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从1998年拉米夫定(LAM)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以来,核苷(酸)类药物(NAs)的抗病毒作用和重要地位逐步得到认可[1].目前我国大陆上市的NAs除LAM外,还有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这些NAs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CHB的抗病毒治疗,但是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NAs长期使用导致耐药突变株产生的风险也日益突显.目前临床上HBV对NAs的耐药已成为
【机 构】
: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染科,湖北省十堰市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染科,湖北省十堰市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染科,湖北省十堰市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98年拉米夫定(LAM)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以来,核苷(酸)类药物(NAs)的抗病毒作用和重要地位逐步得到认可[1].目前我国大陆上市的NAs除LAM外,还有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这些NAs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CHB的抗病毒治疗,但是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NAs长期使用导致耐药突变株产生的风险也日益突显.目前临床上HBV对NAs的耐药已成为CHB治疗的一大难点,因此,及时监测NAs相关耐药突变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NAs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的CHB患者体内HBV基因型耐药情况.
其他文献
患者女,37岁,因右小腿内侧丘疹破溃1个月于2012年9月来我院就诊.就诊前1个月患者右小腿内侧出现一0.5 cm×0.5 cm大小红色丘疹,迅速破溃,无明显疼痛及瘙痒,起病前虫咬或外伤史不明确.破溃数天后局部出现肿胀不适,溃疡处有脓性分泌物,轻度疼痛,来我科就诊,考虑"软组织感染",给予莫西沙星口服,1次/d,疗程6d,结果无明显改善.就诊前2周右小腿内侧原溃疡上方出现一皮下结节,局部皮温高,伴
目的 探讨非侵入性检查评估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门脉血栓、既往使用β-受体阻滞剂、已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或脾切除断流术等治疗者.依据内镜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轻度食管静脉曲张组和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组,收集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彩超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存在3种亚型,即PPARα、PPARβ/δ和PPARγ,目前关于PPAR与肝脏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和肝癌等[1-2],PPAR与肝衰竭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但已有研究结果提示PPAR与肝衰竭的发病关系密切,本文重点综述了PPA
在人工肝研究领域,血液灌注、血浆置换等技术和方法被称为非生物人工肝,系主要通过其机械性血液净化原理清除患者体内的毒性物质,达到治疗肝衰竭的目的.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具有拮抗巯水性胆酸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内源性胆汁酸排泄并抑制其吸收,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抑制炎症等作用.本研究对血液灌注和血浆置换两种典型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熊去氧胆酸,通过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的损肝物质达到改善肝脏功能进行初
患者男,30岁,因“阴囊弥漫潮红肿胀4d,破溃坏死2d”于2011年9月21日来我院就诊.4d前阴囊无明显诱因出现红斑肿胀,自觉疼痛,颜色逐渐加深,红斑表面出现水疱、大疱和血疱.2d前表面破溃形成两处溃疡,伴大量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疼痛剧烈,同时出现高热,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无寒战,无肌肉疼痛,无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既往史:风湿病5年,一直服用糖皮质激素,无任何家族性疾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是严重的,常见的有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而根除幽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5株.应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通过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结果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只对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
目的 比较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肝病患者HBV反转录酶区(RT)预存变异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 1年1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474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05例,肝硬化组153例和肝癌组116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采用PCR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RT区变异,同时确定基因型.应用SPSS 14.0软件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8例)和未并发MODS(2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进行常规检测并比较,检测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前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a、CD42a、CD61、CD62p)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采用独立样
患者男,51岁,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6年,肌酸激酶升高1个月余"于2011年6月22日入住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患者曾在2005年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转氨酶升高,定期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复诊并口服护肝降酶药物治疗,但转氨酶仍反复异常,查血清HBV DNA1.82×108 U/mL,遂于2008年3月起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抗病毒治疗并按时规律服药.经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