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学者王仁富:倾尽家财20年向日本皇室讨国宝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知刻石流失百年
  王仁富决定追讨
  今年74岁的王仁富,是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教授,知名东北刻石研究学者。30多年前,喜欢研究历史的王仁富在阅读《旧唐书》时,无意中读到关于“唐鸿胪井刻石”的记载,令他大吃一惊。
  公元713年,唐玄宗使鸿胪卿崔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都城今吉林省敦化)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14年夏,崔原路返回长安,途中路过旅顺都里镇,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并在井边立了一块石头,刻上“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29字,作为渤海归入大唐版图的历史见证。这块石头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史称“唐鸿胪井刻石”。
  后来,王仁富又从朋友口中得知,如此珍贵的石碑在旅顺口早已不存在了。更令他惊诧的是,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唐鸿胪井刻石”。王仁富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早在清光绪年间,“鸿胪井”就已湮没,唯刻石仅存,刻石也因此受到了后人更多地重视。1895年,清军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碑亭加以保护。
  那么,这件价值连城的唐代国宝,到底是怎样“神秘失踪”的?原来,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占据旅顺,“唐鸿胪井刻石”很快就引起日军注意。1905年,日本人到旅顺考察刻石,认为这是辽东一块稀有的唐代石碑。不久,日海军司令富冈定恭中将亲自将刻石掠运到东京。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军省以日俄战争“战利品”的名义,将刻石献给日本皇宫。
  更令王仁富气愤的是,1911年,日本海军还在旅顺的刻石遗址上,建立了搬移中国文物的“记功碑”,也就是今天旅顺黄金山上的“鸿胪井之遗迹”碑。“盗窃中国文物还要为自己歌功颂德,这些强盗真是无耻之极!”
  1994年大年初六,王仁富在翻看《东北史地考略》时,想起远在日本的“唐鸿胪井刻石”。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对这个流失百年的唐代国宝进行深入研究和追讨。
  受冷遇遭痛创 矢志不移为国宝
  其后,王仁富向日本文物部门写信,打听“唐鸿胪井刻石”的有关情况,不料信件发出后却石沉大海。老人不死心,几年间又先后与日本外务省等多个部门联系,要求他们交还国宝,但对方均置之不理。
  1997年,已经退休的王仁富自费跑到北京,向学术界人士求助。这位老教授在京城住地下室,吃方便面,求见各方人士,遍寻崔氏后代。许多专家学者被他递上的小小“宣传名片”感动,上面写着:当每一粒沙都化为石,每一滴水都涌起浪,每一缕风都聚起云,每一次闪都响起雷,那就是刻石回归的日子到了。国宝当归,归来兮刻石!
  正当王老在北京策划的刻石回归活动进入高潮时,一天夜晚,在小旅馆的地下室,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传来了老伴儿突发脑溢血的噩耗。王仁富日夜兼程赶回家后,见到的是弥留之际的夫人,她不但不能再说一句话,甚至都不能睁眼再看看相濡以沫的丈夫。心爱的人就这样悄然离去。老两口一生无儿无女,夫人是他追讨刻石行动的第一个支持者,而今,她已去,可刻石回归还是遥遥无期。又一笔心债让他黯然神伤,痛苦不已。
  2000年春节,直到农历腊月二十八,他才拿到一张无座的返程车票。王仁富在嘈杂的火车上挤了半天一夜回到了熟悉而清冷的地方——家。这里有一张永远安详的照片,但夫人却已在3年前先他而去,他要和她一起过年。
  2003年10月20日,是王仁富的60大寿。他远离了鲜花蛋糕,远离了学生和朋友的祝福,又一次到黄金山下的唐鸿胪井遗址,在秋雨中泪湿双襟。
  从白城到旅顺,从北京到广州,从海口到西安,王教授宣传奔走的路线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大唐鸿胪卿崔出使的里程。他曾经被骗过,被盗过,受过冷遇,甚至被当做逃票者接受盘查……但他矢志不移,坚持行走在追讨文物的路途上。
  爱心学者感动各方 刻石回归现曙光
  教授的工资虽然不薄,但这些年花在刻石回归策划上的差旅费、电话费、资料费以及供养老岳母的生活费,已使王仁富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年近古稀的他,每天花在饮食上的钱不足5元,就连买药也总是挑最便宜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王仁富将一笔捐款和学生折的祈福纸鹤连同一封信件,邮给了日本皇宫。信中,王仁富向日本受灾群众表达慰问和祈福,并以“唐鸿胪井刻石”研究者的身份,询问刻石是否受到地震影响。
  6月17日,日本皇宫给出了回复,除对这位富有爱心的中国学者表示敬意外,他们还确认“地震对刻石没有造成影响”,信中落款的姓名是“羽毛田信吾”。回信深深地触动了王仁富。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中日双方就“唐鸿胪井刻石”的第一次信息交流,他从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最令王教授高兴的是,他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引起媒体和高端人士的关注。罗哲文、崔永元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投入到关注“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被掠中国文物的行列中。
  2013年,王教授的好友黄先生获得了“唐鸿胪井刻石”流失史料的64页完整复印样本,两人随之进行翻译。这份史料写于1908年,记录了刻石流失到日本皇宫的过程,包括目录、刻石搬运过程、见证过刻石的日本人的描述三部分。
  此外,研究会副会长张永年和王维明赴日本探访刻石时,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日本宫内厅委托中日友好协会将5张“唐鸿胪井刻石”的照片转交给了他们。王教授从东京学术界友人口中得知,日本皇宫一直不允许任何外人参观刻石,甚至日本人也不准靠近,能得到这5张珍贵照片是非常不易的。
  在王教授多年不懈地奔走下,2014年8月9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政府,要求迅速归还所掠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是我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消息传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不少有良知的日本学者,也主张尽快将“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还给中国。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说,他们下一步将组织专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过民间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归,他们将参照韩国讨要“北关大捷碑”等国际先例,请求政府出面。
  “我们要追讨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种国际正义;我们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诉求。”王仁富说。“我只想做最先拜谒唐鸿胪井刻石的学者,向它说一句:对不起,不肖子孙来迟了,让您受委屈了,咱们回家吧。如能迎回国宝,今生愿足,否则,死不瞑目。”(责任编辑 魏冉)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天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不仅能节省时间,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整合;研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期刊
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记忆。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teaching. It can d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等方面都处在启蒙阶段,而小学班主任就是他们在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因而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了铸态和均匀化态7150铝合金的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和析出相的形态、成分和结构。结果表明,7150铸态合
台“国防部长”高广圻  春节前夕,台湾军方高层进行人事大调整。包括“国防部长”、参谋总长以及陆海空三军司令等,7位上将6人职务发生变动,规模之大堪称台军史上之最。  1月27日,台“国防部长”严明请辞获准,马英九随后任命参谋总长高广圻接任“国防部长”一职。受此牵动,陆军司令严德发升任参谋总长,遗缺由“国防部”副部长邱国正调任;空军司令刘震武接替邱国正,刘震武的遗缺则由“国防部”常务次长沈一鸣升任;
2013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名人手迹专场中,备受关注的拍品《梅贻琦日记》,以60万元起拍,最终以105.8万元成交。据了解,该件拍品为“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日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教学建议部分作出了这样一点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也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期刊
事功与思功,非平行线,也不是一根线,说是交错线似乎更合人物建功立业之实情。说得头头是道,做得井井有条的,有,不多;满腹经纶,干得一团糟的,不是没有;既是思想家又是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