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前不少语文名师树旗、立派现象。笔者首先持欢迎和认同的态度。一方面,语文名师们通过树旗彰显自己的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使得各种流派风格碰撞、交融、互补、共生,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语文名师树旗、立派也为有志于寻找、形成和拥有适合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更好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服务的语文青年教师提供了样本。当下的新生代语文名师如浙江的王崧舟、江苏的孙双金、北京的窦桂梅等无不如此。年轻的名师们都是在学习借鉴前辈名师教学思想和艺术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审视教育现状。之所以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叹。主要是因为一些语文教师学习语文树旗人名师的视角比较狭窄。加上急于求成的功利心导致了欲速不达。他们在盲目跟风中失去了自我。“克隆”盛行。“拷贝”成风。教学成为粗鄙的“模仿秀”和各种时髦“标签”的简单拼贴。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性,严重阻碍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学习语文名师时,应该保持一种学术研究的思辨状态。去其皮毛。取其精髓,为我所用。具体来说。至少应有以下三个视角:
一、仰视语文树旗名师之“名”
语文树旗之人一般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响当当的语文教学专家。他们所独树的文化旗帜。所推崇的教学主张。凝聚的是名师们长期以来对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仰视语文名师之“名”,把镜头聚焦在名师的光彩照人之处。我们会发现名师的“名”在于其独特性。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折射出了他们优秀的个性品质,犹如一个巨大的矿藏。开采不尽,取之不竭。语文名师之“名”首先是他们的代表性课。但学习语文名师。不能只关注名师一堂精彩的课,或者只关注技法。而要多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究竟从何而来,关注技法背后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了解、把握精彩背后的打磨过程。
“主题语文”代表人窦桂梅老师主张用广泛的阅读滋养课堂。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进行了针对这篇文本的“力透纸背”的细读尝试。细读中。她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和把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有了教师的读书多,才有了教师的站得高,才有了学生的看得远、看得深。才有了激情下的思想深度。即所谓的主题教学的广度和厚度。如果没有教师阅读的多。就很难有对教材理解的深。也就难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更无法产生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如今,有人把读书缩减为看教辅资料和快餐读物。把精神的追求异化为官能享受。把精神的价值缩减为实用价值,这样一种浮躁、功利的读书必然是一种肤浅的读书。由此,导致了教学上的花拳秀腿多。
盛新凤老师作为“和美语文”的探索者。很善于用相关学科启迪语文智慧。她的课堂常常流淌着一种诗性的美。谈到自己的教学艺术时,盛老师说:…三美’的主张是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的。它对我们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很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三美’是闻一多先生对诗的审美追求。也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审美理想。”她提出的“三美教学模式”:首先是“音乐美。动态激情”。第二是“绘画美,全息整合”。第三是“建筑美。巧妙融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盛老师没有照搬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而是在把其作为“和美语文”教学观念和实践中的一个美学“因子”,超越了一般语文教学理论视野。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学科意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合理的引申和发挥。明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直接作用于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为语文教学园地增添了一枝散发出独特芬芳的花朵。
钱梦龙先生说:“名师,就是甘于寂寞后的水到渠成。”是的。语文树旗名师之“名”都是“读”出来的。“思”出来的,“写”了来的。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以一颗平常心持之以恒地读书,虚心静气地思考。坚持不懈地写作。直至有所建树,令人仰视。
二、平视语文树旗名师之“师”
学习名师还需要平视。名师虽因“名”而名,但他终究是“师”,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无论富与贫(指知识、水平、修养),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平视名师,要求我们能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关注新课改。探讨新课改的热点、难点,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即使你的学识很平常,也不要自卑。
以语文文本解读为例。当今小语界出现了多种代表性声音:其一为“深度阅读”。持此观点者认为没有深度就没有高度。就没有对儿童的精神引领。低层次的重复是对儿童的贻误和不负责任。是做教师的最大失职。其二为“广度阅读”。他们认为文本内容有限,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来观照文本。文本才能有活泼的生命力。其三为“文本细读”。他们认为课文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作为读者,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有如此方能“入境始与亲”……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如果能以平视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以上各家之说均是倡导者对语文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是他们对语文教育个性化的主张罢了。笔者以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是谬论。教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而在另一方面则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度”。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失衡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的失调。甚至是畸形发展。为了防止文本解读无度现象的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教学“度”。
文本解读应当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一个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这两个层面应该有不同“度”的要求,不能混为一谈。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从现在不少教师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现状来看。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深入细读文本,甚至可以“过度”。教师解读的“过度”将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和优化。正如沈大安先生说:“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那么,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的、找到的、搜集到的很多有用的东西。是不是都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展现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深刻而独到。但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
一、仰视语文树旗名师之“名”
语文树旗之人一般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响当当的语文教学专家。他们所独树的文化旗帜。所推崇的教学主张。凝聚的是名师们长期以来对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仰视语文名师之“名”,把镜头聚焦在名师的光彩照人之处。我们会发现名师的“名”在于其独特性。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折射出了他们优秀的个性品质,犹如一个巨大的矿藏。开采不尽,取之不竭。语文名师之“名”首先是他们的代表性课。但学习语文名师。不能只关注名师一堂精彩的课,或者只关注技法。而要多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究竟从何而来,关注技法背后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了解、把握精彩背后的打磨过程。
“主题语文”代表人窦桂梅老师主张用广泛的阅读滋养课堂。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进行了针对这篇文本的“力透纸背”的细读尝试。细读中。她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和把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有了教师的读书多,才有了教师的站得高,才有了学生的看得远、看得深。才有了激情下的思想深度。即所谓的主题教学的广度和厚度。如果没有教师阅读的多。就很难有对教材理解的深。也就难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更无法产生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如今,有人把读书缩减为看教辅资料和快餐读物。把精神的追求异化为官能享受。把精神的价值缩减为实用价值,这样一种浮躁、功利的读书必然是一种肤浅的读书。由此,导致了教学上的花拳秀腿多。
盛新凤老师作为“和美语文”的探索者。很善于用相关学科启迪语文智慧。她的课堂常常流淌着一种诗性的美。谈到自己的教学艺术时,盛老师说:…三美’的主张是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的。它对我们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很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三美’是闻一多先生对诗的审美追求。也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审美理想。”她提出的“三美教学模式”:首先是“音乐美。动态激情”。第二是“绘画美,全息整合”。第三是“建筑美。巧妙融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盛老师没有照搬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而是在把其作为“和美语文”教学观念和实践中的一个美学“因子”,超越了一般语文教学理论视野。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学科意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合理的引申和发挥。明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直接作用于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为语文教学园地增添了一枝散发出独特芬芳的花朵。
钱梦龙先生说:“名师,就是甘于寂寞后的水到渠成。”是的。语文树旗名师之“名”都是“读”出来的。“思”出来的,“写”了来的。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以一颗平常心持之以恒地读书,虚心静气地思考。坚持不懈地写作。直至有所建树,令人仰视。
二、平视语文树旗名师之“师”
学习名师还需要平视。名师虽因“名”而名,但他终究是“师”,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无论富与贫(指知识、水平、修养),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平视名师,要求我们能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关注新课改。探讨新课改的热点、难点,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即使你的学识很平常,也不要自卑。
以语文文本解读为例。当今小语界出现了多种代表性声音:其一为“深度阅读”。持此观点者认为没有深度就没有高度。就没有对儿童的精神引领。低层次的重复是对儿童的贻误和不负责任。是做教师的最大失职。其二为“广度阅读”。他们认为文本内容有限,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来观照文本。文本才能有活泼的生命力。其三为“文本细读”。他们认为课文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作为读者,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有如此方能“入境始与亲”……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如果能以平视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以上各家之说均是倡导者对语文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是他们对语文教育个性化的主张罢了。笔者以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是谬论。教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而在另一方面则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度”。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失衡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的失调。甚至是畸形发展。为了防止文本解读无度现象的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教学“度”。
文本解读应当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一个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这两个层面应该有不同“度”的要求,不能混为一谈。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从现在不少教师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现状来看。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深入细读文本,甚至可以“过度”。教师解读的“过度”将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和优化。正如沈大安先生说:“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那么,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的、找到的、搜集到的很多有用的东西。是不是都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展现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深刻而独到。但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