hm2,占全区总防治面积的39%,防治成本为0.25~0.37元/hm2,寄生率达80%以上。此外,利用寡节小蜂防治白杨透翅蛾,利用跳小叶甲赤眼蜂防治榆虹叶甲,利用蚤蝇防治落叶松毛虫,利用松毛虫平腹小蜂防治落叶松毛虫也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利用肿腿蛾防治青杨虎天牛以及油茶毛虫黑卵蜂,贪食亚麻蝇等等的研究,均取得可喜的进展。
天敌是森林害虫的一个重要的抑制因素,是森林生态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然而,在自然条件下,不一定每种天敌随时都能将害虫抑制在产生经济危机允许的水平之下。因此,有的天敌必须加以人工的积极干预,才能达到抑制害虫的结果。当前,人们还不能随心所欲的去掌握和利用全部天敌去抑制森林害虫。但是,只要对森林生态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并加以正确对待,不仅能够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天敌,人工繁殖或释放或移植,引进天敌,使其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并保持长久的影响,而且可以积极地创造出一种不利于害虫但有利于天敌的生态条件,并从根本上改变天敌适应性的局限性,提高天敌作用的效能,形成一个有利于人类的生态平衡。
2.害虫防治及管理
害虫防治的概念是随人们的实践不断完善的。现在国际生态学界又提出了害虫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害虫科学管理是一系列过程,其中包括从生态系统中收集害虫和环境的信息,做出判断并对害虫采取最合理的行动,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福利又保护其居住环境,使害虫的危害永远维持在经济许可水平之下。此外,它具有如下的必要性:人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种害虫,而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生态系统,害虫的管理就应该根据生态学原理,采取合理的对策并解决害虫问题,已经不能为植物保护实践所接受。它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以其他方式也可以得到相同效果。由于对于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理解,人类有必要同害虫协调起来共同生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企图把害虫消灭掉。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知道,生物防治的目的就是通过生物控制的一些手段,打破原来森林害虫与昆虫天敌之间形成的数量尽量平衡,使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新的平衡生态系统中,虽然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害虫,但这点害虫不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通过生物防治可以使一定的天敌保留下来,害虫的种族就会经常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由此可见,综合防治是促使森林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生物防治与害虫管理的概念和基本与森林保护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实践中,对于生物防治尤其是森林资源中昆虫的生物防治将会有更迫切的要求和更大的兴趣,而天敌昆虫的利用乃是生物防治最基本的内容。
作者简介:韩玉生,男,汉族,吉林通榆人,营林工程师,现任吉林省通榆县第二机械林场副场长,研究方向為营林生产及林木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