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省有丰富的师范教育资源优势,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小学教师无序流动愈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出现许多突出的问题:一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外省、流向城市、流向名校,高师毕业生又很少到农村任教;二是农村普通高中扩招后造成师资短缺,当地教育部门无奈地把初中教师拔高使用;三是取消中师后,面向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严重下滑,高师又不够重视师范生的基本功培养,学历提高了,质量和能力下降了;四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进修院校投入的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五是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外语、计算机、音体美等教师数量与质量更加不足等等。上述问题在我省农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为此,我建议今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要大幅度增加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据了解,我省多年来省市县进修院校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专项培训费,进修院校培训教师费用大都由教师自行“买单”。省财政近年来每年拨付给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费200万元(其中含干训20万元),远远低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省。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重新核定培训经费。国家教育部《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中要求当地政府财政拨付的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本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政府财政投入占教师培训经费的60%以上。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费数额的做法应该参照。据了解,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仅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省本级教师培训承担更加繁重的骨干教师培训和新课改的教研员培训任务,所需经费也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要加强高师院校的相关工作,从源头上提高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质量。一是省属师范院校和师范分院,这些面向农村中小学培养新师资的院校,应逐步恢复免费培养、确定服务期的制度。用政策吸引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热爱教师职业的学生到高师学习,切实提高生源质量。近几年,我省一些重点高中招收“双特生”的做法可以借鉴。二是培养小学新师资的高师院校应大力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强化学生到学校实习、见习,缩短毕业后任教的适应期。学生使用电脑,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促进教学的能力,但不能忽视教学基本功训练。目前,许多青年语文教师在教授小学低年级语文时很少写正规板书,往往用电脑打字快的捷径教学生方块汉字,使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不会汉字的“横、撇、竖、捺”,丢失这些教学传统对孩子一生可能会产生无可挽回的不良影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缺憾。三是高师院校应主动承担所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的任务。据了解,吉林师大、长春师院有这方面的经验,应予推广。
要进一步推广由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李元昌倡导的农村中小学三级教研网的模式,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培训水平。据了解,这种教(学)、科(研)、(教)研一体的培训方式经过李元昌老师多年实践和省教育学院的总结已成为一种经济、实惠、可以惠及每位教师的培训模式,得到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得以推广。今后,应充分发挥农村县级进修学校在完善、提高三级教研网中的作用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三级教研网的指导、支持力度。
要继续搞好城市学校对口援助农村中小学的活动。我省城市在岗教师轮流下乡任教的制度已有多年,但坚持不够,应在本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定岗、定员的整体安排并列入教师聘任中进行考核的一项明确要求。城市学校还应根据对口支援学校的实际需要,多办“雪中送炭”之事;城市条件较好的学校,定期将农村教师请上来听课、评课,开展互动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开展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好的城市学校,应大力表彰,形成风气。我省应从实施义务教育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的高度建立教师合理、有序交流的制度。当前,应从调研入手,统筹规划,搞好试点。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
要大幅度增加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据了解,我省多年来省市县进修院校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专项培训费,进修院校培训教师费用大都由教师自行“买单”。省财政近年来每年拨付给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费200万元(其中含干训20万元),远远低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省。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重新核定培训经费。国家教育部《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中要求当地政府财政拨付的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本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政府财政投入占教师培训经费的60%以上。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费数额的做法应该参照。据了解,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仅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省本级教师培训承担更加繁重的骨干教师培训和新课改的教研员培训任务,所需经费也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要加强高师院校的相关工作,从源头上提高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质量。一是省属师范院校和师范分院,这些面向农村中小学培养新师资的院校,应逐步恢复免费培养、确定服务期的制度。用政策吸引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热爱教师职业的学生到高师学习,切实提高生源质量。近几年,我省一些重点高中招收“双特生”的做法可以借鉴。二是培养小学新师资的高师院校应大力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强化学生到学校实习、见习,缩短毕业后任教的适应期。学生使用电脑,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促进教学的能力,但不能忽视教学基本功训练。目前,许多青年语文教师在教授小学低年级语文时很少写正规板书,往往用电脑打字快的捷径教学生方块汉字,使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不会汉字的“横、撇、竖、捺”,丢失这些教学传统对孩子一生可能会产生无可挽回的不良影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缺憾。三是高师院校应主动承担所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的任务。据了解,吉林师大、长春师院有这方面的经验,应予推广。
要进一步推广由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李元昌倡导的农村中小学三级教研网的模式,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培训水平。据了解,这种教(学)、科(研)、(教)研一体的培训方式经过李元昌老师多年实践和省教育学院的总结已成为一种经济、实惠、可以惠及每位教师的培训模式,得到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得以推广。今后,应充分发挥农村县级进修学校在完善、提高三级教研网中的作用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三级教研网的指导、支持力度。
要继续搞好城市学校对口援助农村中小学的活动。我省城市在岗教师轮流下乡任教的制度已有多年,但坚持不够,应在本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定岗、定员的整体安排并列入教师聘任中进行考核的一项明确要求。城市学校还应根据对口支援学校的实际需要,多办“雪中送炭”之事;城市条件较好的学校,定期将农村教师请上来听课、评课,开展互动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开展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好的城市学校,应大力表彰,形成风气。我省应从实施义务教育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的高度建立教师合理、有序交流的制度。当前,应从调研入手,统筹规划,搞好试点。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