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其使用的安全性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血红蛋白的影响,探讨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肾移植术后超过3个月,移植肾功能稳定,有高血压的受者66例.随机将受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加用氯沙坦或使用氯沙坦替换原有的降压药物;对照组32例,不使用氯沙坦.分组后对受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分别测定0(基础值)、1、2、3及6个月共5个时间点受者的血红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血压等指标,并观察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实验组受者在使用氯沙坦1~2个月时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5),2~6个月时趋于稳定;对照组受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轻度上升(P>0.05).实验组中伴有高血红蛋白血症(PTE)的受者使用氯沙坦1~3个月时血红蛋白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3~6个月时趋于稳定;对照组中伴有PTE的受者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轻度下降(P>0.05).实验组中不伴有PTE的受者血红蛋白水平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对照组中不伴有PTE的受者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受者使用氯沙坦1个月时血肌酐水平呈升高趋势,2~6个月时逐渐恢复到基础值;对照组受者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受者的GFR轻度下降后逐渐恢复到基础值;对照组受者的GFR呈逐渐上升趋势.实验组受者的血压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受者的血压较基础值无显著变化.结论 肾移植术后使用氯沙坦能降低受者的高血红蛋白水平,对PTE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且不会影响受者的移植肾功能.对于肾移植术后有高血压且发生高血红蛋白血症的受者,使用氯沙坦是安全的。

其他文献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类药物的出现是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一大里程碑.目前,CNI(尤其是他克莫司)已经成为移植后受者的基础免疫抑制剂.然而,鉴于CNI肾毒性方面的顾虑,有医生提出CNI减量或撤药的免疫抑制(IS)方案.然而,CNI过度减量或停药都会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最新的Symplaony研究结果也对于不同的IS方案对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影响以及合理的CNI血药浓度给出了答案。
期刊
目的 总结心肺联合移植的体会.方法 2006年3月23日对1例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27岁女性患者施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了长期密切监护,采用达利珠单抗进行免疫诱导,以他克莫司(后转换为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并严密监测和控制感染.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严重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09 d痊愈出院.术后1年7个月时,患者自行停用所有免疫
夏穗生教授、于立新教授和夏求明教授联合主编的《器官移植学》(第2版)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为移植医学专著,分总论和各论两篇。总论介绍移植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如保存液创制和低温灌注保存快速运送方法,移植后多种类型的排斥反应机制研究及防治,免疫抑制剂的功效和研发,移植病理学等。各论介绍肾、肝、胰腺、小肠、心肺等器官的移植,包括单个器官移植和联合移植;移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各种移植术式;
期刊
慢性肾功能衰竭在肝移植受者中相当常见.美国1990年至2000年间移植受者科学登记处(SRTR)的资料(共69 321例非肾器官移植受者)表明,肝移植后3年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平均累积发生率为13.9%,5年时进一步增至18.1%.受者年龄、性别、移植前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肾功能状态以及免疫抑制剂等都是影响肝移植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期刊
移植后12个月时,三组中共有9%~12%受者发生1次或者多次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A、B、C组中,分别有5.0%(12/238)、6.0%(14/233)和7.6%(18/238)的受者发生了仅表现病毒血症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BK病毒感染的受者分别为1.7%(4/238)、3.0%(7/233)和3.4%(8/238),但引起BK病毒性肾病的受者分别为0(0/238)
期刊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在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近交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及SD大鼠,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四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取正常Wistar大鼠的心脏作为空白对照.无排斥组:心脏移植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移植后第60天取移植心脏.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心脏移植的供者均为Wistar大鼠,受者均为SD大鼠;急性
肺移植作为终末期肺病的惟一治疗手段,其总体疗效不令人满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肺移植成功率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肺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近20年来,肺移植后早期肺功能衰竭的发生有所下降[1].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最常用于研究供肺再灌注损伤机制和保护措施。
期刊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含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质粒联合预先反复冻融处理移植神经对大鼠异体神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4组进行实验,每组20只.TGF-β1组大鼠移植Wistar大鼠的冷冻坐骨神经,局部注射含TGF-β1基因的质粒;空质粒组大鼠移植Wistar大鼠的冷冻坐骨神经,注射空质粒;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大鼠接受Wistar大鼠的新鲜坐骨神经移植,不注射质粒;自体移植
期刊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利用受者腹壁下动脉(IEA)重建供肾副肾动脉(ARA)的临床效果.方法 存在ARA的亲属活体供肾16个,其中单支型15个,多支型1个.5个供肾的ARA位于上极,1个位于中部,9个位于下极,1个供肾的中部和下极各有一支ARA,其开口直径为1.5~3.5 mm.供肾热缺血时间为1~6.5 min,冷缺血时间为15 90 min.除多支型1例的中部ARA与肾动脉主干行端侧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