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温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租车从中高档消费转变为普通市民出行的代步工具,出租车已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温州出租车独特的个体经营体制下,管理部门面对众多的经营个体,如何监管到位?如何提升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成为摆在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出租车行业概况
目前,温州市区共有出租汽车3328辆,出租车企业42家,从业人员1.5余人。出租车车型以爱丽舍、富康、捷达为主。市区98.8%的出租车经营权实现了个人所有,长期有效,可以继承、转让。
近年来,温州出租车行业管理围绕提升服务质量这个主题,加强市场监管,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多措并举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2006年,推出按车身颜色错时交接班制度,并投入所有稽查力量在市区10个加油站检查监督两个月,实现了行业错时交接班,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开展星级驾驶员评选,评选出温州首批533名一星驾驶员。出台《温州市区出租汽车行业从业人员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救死扶伤奖励暂行规定》,重奖出租车司机好人好事,进一步树立出租汽车行业文明新风尚。
2007年,开展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开展为期50天的“天网三号”出租车服务质量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出租车拒载、强行拼载、无服务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在市区所有车站及重要地段安装监控系统;推出出租车以旧换新机制,加快更新步伐;引入科技管理手段,使用PPC系统在稽查现场直接对轻微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服务证IC卡记分;联合温州交通台,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30多人组成出租车服务质量“市民观察团”,长期开展服务质量暗访。暗访结果及时反映到市运管处96520投诉中心,并在电台上曝光。
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强化行业管理,温州市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出租车车主金阿南拾到18万元现金主动送到运管处96520举报投诉中心的事迹更是引起巨大反响。但在温州出租车业特殊的经营体制下,经营高度市场化,出租车车主、承包者越来越多承担了出租车的日常管理,而出租车企业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行业中间管理渠道脱节,在温州市出租车行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行业服务质量难以得到质的飞跃。
一是出租车承包多,经营不规范。温州出租车车主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车主自己经营,车主自己驾驶或聘用驾驶员,车辆日常由车主管理,这种方式相对还比较规范。另一种是承包经营,车主将车辆承包出去,坐收租金,车辆管理全权委托给承包人,这时出租车完全属于车主的投资工具。温州市区约有1300多辆车是承包经营,占40%。
在承包经营中,“包头”收取驾驶员租车费,支付车主每月承包费后赚取差价。有的“包头”一次性承包数十辆车辆,收入相当可观。虽然收入颇丰,但“包头”只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本不顾及出租车的社会效益,违法违规经营现象普遍。
“包头”违法违规经营主要有下列方面:一是聘用没有服务证的驾驶员。“包头”聘用无证驾驶员后,还在聘用合同上说明“后果自负”,把行政处罚的风险转嫁给驾驶员。二是车辆车容车貌、技术状况差,只要能够上路营运就尽量不整修。三是转包承包车辆,在一些案件中,甚至发现车辆被多次转包的“三包头”、“四包头”现象,车辆多次转包进一步压缩了驾驶员的利润空间,驾驶员为了赚钱,就会多拉快跑,降低服务质量。
二是出租车驾驶员中介服务市场乱,收费高,损害了驾驶员的权益。出租车车主、承包人招聘驾驶员主要是通过社会上的出租车驾驶员中介所。这些中介所极不规范,只要上门登记,不管有无服务证,都给予介绍,且收费很高,一般情况下,中介所介绍一个驾驶员上岗收取介绍费200元至300元,春节期间更是高得离谱,达到1000元以上。
三是出租车行业法律不健全,行业管理难以到位。出租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的有利保障。但是,全国没有统一的出租车管理办法,浙江省也没有统一的出租车管理规定。而温州市没有立法权,现行业管理依据只有《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中有关出租车若干条款。由于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部门对出租车车主、承包者、承包经营、转包的管理无法可依,致使监管手段弱,行业管理难以到位。
四是出租车企业转为服务型,管理作用减弱。温州出租车产权明晰,企业对出租车实行挂靠经营。出租车企业每月收取120元的挂靠服务费,为车主代缴税金规费,代领车辆客票,协助处理车辆事故和车辆年检、驾驶证、服务资格证审验手续的办理等服务。出租车企业在行业内发挥越来越来多的服务作用,如在发放出租车燃油补贴款、传达贯彻管理部门重大活动等工作中都发挥出重要的服务功能,但是对出租车车主、承包者的监督管理的作用却在逐渐减弱。
成立托管公司创新管理
为适应特殊的经营体制管理要求,温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推出了出租车托管管理制度。
出租车托管管理制度,就是由新成立的出租车托管公司开展出租车受托管理服务、驾驶员中介服务等业务。托管公司把出租车从不同车主处承包过来,出租车原隶属关系保持不变,公司只负责聘请、培训、管理驾驶员,并负责承包车辆的日常营运、维护、维修和保洁工作。原先向车辆挂靠企业缴纳的挂靠服务费还是由车辆挂靠企业收取,由挂靠企业服务的内容按现行政策保持不变。同时,托管公司还要以品牌出租车车队的要求管理承包车辆,出租车车容车貌、驾驶员管理、车队出租车违章率、乘客投诉率、车辆事故率等方面都要达到要求,并向管理部门作出承诺。
2007年9月16日上午,在温州市政府广场举行了温州市首家出租车托管公司──温州市迪仕出租车托管有限公司成立暨首支品牌出租车车队启动仪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国旗出席了启动仪式,标志着温州市出租车管理进入了新阶段。
温州市迪仕出租车托管有限公司成立后,加强了承包车辆和聘用驾驶员的管理,建立了奖惩机制。对工作表现积极、服务质量优良的出租车驾驶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被投诉驾驶员查实后,情节严重的一律予以解聘。公司还不定期组织稽查人员上路检查,通过明察暗访形式,监督驾驶员服务质量。
出租车托管管理制度是行管部门对无法律管理依据的重要管理内容,从管理模式上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此项制度的推出,使处于管理“真空”地带的承包经营、转包、驾驶员中介服务纳入行管,对于加强行业管理,维护行业稳定,规范行业经营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实行托管管理制度后,使承包经营公司化、正规化,托管公司规范承包管理取代了“包头”的违规违法经营操作现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通过托管公司规范管理,杜绝了出租车层层转包行为,有利于稳定驾驶员队伍,减少驾驶员无序流动,提高驾驶员收入。
三是通过托管公司的驾驶员中介服务,降低驾驶员租车费用,规范出租车驾驶员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维护出租车驾驶员权益。
四是通过托管公司品牌车队管理方式,托管公司车辆车容车貌、驾驶员服务质量都有大幅提高,提升了出租车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目前,温州市已有4家单位申请成立出租车托管公司。相信随着托管公司的推广,温州市出租车行业将会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文明、优质的服务。
(作者单位:温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出租车行业概况
目前,温州市区共有出租汽车3328辆,出租车企业42家,从业人员1.5余人。出租车车型以爱丽舍、富康、捷达为主。市区98.8%的出租车经营权实现了个人所有,长期有效,可以继承、转让。
近年来,温州出租车行业管理围绕提升服务质量这个主题,加强市场监管,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多措并举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2006年,推出按车身颜色错时交接班制度,并投入所有稽查力量在市区10个加油站检查监督两个月,实现了行业错时交接班,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开展星级驾驶员评选,评选出温州首批533名一星驾驶员。出台《温州市区出租汽车行业从业人员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救死扶伤奖励暂行规定》,重奖出租车司机好人好事,进一步树立出租汽车行业文明新风尚。
2007年,开展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开展为期50天的“天网三号”出租车服务质量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出租车拒载、强行拼载、无服务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在市区所有车站及重要地段安装监控系统;推出出租车以旧换新机制,加快更新步伐;引入科技管理手段,使用PPC系统在稽查现场直接对轻微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服务证IC卡记分;联合温州交通台,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30多人组成出租车服务质量“市民观察团”,长期开展服务质量暗访。暗访结果及时反映到市运管处96520投诉中心,并在电台上曝光。
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强化行业管理,温州市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出租车车主金阿南拾到18万元现金主动送到运管处96520举报投诉中心的事迹更是引起巨大反响。但在温州出租车业特殊的经营体制下,经营高度市场化,出租车车主、承包者越来越多承担了出租车的日常管理,而出租车企业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行业中间管理渠道脱节,在温州市出租车行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行业服务质量难以得到质的飞跃。
一是出租车承包多,经营不规范。温州出租车车主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车主自己经营,车主自己驾驶或聘用驾驶员,车辆日常由车主管理,这种方式相对还比较规范。另一种是承包经营,车主将车辆承包出去,坐收租金,车辆管理全权委托给承包人,这时出租车完全属于车主的投资工具。温州市区约有1300多辆车是承包经营,占40%。
在承包经营中,“包头”收取驾驶员租车费,支付车主每月承包费后赚取差价。有的“包头”一次性承包数十辆车辆,收入相当可观。虽然收入颇丰,但“包头”只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本不顾及出租车的社会效益,违法违规经营现象普遍。
“包头”违法违规经营主要有下列方面:一是聘用没有服务证的驾驶员。“包头”聘用无证驾驶员后,还在聘用合同上说明“后果自负”,把行政处罚的风险转嫁给驾驶员。二是车辆车容车貌、技术状况差,只要能够上路营运就尽量不整修。三是转包承包车辆,在一些案件中,甚至发现车辆被多次转包的“三包头”、“四包头”现象,车辆多次转包进一步压缩了驾驶员的利润空间,驾驶员为了赚钱,就会多拉快跑,降低服务质量。
二是出租车驾驶员中介服务市场乱,收费高,损害了驾驶员的权益。出租车车主、承包人招聘驾驶员主要是通过社会上的出租车驾驶员中介所。这些中介所极不规范,只要上门登记,不管有无服务证,都给予介绍,且收费很高,一般情况下,中介所介绍一个驾驶员上岗收取介绍费200元至300元,春节期间更是高得离谱,达到1000元以上。
三是出租车行业法律不健全,行业管理难以到位。出租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的有利保障。但是,全国没有统一的出租车管理办法,浙江省也没有统一的出租车管理规定。而温州市没有立法权,现行业管理依据只有《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中有关出租车若干条款。由于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部门对出租车车主、承包者、承包经营、转包的管理无法可依,致使监管手段弱,行业管理难以到位。
四是出租车企业转为服务型,管理作用减弱。温州出租车产权明晰,企业对出租车实行挂靠经营。出租车企业每月收取120元的挂靠服务费,为车主代缴税金规费,代领车辆客票,协助处理车辆事故和车辆年检、驾驶证、服务资格证审验手续的办理等服务。出租车企业在行业内发挥越来越来多的服务作用,如在发放出租车燃油补贴款、传达贯彻管理部门重大活动等工作中都发挥出重要的服务功能,但是对出租车车主、承包者的监督管理的作用却在逐渐减弱。
成立托管公司创新管理
为适应特殊的经营体制管理要求,温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推出了出租车托管管理制度。
出租车托管管理制度,就是由新成立的出租车托管公司开展出租车受托管理服务、驾驶员中介服务等业务。托管公司把出租车从不同车主处承包过来,出租车原隶属关系保持不变,公司只负责聘请、培训、管理驾驶员,并负责承包车辆的日常营运、维护、维修和保洁工作。原先向车辆挂靠企业缴纳的挂靠服务费还是由车辆挂靠企业收取,由挂靠企业服务的内容按现行政策保持不变。同时,托管公司还要以品牌出租车车队的要求管理承包车辆,出租车车容车貌、驾驶员管理、车队出租车违章率、乘客投诉率、车辆事故率等方面都要达到要求,并向管理部门作出承诺。
2007年9月16日上午,在温州市政府广场举行了温州市首家出租车托管公司──温州市迪仕出租车托管有限公司成立暨首支品牌出租车车队启动仪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国旗出席了启动仪式,标志着温州市出租车管理进入了新阶段。
温州市迪仕出租车托管有限公司成立后,加强了承包车辆和聘用驾驶员的管理,建立了奖惩机制。对工作表现积极、服务质量优良的出租车驾驶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被投诉驾驶员查实后,情节严重的一律予以解聘。公司还不定期组织稽查人员上路检查,通过明察暗访形式,监督驾驶员服务质量。
出租车托管管理制度是行管部门对无法律管理依据的重要管理内容,从管理模式上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此项制度的推出,使处于管理“真空”地带的承包经营、转包、驾驶员中介服务纳入行管,对于加强行业管理,维护行业稳定,规范行业经营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实行托管管理制度后,使承包经营公司化、正规化,托管公司规范承包管理取代了“包头”的违规违法经营操作现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通过托管公司规范管理,杜绝了出租车层层转包行为,有利于稳定驾驶员队伍,减少驾驶员无序流动,提高驾驶员收入。
三是通过托管公司的驾驶员中介服务,降低驾驶员租车费用,规范出租车驾驶员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维护出租车驾驶员权益。
四是通过托管公司品牌车队管理方式,托管公司车辆车容车貌、驾驶员服务质量都有大幅提高,提升了出租车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目前,温州市已有4家单位申请成立出租车托管公司。相信随着托管公司的推广,温州市出租车行业将会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文明、优质的服务。
(作者单位:温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