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美,才是最高级的自律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methean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上个月,因为身体不舒服,每天医院家里两头跑,人也跟着颓了起来,懒得出门更懒得化妆,每天蓬头垢面在家窝着。
  身体好了以后,朋友拉我去逛街买买买,要“去去身上的霉气”。出门前兴致勃勃认真化了个妆,仔细捯饬了一番。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就连三岁的宝宝,都势利地说——妈妈今天好看。
  美是會上瘾的,出门后又去做了头发和指甲,买了两身新衣服,走在路上感觉空气都是甜的。接着续上健身房的课,一周三次飙汗虐自己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更重要的是,当自己的状态UP以后,工作状态也变得更好,效率提升很多,进入一个鸡血满满的良性循环。
  之前拖着不肯做的事情,现在一鼓作气就能做完;就连跟讨厌的人撕,涂着口红撕都比蓬头垢面撕更有胜算的可能。
  人生是有破窗效应的,很多不以为意的小事,反而破坏力更大,更容易拖垮人生。
  脸上新长了几颗痘不去理会,继续胡吃海喝熬夜晚睡,斑点、细纹就会接踵而至;体重上升1kg时坐视不理,不久就会发现所有的衣服都小了一码……
  外在形象管理,就是精致生活的一个小小开关。对形象管理越不重视,生活越容易陷入疲沓混乱之中;反之越重视形象管理,生活越容易步入良性循环。
  穿着最喜欢的高跟鞋,走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要求自己提臀收腹,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体态;新做了一个发型,就不忍心用素颜来配,从妆容到衣着都会更用心。
  出门前,用心斟酌衣服的配色,认真地画眉,涂上自己喜欢的口红,这种郑重的仪式感,也会让人一整天都更认真用心。
  护肤品那么贵,哪忍心让邋遢的生活、糟糕的工作,辜负了美丽的自己。
  2
  我们的外在形象,还决定了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
  不错,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我们的形象、我们所散发出来的气场,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别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我们。
  电影《百元之恋》里的女主,之前是一个典型宅女,晚上11点还要去便利店买薯片和啤酒。
  皮肤暗沉头发枯黄,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又颓又丧的气息,让人看之生厌,就连自己的妈妈和妹妹都不尊重她。
  后来她喜欢上了拳击,开始到拳击馆练习,憧憬着想要参加比赛。人生中有了目标,精气神也回来了。
  她梳起了头发在拳击馆认真学习技巧,每天的力量训练让她逐渐有了线条感,充满斗志的她眉眼间也有了几分英气。
  在比赛中,她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特别狼狈,但没有人觉得她丑反而都被她的拼劲儿打动,为她加油鼓气。
  更令人玩味的是母亲和妹妹对她的态度。
  之前母亲谈起这个颓丧的女儿,只会摇头叹息,把她当做一个废物,只要在家不惹事儿就好;妹妹对她更是满满嫌弃,每天争吵不断。
  改变之后的她则赢得了妈妈和妹妹的喜欢和尊重,母亲开始相信她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对她一直挖苦嘲讽的妹妹,也被她的精神打动,在看台上为姐姐挨打而担忧、为她成功而欢呼,真正地接受了这个姐姐。
  至亲尚会因为形象改变对我们的看法,陌生人、职场更是如此。
  你是邋遢颓废的,世界就报之于你挫折多多、麻烦多多的磨难;你是精致向上的,世界就报之于你温暖尊重和更多的便利。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一个不爱化妆不穿高跟鞋的时尚编辑,很难让人相信她的专业度;一个穿着休闲服邋遢随意的人,也很难让人相信他能胜任财务的工作。
  都说不要以貌取人,但很遗憾,没有多少人有耐心通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精致又有条理性的内心。
  与其等别人都安装一双慧眼识别你这匹潜在的千里马,还不如用点心把自己包装成千里马来得划算。
  3
  重视外在形象管理,也是最基本的自律和仪式感。
  前两天看到一个博主的微博,她说——
  即使在家工作,也要换上美美的衣服,认真化个妆涂上口红,点上最喜欢的蜡烛。在家工作的人都容易变丑,得拉住自己。一直都美,才是最高级的自律。
  作家村上春树,也坚持跑步27年,因为他要维持体力,又要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这种习惯是对健康的负责,对体重的控制,更是对人生的自律和控制。
  如果对肉眼可见的形象管理都不去理会、不加以控制,那就更难去谈什么掌控人生,自律节制,生活也会在这种不经意间慢慢垮掉。
  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自然不如在家土豆躺舒服,刻意对自己进行体态训练也不如歪歪斜斜靠在沙发上自在,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化妆搭配衣服也不如赖床幸福……
  但这些看似苛刻、虐待自己的行为,就是最基本的自律。它可以督促我们用更好的形象面对这个世界,也会督促我们努力用丰富的内在去匹配自己的外在形象。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让我们不敢轻易敷衍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提拉着我们去拥有更好的人生。
  生活家松浦弥太郎也特别重视“仪容”,他常说——“仪容,是最基本的礼貌”。
  因为一个人的仪容是别人最直观地了解你的方式,一个人的仪容也就决定了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价值。
  而重视形象管理的人,不仅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更容易得到好运气的青睐,拥有更好的人生。
  始终相信,你越精致,就越好命。
其他文献
当你的电话打过来的时候,我刚完成一篇英语阅读。上了大学以后,每天和你打电话变成了习惯,你总是很忙,说不到两三句就会挂断,我曾经抱怨过你和别的父母不太相同,总是对我太过冷淡,你在电话那头轻轻地笑说:“那还不是因为你太过唠叨。”  挂了电话后,赌气一般连着三天再没有打过电话。  所以当你的电话打过来的时候,我正想着如何嘲笑你是否觉得不习惯了,却没有想到你的第一句话并不是询问,而是看见辅导员朋友圈里发着
期刊
我看了看屏幕右下方的日期,不由地感叹时光大道是条单行线,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走,无法停住前行的脚步。每个人都梦想着奔赴天堂,享受期待中的荣誉和喜悦。  脑海中又浮现起往日的画面,那些房子那些树木,那些人那些感情。故事永远在不停被讲述,也永远不停地在发生。我曾经是故事的聆听者,用虔诚到卑微的心尝试感受他们的酸甜;现在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已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境。而你们,也终究会变成另一个角色,
期刊
不要把活着的时间,都拿来还债,也不要等着别人来还债。  所謂“付出”,常常只是我们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也许在实现的过程中,别人因此而受益,但这不表示别人就欠了我们的债。同样的,我们如果受了益,也不表示我们就欠了别人的债。  好好养育小孩,或者好好教学生,也都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所作的选择。既然不能被说成是投资,也就不必有等着回收的心态。  凡是怀着“我在付出”的心情,或者怀着“我在还债”的
期刊
前几天,一条记录“重庆高学历棒棒”日常生活的短视频上了微博热搜,视频中的贺东伟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本科学历”,成为棒棒大军中的“异类”。早在2007年,他就凭借刻苦自学,拿下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律本科的毕业证书。本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他,却因为性格太过内敛,又不善交际,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  視频的拍摄者因为对贺东伟出言不逊,当面诋毁他是失败者,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反感和愤怒。  从镜
期刊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作家吴淡如也说过:“你选择的娱乐方式,不知不知觉间决定你的未来。”  对她而言,学习就是特别减压的“娱乐方式”。她每年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安排自己学新的东西,比如陶艺、摄影、弗拉明戈舞、表演、游泳潜水等。这些新鲜的尝试,不仅丰富了她的生命体验,也为写作带来源源不断
期刊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们关注改革开放40年,不仅是因为在这40年里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跨越,还因为这40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蕴含了中国继往开来、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追 昔  40年来中国人民如何翻身脱贫、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人民用双手谱写民族发展壮丽史诗的40年。面对物质短缺、精神封闭的局面,中国人民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紧抓机遇、顽强拼搏
期刊
浮世多变,繁华往复,不觉已匆匆滑过千年寒暑。指间流年如烟消散,回首往事,道是韵味无穷。  我本是一张七弦琴,诞生于大唐开元二年,幸得伯乐赏识,特赐名曰:彩凤鸣岐琴。  伯乐者谁?就是那嗜琴如命之人。他于茫茫大雪中,手拿斧斤,着一蓑衣,前往深山老林。当狂风震树久不息止时,便定定而立,凝神倾听树之发声,以判琴木之质,选取良才。事事亲为,不假他人;材质搭配、装饰无一不是精益求精。一个醉心于制琴的人,几乎
期刊
曾经有部热播剧《最好的我们》,讲的是重点高中里女孩耿耿与同桌余淮的故事。在熬过了医学生漫长的考试月后,我怀着满满的少女心把剧追完,仿佛又经历了一遍自己的高中生活:写不完的试卷,热心给你讲题的同桌,每天一起上厕所的闺密,与我们打成一片的贴心班主任……  和振华中学一样,高中时我所在的学校,也是以理科见长。分科时,理科班里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在父母和班主任的殷殷期盼下只能选理。而像我这样
期刊
即使每一叶等待都在寒风中凋落,我的眼睛依然会在颤栗的枝梢萌发!  暗 夜  黑夜像潮水般紧紧将我包裹,房間里,真安静呀!看到成绩的那一刻,理想的破灭,击碎了我全部的骄傲,我只想选择黑夜。我将头埋进冰冷的手中,有液体从指缝间滑落。闭上眼睛,任无尽的暗夜将我吞没,静静感受失败后痛彻心扉的寒冷。  悬 崖  我蜷缩在山尖的岩石上,任风吹动我灰色的羽毛。蔚蓝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他们用无声的呐喊引燃我的每一
期刊
离开考场的时候我从四楼的走廊阳台上眺望,可以望见校外的城街,彼时那条街道上漫溢出阳光的温暖,人来车往,小城的生活闲适安宁。   红顶的公交车在校外的站牌旁停下,又载着那些自由的人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我的目光追随着那片移动的红色,仿佛它也可以把此时此地的我带去远方。  我喜欢坐公交车。公交车有足够大足够透明的玻璃窗,我常依靠着它,窗外的风景照眼,岁月静好;公交车上也有足够温暖的人,小城里的人都不太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