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成国际型国家,逐渐对外语提出了新的需求。语言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播思想的工具,而是一个战略摆在我们的面前,国家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语言交际、语言接触及语言冲突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国家已经意识到语言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2003年8月,美国国会议员Rosh Holt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国家安全语言法案(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Act ),将语言提到影响国家安全的高度;2005年1月美国政府发布白皮书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书,号召美国公民学习国家需要的关键语言( critical language)。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所谓国家安全语言计划的政策,其实质是维护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加强美国在国际各领域的领导地位(王建勤,2010)。由此可见,国家外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标准。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掌握外语的绝对人数,也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衡量它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够使用的外语资源的种类与质量(文秋芳,2011)。国家要有相应的外语人才储备,可供国家所用,外语储备人才掌握的外语种类要足够多,语言技能娴熟,专业水准高,精通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与国情。语言的地位要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成正比,语言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贸、发展、稳定与安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工作,参与世界各地的救灾、维和、调解、选举观察等任务逐渐增多。在这些国际事务中,不仅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当中,如何能够得到和给予合适的语言救援,也应成为我们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但却是外语资源穷国,现有的国家外语能力不容乐观。首先,外语资源种类有限,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我国外语学习的主要语种,外语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目前我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而学习其他语种的人数不到英语学习者的1%。在这不到1%的外语学习者中,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与阿拉伯语等比较常见的语种。我们国家能够掌握的外语种类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但估计不会超过100种,能开设的外语课程大约超不过50种,连欧盟的官方语言都不能开设,甚至连周边国家的语言能讲的人都不多,我们用到的外语仅十余种,除英语外,其他语种都是奇缺语种。国家语言能力不足,便无法满足国家对多语种的现实需求。
其次,外语资源的质量不高,高专人才匮乏。从广度来看,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中缺乏既会外语又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于外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与语言学和文学联系在一起,文化意识及专业知识缺失,其后果是懂专业的人不懂外语,外语精通的人,不懂专业。精通外语的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的问题将亟待解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扩大教育改革”和“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张绍杰,2011)。厚基础:作为国家外语储备人才,外语技能的培养是根基。无论是通用语言还是非通用语言,娴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技能训练;强能力:外语教育过多的注重识记和理解,这只是思维能力的低级阶段。目前各高校忽视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高素质:外语教育过多的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技能过重,人文缺失,专业知识更是缺少。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后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人是外语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提出外语教育应满足的三种需要:外语作为认知的工具、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作为生存的工具(张绍杰,2011)。为外语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外语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走出去”对人才的需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仅2008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外语人才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这表明,小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短板,拖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后腿。因此,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高国家外语能力面临诸多难题,探讨并努力解决难题是从事语言及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任务, 咨政育人,责无旁贷。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培养高端外语人才 提高我省经济软实力》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303128。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HB14JY054。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掌握外语的绝对人数,也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衡量它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够使用的外语资源的种类与质量(文秋芳,2011)。国家要有相应的外语人才储备,可供国家所用,外语储备人才掌握的外语种类要足够多,语言技能娴熟,专业水准高,精通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与国情。语言的地位要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成正比,语言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贸、发展、稳定与安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工作,参与世界各地的救灾、维和、调解、选举观察等任务逐渐增多。在这些国际事务中,不仅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当中,如何能够得到和给予合适的语言救援,也应成为我们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但却是外语资源穷国,现有的国家外语能力不容乐观。首先,外语资源种类有限,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我国外语学习的主要语种,外语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目前我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而学习其他语种的人数不到英语学习者的1%。在这不到1%的外语学习者中,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与阿拉伯语等比较常见的语种。我们国家能够掌握的外语种类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但估计不会超过100种,能开设的外语课程大约超不过50种,连欧盟的官方语言都不能开设,甚至连周边国家的语言能讲的人都不多,我们用到的外语仅十余种,除英语外,其他语种都是奇缺语种。国家语言能力不足,便无法满足国家对多语种的现实需求。
其次,外语资源的质量不高,高专人才匮乏。从广度来看,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中缺乏既会外语又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于外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与语言学和文学联系在一起,文化意识及专业知识缺失,其后果是懂专业的人不懂外语,外语精通的人,不懂专业。精通外语的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的问题将亟待解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扩大教育改革”和“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张绍杰,2011)。厚基础:作为国家外语储备人才,外语技能的培养是根基。无论是通用语言还是非通用语言,娴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技能训练;强能力:外语教育过多的注重识记和理解,这只是思维能力的低级阶段。目前各高校忽视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高素质:外语教育过多的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技能过重,人文缺失,专业知识更是缺少。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后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人是外语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提出外语教育应满足的三种需要:外语作为认知的工具、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作为生存的工具(张绍杰,2011)。为外语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外语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走出去”对人才的需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仅2008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外语人才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这表明,小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短板,拖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后腿。因此,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高国家外语能力面临诸多难题,探讨并努力解决难题是从事语言及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任务, 咨政育人,责无旁贷。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培养高端外语人才 提高我省经济软实力》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303128。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HB14JY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