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弟媳44载守护英雄家庭不离不弃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z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她来到罗盛教的家乡插队,并与烈士的弟弟结了婚。从此,她照顾年迈的公婆,守护身患重病无法行走的丈夫,44年不离不弃地支撑着英雄家庭。她说:“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历经了A生的许多风雨和磨难,但我一直以自己是罗盛教的弟媳而自豪。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盛教哥哥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1952年1月2日,年仅21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连文书罗盛教,因抢救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崔莹而壮烈牺牲。
  罗盛教牺牲以后,弟弟罗盛民来到哥哥生前所在的连队当了兵。后来,一位名叫陈纯的长沙女知青因为仰慕英雄,来到罗盛教家乡插队落户,后来成了罗盛教的弟媳。从此,她照顾年迈的公婆,守护身患重病无法行走的丈夫,44年不离不弃支撑着英雄家庭。2012年春节前,笔者来到罗盛教烈士的家乡新化县,听英雄弟媳陈纯讲述了那段动人的故事。
  仰慕英雄,她成了罗盛教的弟媳
  1965年,长沙市长郡中学17岁的女学生陈纯结识了罗盛教烈士的妹妹罗亮香。时在长沙市有色金属学校读书的罗亮香比陈纯大3岁。一天,罗亮香说她有个弟弟正在广西桂林当兵,前不久随部队来长沙“支左”,问陈纯愿不愿随她一起去弟弟的军营玩。
  军营?多么神圣的地方!陈纯从小就崇拜军人,初中毕业后,她就想“投笔从戒”,后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现在听说要去军营玩,还能见到英雄罗盛教的亲弟弟,就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
  第二天,两人相约前往罗盛教生前所在部队——7军在长沙的驻地。一路上,陈纯既兴奋又紧张:部队生活怎么样?烈士的弟弟是个什么样子?不一会儿,她们来到了军营门口,热情的战士们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中,一位模样清秀、神情腼腆的年轻战士走上前,对罗亮香轻轻叫了声姐姐。这就是罗盛教烈士的弟弟罗盛民?那眉眼,那身姿,多像在影片中见过的烈士啊!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陈纯心中一闪而过。
  参观战士宿舍,听他们讲军营故事,跟他们聊天、下棋、唱歌…一天快乐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傍晚时分,陈纯和罗亮香要回学校,罗盛民主动相送。分别时,罗盛民以军人的豁达先伸出了自己的手:“陈纯同学,欢迎你下次再来玩。”握着罗盛民厚实的手,陈纯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一向说话像打机关枪的她竟然结巴起来:“罗盛民……同志,后会有期。”
  1967年陈纯高中毕业后,心里有了个打算,想到罗盛教烈士家乡新化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新化是贫困县,陈纯觉得这里正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罗亮香、罗盛民姐弟知道陈纯的想法后,建议她先给他们的父亲罗迭开和新化县委写封信征求一下意见。不久,罗迭开和新化县委都给陈纯回了信,对她去他们那里插队表示欢迎。
  接到这张通往烈士家乡的“绿卡”,陈纯好高兴,她多么想马上飞到新化,去追寻烈士的成长足迹,接受烈士崇高精神的熏陶。怀着对烈士家乡的无限向往,陈纯总想与罗盛民保持接触。那时部队纪律严明,非亲属电话、来访一律不得接洽。为了能顺利地找到罗盛民,她总是谎称自己是他的姐姐罗亮香。一次,陈纯一个电话打过去:“喂,找罗盛民,我是他姐姐,家中有事。”正在训练的罗盛民心急火燎地赶了来,一听到陈纯咯咯的笑声,不免有些恼怒:“又是你!”可恼怒归恼怒,憨厚的罗盛民还是打心眼里喜欢陈纯。
  1968年9月,在罗盛民、罗亮香姐弟的热心协助下,陈纯终于如愿来到了新化,落户在南正街,成了罗迭开老人的“编外秘书”。那时,罗迭开事务繁忙,每天都有很多信件和来访者,心灵手巧的陈纯帮老人扫地、倒茶、接待来访者,起草讲话稿,整理信件……罗迭开很高兴陈纯的到来,经常戏称她是自己的“私人秘书”,还让她去田间参加贫下中农的劳动,学习挑粪、种地。积极上进的陈纯感到从罗伯伯这里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东西。
  第二年3月,罗盛民在部队训练时不幸负伤,引起脊髓硬化病变而退伍回家。对此,罗迭开既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大儿子罗盛教为国捐躯后,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父子团聚,晚年也有个照应。但想到烈士遗志不能继承,盛民不能像哥哥一样戍边卫国,失落抱憾之情又涌上了老人心头。好在罗盛民心细孝顺,退伍后全力帮衬父亲,多少让老人的心灵得到了一点慰藉。这时,陈纯被组织上送到新化师范学校进修。后来,她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教师岗位,从1972年开始,先后担任了新化县城关三小的语文老师和十四中的英语老师。
  虽说罗迭开已有了新帮手罗盛民,但陈纯在学习之余还是不时到罗家帮帮手。一来二往,先前就相互留下深刻印象的陈纯与罗盛民,心中都有了异样的感觉。陈纯敬佩罗盛民聪明朴实,罗盛民爱慕陈纯善良清纯,圣洁美丽的爱情在两人心中油然而生。1969年6月7日,22岁的罗盛民挽着21岁的陈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爱人永别,好儿媳10年替夫行孝
  1970年,罗盛民、陈纯的大儿子罗建波降临人世,年逾古稀的罗迭开对小孙子的出生欣喜异常,一家人和和睦睦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的第二个儿子罗涛出生后不久,罗盛民病情恶化,先是双脚不听使唤,后来竟发展到寸步难行。人生的不幸,让单纯的陈纯变得更加坚强。
  为了让丈夫重新站起来,年仅24岁的陈纯决心“伴夫治病走天涯”,长沙湘雅医院、北京首都医院、广州中山医院……她都陪丈夫去过。每到一处,面对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老专家,拿着大包小包的中药西药,陈纯似乎觉得有了新的希望。但是,随着药品的用完,刚刚舒缓的情绪,又变得沉重起来。
  回到家里不久,罗盛民病情再度恶化,大小便完全失禁。此时,陈纯担任着7个班的教学任务,两个儿子嗷嗽待哺。她每天清早起床,先要安顿好两个孩子,再去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等这一切都弄妥帖之后,上课的钟声已快敲响。每每这时,她只能匆匆扒拉两口饭,急急忙忙地往学校赶。下班回家,一切重新开始,直到丈夫、孩子安然入梦,她才能坐下来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面对妻子没日没夜地为自己和罗家操劳,一往情深的罗盛民躺不住了,他想,自己中学时曾学过俄语,难道不可以凭此之“长”帮妻子改改作业?打那以后,他忍着病痛的折磨,在陈纯的指导下,帮助阅卷。逆境中,夫妇俩以心相暖,患难相扶,生活苦中有甜。   令人惋惜的是,在真情面前,上苍并没有受到感动。噩运再次扑来。1977年3月,罗盛民病情急剧恶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陈纯忍着悲痛,赶紧向一直关心丈夫身体的许世友将军发去求援电报。电报是早晨8点发出的,下午1点将军派的专车就到了,罗盛民被接到衡阳解放军169医院接受抢救。不久,卫生部派的3名专家也赶到衡阳,参加会诊。
  该用的药用了,一切可能的治疗都实施了,可还是回天无力。1977年7月10日,陈纯心爱的丈夫罗盛民永远离开了人世。
  老来丧子,年已77岁的罗迭开又一次遭受致命的打击,他硬朗的身板垮了,陈纯的婆婆更是思子心切,卧病在床。
  为了告慰烈士在天之灵,完成丈夫的遗愿,29岁的陈纯下定决心:终身不改嫁,照顾公公婆婆,抚养罗家后代。
  儿媳的孝顺通达,孙辈的机灵聪慧,慢慢减轻了罗迭开夫妇的失子之痛。1984年4月,在新化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新修建的罗盛教纪念馆矗立在资江河畔。哺育了一代代人成长的烈士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让历经生活坎坷的罗迭开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谁也没有想到,在儿媳的精心照顾下,过了几年舒心日子的罗迭开,却被医院诊断出患了肺癌。得知罗迭开病重的消息,新化县委、县政府指示县人民医院开设专门病房、接待室,配备最好的医生护士。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向老人送去最真挚的祝福。然而,罗迭开最终还是难以摆脱无情的病魔,1986年6月20日深夜,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弥留之际,他拉住陈纯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出一句话:“这个家全靠你了……”罗迭开无憾地离去了,终年86岁。
  安葬公公后,陈纯并没因此缓过气来。此时婆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三天两头要请医生……
  1996年3月13目,是罗盛教烈士诞辰65周年纪念日。这天,市县领导亲自前往烈士老家圳上镇松山管区桐子村祭奠英灵。98岁的罗盛教母亲因染病正在县人民医院急救,午后,老人清醒过来,执意要在一旁服侍的儿媳陪伴她上松山“看望”儿子。陈纯拗不过,说服医生,了却了老人的心愿。到了桐子村,老人最后一次看望了烈士儿子的衣冠冢,于当晚10时在儿媳的臂弯里含笑去世。
  退休女教师,要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
  在新化山区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陈纯,把对烈士哥哥罗盛教的敬仰之情倾注在丈夫和公婆身上。丈夫、公婆相继去世后,她一心教书,抚育两个孩子,同时希望把英雄哥哥的崇高精神永久传承下去。
  一次,陈纯上课时问学生什么叫志愿军,全班居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陈纯陷入了沉思。她想,4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罗盛教的故事,那时小学语文课本上都有。可惜如今的教材上已经没有了罗盛教等英烈的故事,而且他们的英雄事迹已过去半个世纪,现在的青少年几乎都不知道。于是,在备课时,她有意识地把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故事翻译成英语进行授课,让学牛了解志愿军及罗盛教等英模的事迹。
  “向英雄学习、向革命先驱学习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忽视。”2003年3月,陈纯退休后,没有坐在家里享清福,而是到罗盛教纪念馆和故居当义务讲解员去了,她要让游客了解罗盛教烈士的事迹。她还四处打听健在的罗盛教生前战友,写信慰问或上门看望他们,联台他们一起开办故事吧,为全国各地群众讲述新中国英模的事迹。
  让陈纯欣慰的是,2009年,为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等中央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罗盛教成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罗盛教等革命英烈没有被中国人民忘记,也没有被朝鲜人民忘记。
  2010年9月2日,是全民国防教育日。这一天,陈纯与来自全国的其他英烈家属一起,来到上海世博园朝鲜馆参观。
  “从小我们都昕过志愿军罗盛教烈士的事迹,真没想到能见到英雄的家人。”朝鲜馆一名小伙子得知陈纯是罗盛教的家人,主动提出要为她讲解。“朝鲜有部电影《沸流江上的传说》,就是讲罗盛教和志愿军的故事。”朝鲜馆馆长热情接待了陈纯等人。他说,罗盛教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他仍然活在朝鲜人民心中,朝鲜人民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中国人民优秀儿女的怀念之情。馆长的讲解,让陈纯感慨万千。两个月前,她刚到朝鲜为罗盛教扫墓。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弦子们向他们行注目礼,大人向他们招手致意。更让她感动的是,当地一名为罗盛教烈士守墓的人,从十几岁一直守到七十几岁……参观完毕,陈纯欣然在朝鲜馆纪念册上题词:“中朝人民心连心,共同捍卫和平。”
  在新化山区的学校讲台上,陈纯一站就是三十多年,始终以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操守,默默践行着烈士哥哥和丈夫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的誓言。她教的学生,英语成绩都不错,有的考上了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有的还当了翻译。教英语的同时,陈纯也没有忘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导学生应该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她还发动3个班级的学生给老山前线罗盛教生前所在连队的解放军战士写信,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决心好好学习,立志将来报效祖国。
  陈纯对自己的孩子更是严格要求。大儿子罗建波高中毕业后参军来到部队,像伯伯罗盛教和父亲罗盛民一样保卫祖国。作为烈士后人,罗建波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入了党,退伍后被安排在涟源钢铁厂工作,年年被评为优秀。小儿子罗涛高中毕业后在娄底市打工,自食其力。陈纯退休后一个人居住在新化县城,但她并不孤单寂寞,因为大儿子一家三口和小儿子经常利用节假日回家看望她,她能尽享天伦之乐。
  提起烈士哥哥罗盛教和丈夫罗盛民,陈纯话语里充满敬佩和感动。她说:“尽管过去几十年,历经了人生的许多风雨和磨难,但我一直以自己是罗盛教的弟媳而自豪。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盛教哥哥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完成丈夫的遗愿和他的未竟事业。”
  张宁据《人生与伴侣》徐炯权,文整理
其他文献
在国内享誉眼科金牌的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诊室大厅,每天前来看病的人,都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这里所有的眼科专家,为了满足特别是远道而来病人的需要,每天都要不停的加号,无限地延长看病的时间,其中有一位一天竟从早晨8点一直看到晚上9点,一天看了110位病人。他就是被誉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文斌教授。  学业优异被同仁医院招聘专家选中  1986年,魏文斌以优异的成绩毕
期刊
不久前,一向低调的诗人舒婷受邀参加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书博会)的“主宾国文学之夜”,而在论坛上,舒婷坚决地表达:现在中国的诗歌比过去更发达。  “诗歌是轻便的小武器”  本届书博会的“主宾国文学之夜”是在北京798艺术区内举行,刘震云、舒婷与韩国作家黄哲碤、黄东奎相聚一堂,互相用本国语言朗读对方的作品。  舒婷朗诵了韩国著名诗人黄东奎的作品,不过要她朗读自己的作品,她便赶紧推给了台下的读者,
期刊
“沪港四大女星”,王丹凤榜上有名;她曾应邀参加里根就职典礼;她从影60多年,主演近60部影片;已经84岁的她,前段时间生病住院,现已康复;如今,88岁的她在上海安心养老……  如果说中国电影是一部传奇,那她就是传奇中的传奇。她就是王丹凤。  “22大明星”尚健在的8位女性中,王丹凤和田华是两名“80后”。前者88岁,现居上海;后者也已经84岁。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几代人耳
期刊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9月27日,十大元帅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由毛泽东逐一向元帅授衔。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这是对他戎马生涯的最高褒奖,而林彪却因病没有出席授衔仪式。  突然接到的紧急任
期刊
提起黄一鹤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有些陌生,可以说他是央视春晚的鼻祖,到目前为止,第一位连续4年执导央视春晚,共有五次执导央视春晚的经历,第一位在国家级传媒中邀请港台演员的导演,他执导的春晚覆盖面5亿至7亿人,最高收视率纪录为40%。如今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人身体依然健康,有时还乐话地忙碌在各个晚会中。散步和清淡饮食维持身体康健  在黄一鹤从事电影导演工作的30多年间,执导播出及录制拍摄的不同类型
期刊
1947年1月12日,敌人和地主武装忽然包围了刘胡兰所在的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村,进行严密封锁和搜查,随后敌人抓了一批百姓,逼迫交出刘胡兰,此时,刘胡兰藏在乡亲家,为了不让掩护她的乡亲受到牵连,她昂扬地迈着大步勇敢站出来,最后英勇就义。  1947年2月,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
期刊
“文革”初期,身為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受到猛烈的冲击。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与保护,王震在“文革”初期始终没有被打倒、批臭,属于“挂起来”、“靠边站”之列。  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党集团之后,王震从他下放劳动的江西红星垦殖场奉召回到北京,被任命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王震仍没有实权,基本是赋闲在家。他时时回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常常金戈铁马入梦来。  四届全国人大是“文革”中召开的唯一一次全国人民
期刊
自去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深情“吻别”后,天宫一号就一直痴痴地等待着与神舟九号的再次“相拥”。本月中旬,中国航天即将迎来这样一个大日子,神舟九号将把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一个发射窗口时间有消息说是本月16日下午。  一直备受关注的3名航天员无疑将成为此次太空航程的最大亮点。更让人期待的是。两名候选女航天员已做好了准备“待定”,据透露,将至少有一名女航天员搭载神九飞天。我国流传数千年的神女飞天传说。眼
期刊
今年6月21日,威廉王子迎来了30岁生日,这也意味着他的财产清单上增加1000万英镑,因为年满30的他将正式继承母亲戴安娜王妃的一半遗产。  巨额遗产如何花费惹关注  戴安娜王妃于1997年离世,那时威廉王子15岁,弟弟哈里王子才12岁。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戴安娜王妃过世后留下了近1300万英镑的遗产,经过这些年的投资赢利,这笔遗产的数额已经上升到了2000万英镑。戴安娜曾在遗嘱中规定,她所
期刊
6月19日,空政文工团藏族歌唱家韩红发起的“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同时宣布“韩红爱心百人援蒙”活动启动,韩红亲自带队的由医疗专家、全国知名媒体、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百人援蒙爱心车队将于7月6日从北京出发,奔赴内蒙古。开启17天的公益之行。去年8月,韩红就曾亲自带队远赴西藏为那里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去大量医疗和教育物资。据了解,今年的援蒙行动将延续援藏模式。把医疗和教育作为援助的最主要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