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009
隨着对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由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造成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导致女性输卵管性不孕,妊娠期造成流产、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等发生。因此积极探讨支原体、衣原体分型、致病机制、危害及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支原体、衣原体分型:①支原体分型:支原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介于细胞及病毒之间。其中支原体已分离出150多种,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至少5种,分别是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发酵支原体;②根据衣原体分型:根据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DNA同源性的特点,分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衣原体、兽类衣原体。其中沙眼衣原体有15种血清型,其D~K 8种血清型与泌尿系统感染相关。女性生殖系统感染以D、E、F型最常见。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致病机制
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后,首先侵入柱状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增殖。导致受感染细胞死亡,同时尚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间歇性保护。支原体、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是抑制被感染细胞代谢,溶解破坏细胞并导致溶解酶释放、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当人体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后,产生特异的免疫,但这种免疫力较弱,持续时间短暂。因此,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容易造成持续、反复感染,以及隐性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
流产:6%~75%的成人存在无症状支原体和衣原体定植,而在孕妇可达85%。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反复、多次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机制是:①衣原体感染致蜕膜绒毛膜炎,阻碍孕卵着床、早期胚胎发育;②机体感染后引起细胞应答CD4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介素,即可触发巨噬细胞炎症递质的释放,从而增强免疫反应,直接危及胚胎发育;③早孕时子宫内膜产生的热休克蛋白与衣原体的热休克蛋白-60表位相似,可对抗胎儿组织,导致流产;④支原体产生的磷脂酶A、C,使细胞中游离的花生四烯酸释放,它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提物质,引起宫缩而导致流产。
胎膜早破、早产:支原体、衣原体可上行感染,常引起蜕膜、绒毛膜的感染和炎症反应。感染部位的炎性细胞渗出、白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弹性减退或消失,致使脆性增加,坚韧度下降而引起胎膜早破。炎性反应还使羊膜上的溶酶体释放出磷脂酶A2,促使胎膜上的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诱发宫缩导致早产。
胎儿生长受限、死胎:支原体、衣原体可上行感染至胎膜、胎盘、羊水,可引起绒毛膜羊膜炎,使胎盘供给胎儿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障碍。支原体感染还可产生磷脂酶A、C而起作用,催化膜磷脂储存的花生四烯酸释放,使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物,通过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提高血管通透性而加重胎儿脏器损伤,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甚至死胎。
新生儿结膜炎、肺炎:母儿间感染的传染途径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产褥感染,其中经产道引起的新生儿感染为主。常见感染部位是眼结膜、鼻咽部,造成新生儿结膜炎和衣原体肺炎。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防治
妇产科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度,进一步加大医学知识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提倡推迟首次性交年龄,做到晚婚晚孕,做到洁身自好,选用屏障避孕措施。婚前、孕前做好正规检查;发现感染患者行规范化治疗,阻止其传播给性伴侣和胎儿。并对感染造成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卫卫,冯小静.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2005:1005-2216.
2 王谢桐,王燕芸.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2005:1005-2216.
隨着对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由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造成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导致女性输卵管性不孕,妊娠期造成流产、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等发生。因此积极探讨支原体、衣原体分型、致病机制、危害及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支原体、衣原体分型:①支原体分型:支原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介于细胞及病毒之间。其中支原体已分离出150多种,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至少5种,分别是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发酵支原体;②根据衣原体分型:根据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DNA同源性的特点,分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衣原体、兽类衣原体。其中沙眼衣原体有15种血清型,其D~K 8种血清型与泌尿系统感染相关。女性生殖系统感染以D、E、F型最常见。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致病机制
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后,首先侵入柱状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增殖。导致受感染细胞死亡,同时尚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间歇性保护。支原体、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是抑制被感染细胞代谢,溶解破坏细胞并导致溶解酶释放、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当人体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后,产生特异的免疫,但这种免疫力较弱,持续时间短暂。因此,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容易造成持续、反复感染,以及隐性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
流产:6%~75%的成人存在无症状支原体和衣原体定植,而在孕妇可达85%。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反复、多次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机制是:①衣原体感染致蜕膜绒毛膜炎,阻碍孕卵着床、早期胚胎发育;②机体感染后引起细胞应答CD4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介素,即可触发巨噬细胞炎症递质的释放,从而增强免疫反应,直接危及胚胎发育;③早孕时子宫内膜产生的热休克蛋白与衣原体的热休克蛋白-60表位相似,可对抗胎儿组织,导致流产;④支原体产生的磷脂酶A、C,使细胞中游离的花生四烯酸释放,它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提物质,引起宫缩而导致流产。
胎膜早破、早产:支原体、衣原体可上行感染,常引起蜕膜、绒毛膜的感染和炎症反应。感染部位的炎性细胞渗出、白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弹性减退或消失,致使脆性增加,坚韧度下降而引起胎膜早破。炎性反应还使羊膜上的溶酶体释放出磷脂酶A2,促使胎膜上的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诱发宫缩导致早产。
胎儿生长受限、死胎:支原体、衣原体可上行感染至胎膜、胎盘、羊水,可引起绒毛膜羊膜炎,使胎盘供给胎儿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障碍。支原体感染还可产生磷脂酶A、C而起作用,催化膜磷脂储存的花生四烯酸释放,使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物,通过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提高血管通透性而加重胎儿脏器损伤,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甚至死胎。
新生儿结膜炎、肺炎:母儿间感染的传染途径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产褥感染,其中经产道引起的新生儿感染为主。常见感染部位是眼结膜、鼻咽部,造成新生儿结膜炎和衣原体肺炎。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防治
妇产科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度,进一步加大医学知识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提倡推迟首次性交年龄,做到晚婚晚孕,做到洁身自好,选用屏障避孕措施。婚前、孕前做好正规检查;发现感染患者行规范化治疗,阻止其传播给性伴侣和胎儿。并对感染造成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卫卫,冯小静.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2005:1005-2216.
2 王谢桐,王燕芸.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2005:1005-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