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目前面临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实现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健康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目前亟需解决的战略问题。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而当今河南又面临“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机遇,要环境,更要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呼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绿色郑开大道两侧开发区。作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先导工程,郑汴融城的排头兵——郑开大道开通之后,其沿线的发展问题,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据《郑开大道沿线地区总体规划(2007—2020)》(征求意见稿)所指的郑开大道沿线地区。西起京珠高速,东至开封市金明大道,北起规划中的郑州市北四环一开封市东京大道连接线,南至郑州市航海路一开封市宋城路连接线(郑汴城市连接线南北两侧各约两公里),区域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其中,郑州市段约为116.7平方公里,开封市段约为48.3平方公里。
一、目前河南省资源(土地、水、矿产)、环境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
目前。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耕地数量减少态势严重,耕地质量又有劣化趋势。近些年来,虽然实现了年度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新增加的耕地质量与建设用地占用的耕地相比质量要差的多。(2)建设用地以外延扩展为主,低效利用、闲置现象较为普遍。据河南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大清查统计,1991-1996年全省非法占地51多宗,面积达5.07万公顷,其中耕地3.06万公顷,闲置土地2.01万公顷。(3)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小,质量较低。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2.水资源
目前,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水体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监测,全省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均较严重,81%的河段超出Ⅳ类标准,近年来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重较大,但是许多地区仍沿用落后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大量浪费。
3.矿产资源
目前,河南省矿产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不到位,破坏、浪费现象比较严重。(2)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科技含量低。(3)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环境严重。目前,许多厂矿与个体采矿户未能切实执行我国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单纯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矿产资源的回收和可持续发展。
4.环境问题
据2003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告,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水平,部分城市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仍未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局部地区生态破坏仍在继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1)庞大的人口数量加重了环境的承载力。众多的人口必然消耗大量的资源,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也增多,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经济、社会的恶性循环。(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河南省教育水平不高,全省中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企业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的公众利益和长远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仍未真正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能正確处理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关系。(3)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环保资金渠道不畅,投入不足。同时,目前的环保技术水平也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行业缺乏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达标技术,清洁生产的观念和管理还没有广泛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二、科学的发展观
在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在“两会”的议题中和温总理的政府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将放弃数十年计划体制留下来的单一的GDP量化经济目标,改变一直以来以社会事业和环境为代价对GDP增长的盲目追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打造“和谐社会”为思想基础,提出治理环境、节约资源、缩小贫困差距等目标、方针和政策,并为此探讨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绿色GDP”。
“绿色GDP”是针对“传统GDP”而言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传统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析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资源,经济发展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排放废弃物质,造成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传统GDP”在统计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低估了经济过程中的投入价值,高估了经济过程中的产出价值,并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比如通过滥用资源、砍伐森林、污染水体、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河川经流量减少和耕地面积锐减等带来的GDP增长显然是一种损失,应该从GDP核算中扣除。正像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所说的:GDP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作为一个指标,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绿色GDP”的概念是指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它对“传统GDP”修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核算中扣除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它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可以有效约束经济行为主体的扩张冲动又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动力。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努力建设绿色开发区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调整,促使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郑汴一体化”,郑开大道两侧开发区的建成将使郑州、开封两个城市真正实现融城。
在这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绿色开发之路。建设绿色开发区就是要以最少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损害,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建设绿色开发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发区建设发展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是绿色GDP核算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延伸。绿色GDP的核心理念在于,单纯从绝对数看GDP总量难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生产部门产生的价值总量,而必须考虑这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成本,只有扣除后者,从相对的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社会生产的“有效”价值总量。把绿色GDP理论运用到开发区这类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就是要建设绿色开发区。这里的“绿色”,不仅是指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而是泛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消耗的节约,以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具体来讲,绿色开发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环境保护好。表现为生态环境良好,绿地率和绿色率适度、空气、污水、噪音、废弃物等环境指标控制在国家一、二类标准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2)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高。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项目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设置合理,土地使用率高,单位土地产出的GDP、税收等经济效益指标高。在能源利用上,表现为单位GDP、工业总产值耗电能、煤、水量低,节能技术广泛运用,人们的节约意识强。(3)经济运行质量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仅是看工业总产值、GDP、利用外资、出口等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产业的净产值率、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及财税收入占GDP比率等效益指标,看地区产业的集聚度及产业竞争力,以及当地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内生性经济成长因素的发育程度。总之,建设绿色开发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开发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第二次创业,谋求更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开发区决不能再走这条老路。
(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
一、目前河南省资源(土地、水、矿产)、环境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
目前。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耕地数量减少态势严重,耕地质量又有劣化趋势。近些年来,虽然实现了年度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新增加的耕地质量与建设用地占用的耕地相比质量要差的多。(2)建设用地以外延扩展为主,低效利用、闲置现象较为普遍。据河南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大清查统计,1991-1996年全省非法占地51多宗,面积达5.07万公顷,其中耕地3.06万公顷,闲置土地2.01万公顷。(3)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小,质量较低。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2.水资源
目前,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水体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监测,全省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均较严重,81%的河段超出Ⅳ类标准,近年来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重较大,但是许多地区仍沿用落后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大量浪费。
3.矿产资源
目前,河南省矿产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不到位,破坏、浪费现象比较严重。(2)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科技含量低。(3)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环境严重。目前,许多厂矿与个体采矿户未能切实执行我国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单纯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矿产资源的回收和可持续发展。
4.环境问题
据2003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告,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水平,部分城市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仍未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局部地区生态破坏仍在继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1)庞大的人口数量加重了环境的承载力。众多的人口必然消耗大量的资源,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也增多,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经济、社会的恶性循环。(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河南省教育水平不高,全省中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企业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的公众利益和长远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仍未真正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能正確处理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关系。(3)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环保资金渠道不畅,投入不足。同时,目前的环保技术水平也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行业缺乏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达标技术,清洁生产的观念和管理还没有广泛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二、科学的发展观
在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在“两会”的议题中和温总理的政府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将放弃数十年计划体制留下来的单一的GDP量化经济目标,改变一直以来以社会事业和环境为代价对GDP增长的盲目追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打造“和谐社会”为思想基础,提出治理环境、节约资源、缩小贫困差距等目标、方针和政策,并为此探讨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绿色GDP”。
“绿色GDP”是针对“传统GDP”而言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传统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析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资源,经济发展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排放废弃物质,造成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传统GDP”在统计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低估了经济过程中的投入价值,高估了经济过程中的产出价值,并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比如通过滥用资源、砍伐森林、污染水体、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河川经流量减少和耕地面积锐减等带来的GDP增长显然是一种损失,应该从GDP核算中扣除。正像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所说的:GDP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作为一个指标,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绿色GDP”的概念是指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它对“传统GDP”修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核算中扣除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它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可以有效约束经济行为主体的扩张冲动又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动力。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努力建设绿色开发区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调整,促使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郑汴一体化”,郑开大道两侧开发区的建成将使郑州、开封两个城市真正实现融城。
在这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绿色开发之路。建设绿色开发区就是要以最少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损害,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建设绿色开发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发区建设发展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是绿色GDP核算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延伸。绿色GDP的核心理念在于,单纯从绝对数看GDP总量难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生产部门产生的价值总量,而必须考虑这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成本,只有扣除后者,从相对的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社会生产的“有效”价值总量。把绿色GDP理论运用到开发区这类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就是要建设绿色开发区。这里的“绿色”,不仅是指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而是泛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消耗的节约,以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具体来讲,绿色开发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环境保护好。表现为生态环境良好,绿地率和绿色率适度、空气、污水、噪音、废弃物等环境指标控制在国家一、二类标准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2)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高。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项目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设置合理,土地使用率高,单位土地产出的GDP、税收等经济效益指标高。在能源利用上,表现为单位GDP、工业总产值耗电能、煤、水量低,节能技术广泛运用,人们的节约意识强。(3)经济运行质量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仅是看工业总产值、GDP、利用外资、出口等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产业的净产值率、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及财税收入占GDP比率等效益指标,看地区产业的集聚度及产业竞争力,以及当地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内生性经济成长因素的发育程度。总之,建设绿色开发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开发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第二次创业,谋求更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开发区决不能再走这条老路。
(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