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艺谋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电影导演,他先后创作了《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在这些影片中,他通过绚丽的色彩、精致的画面、唯美的音乐等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从美学特征上看,张艺谋电影有着独特的美学形式、浓郁的民族韵味、深刻的人文情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等,这些表达了张艺谋对生命的关怀与思考,对传统艺术美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 美学 形式 意境
  张艺谋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电影导演,他先后创作了《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等影片,并以具有独创性与开拓性的电影艺术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 张艺谋电影的美学形式
  “电影能让观众从孤立的镜头看到生活所隐藏的奥
  秘……优秀的导演不会让观众乱看场面的,他们会用蒙太奇手法引导观众观看各个细节”。在电影创作中,张艺谋依靠镜头、画面、造型、色彩等进行美学处理的,创造出清新自然或浓郁热烈的艺术效果。
  1 色彩。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是有着情感性与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它可以营造场景氛围,推动剧情发展。比如,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导演用黑白胶片表现纳粹集中营中犹太人暗无天日的生活,然后用绚丽的色彩表现犹太人重见光明的美好生活,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创造出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张艺谋是一位色彩大师,他擅长以色彩布局、光线变化等营造场景氛围,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电影色彩处理上,张艺谋有着独特的色彩理解,他不仅用色彩还原了“真实的物质世界”,还用色彩营造文化氛围,用纯主观的色彩表现电影意象。比如,电影《黄土地》中,他用枯燥的黄色表现“干旱而贫瘠的黄土地”,用发白的浅黄色营造一种“烦躁的感觉”,用柔和的浅黄色表现温暖的氛围和古老的文明,表达了对黄土地深深的热爱,正如歌曲《黄土地》所唱,“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你”。
  张艺谋从小生活于陕北黄土高原,他深受陕北民风民俗的影响,“陕西的土质是上红的……然后我又反过来表现这种红颜色”。比如,在影片《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非常张扬的红色,通过红高粱、红太阳、红盖头、红鞭炮等色彩意象,张扬了原始的生命欲望、炽热而自由的爱情,影片结尾九儿中弹倒地,血红的高粱、太阳、天空等汇成了红色的海洋,在嘹亮的唢呐齐奏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犹如雕像般站在高粱地里,营造出一种悲壮而豪迈的视觉效果。
  2 音乐。音乐是最具有情绪感染力的艺术语言,它能够“揭露人类欲求和情感的最深秘密”。在电影艺术中,音乐是电影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电影画面营造情感氛围,为电影画面营造第三度空间。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仅要有独立的音乐审美价值,还应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贯穿故事情节等功能。比如,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中,悠扬舒缓的音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物爱恨交织的内心情感,表现了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低回婉转的音乐、彷徨期盼的情感、诗情画意的画面等完美诠释了影片的思想主题。电影《活着》中,孤独、凄凉的二胡曲表现了人生的悲凉、无助和无奈,让观众不由得想起主人公悲惨的人生命运。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略带忧伤的音乐旋律透出了一种伤感怀旧的气息,让观众想到了过去美好的岁月。
  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带有地方风味的皮影戏小调与热闹的农村集市相互映衬,在欢乐的曲调下秋菊带着丈夫到诊所,这种音乐巧妙地衬托了秋菊焦躁不安的内心情感。此外,每次上访时,秋菊都会运用秦腔唱段“走啊”,这些音乐不仅突出了影片的地域文化色彩,也表现了秋菊坚韧而执着的性格。
  3 构图。在电影艺术中,构图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能够“突出表现主体形象,体现被摄对象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性质”,直接体现导演的艺术匠心。张艺谋擅长用电影构图进行表意,常同色彩、光影、角度等变化营造情感氛围,让观众思索电影构图之外的意义。比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用封闭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践踏。当颂莲刚进陈府时,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深宅大院,这座院落犹如深井般笼罩着大部分画面空间,带个观众强烈的压抑感。
  4 演员。电影演员是展现电影艺术魅力的重要形式,“随着电影的诞生,形体美成了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志”。通常情况下,观众往往喜欢英俊潇洒的男演员或娇俏可人的女演员,有时人们进入电影院也只是为了欣赏某个明星。在电影创作中,张艺谋不仅选用了巩俐、章子怡、李曼、魏敏芝等天生丽质的女演员,还常常根据影片内容需要启用一些原生态演员。比如,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启用了许多农民扮演剧中的角色,他不仅让这些群众演员开口说话,还让这些群众演员扮演重要角色。再如,在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张艺谋全部使用了原生态演员,让人物所扮演的角色与生活身份一致,最大限度还原了现实生活。这些原生态演员的使用,使张艺谋电影呈现出一种“拙”的韵味与“大巧若拙”的平淡之美,带给观众一种真实的审美体验。
  二 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征
  1 浓郁的民族韵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必须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符号,创造出有着浓郁民族文化韵味的影片。比如,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使用了红高粱、红盖头、花轿、颠轿歌、祭酒神等民俗文化元素,表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风味;《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使用了四合院、京剧、红灯笼、掌灯等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再如,《活着》中的皮影戏、《千里走单骑》中的小调、《英雄》中的箭阵与击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乌篷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表现了张艺谋浓郁的中国情结。
  2 深沉的人文情怀。张艺谋电影有着浓重的批评精神与独特的人文情怀,这些体现了张艺谋的悲悯精神与同情意识,表达了张艺谋对人生、人性、社会的思考。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以泼辣、大胆、敢说敢干的九儿形象表现了“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的生活方式,宣扬了“生命是一种自由舒展的精神状态……要有滋有味地活着”,展现了“一种痛苦淋漓的人生态度和理想的精神世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以巧妙的场面调度、和谐的音画搭配、完美的美学风格,揭示了“一妻多夫制”封建家庭中的相互倾轧以及女性悲惨和异化的生存状态,无情地批判了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   3 张扬的艺术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形式,它能够借助特殊的造型手法创造精美的电影画面,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电影创作中,张艺谋常通过极度张扬的艺术形式表现炽烈的艺术情感和鲜明的生活追求。比如,影片《黄土地》中,张艺谋采用不完整的构图、黑白对比的色彩,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强烈、饱满、大胆、简练”的艺术风格。在电影《菊豆》中,张艺谋采用了许多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如杨金山的院落、色彩绚烂的染布、破旧的街道等,用这些形式语言暗示了菊豆的悲剧命运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
  张艺谋说过,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是导演将文字转化成了有生命的电影,我渴望用电影表现自己的人生感受与艺术追求。这些无疑表达了张艺谋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比如,在原野上奔跑的富贵(《活着》)、胡杨林中的打斗场景(《英雄》)、掌灯、封灯的仪式(《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都是张艺谋自我意识的烙印,表达了张艺谋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
  三 张艺谋电影的美学意境
  意境是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却难以用言语阐明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文化与审美心理的集中表达。“意境”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后,刘勰、王昌龄、司空图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意境,丰富了意境的美学内涵。宗白华也曾提出,“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是最高灵境的启示”。从总体上看,意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直观感性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在电影创作中,张艺谋借鉴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着力营造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比如,在电影《黄土地》中,张艺谋用黄河、黄土地等表现大西北的自然景观,用封闭的深宅大院表现了深沉而压抑的情感主题,用信天游、黄土地、黑棉袄等展现了贫困而痛苦的生存状态,用凝重而贫瘠的黄土地表现了民族的保守、闭塞与无奈。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将野合的片段安排在血红的高粱地里,“红高粱方圆百亩……这里播下过爱的种子”,随风而动的红高粱犹如大海中翻滚的巨浪,将自由自然的生命欲望演绎得淋漓尽致,抒写了一种极度张扬的生命状态。
  中国传统艺术主张冷静思考和克制自我,讲究含蓄内敛、隽永凝练、虚实相生等,常通过山水、树木、花草等物象营造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这些民族传统艺术风格深刻影响了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他主张用规范、制度、礼仪等表现电影意象,用含蓄自然、“点到为止”的方式营造微妙、深远的艺术境界。在影片《英雄》中,张艺谋就以简练的语言、原始的打斗声、独特的构图、简洁的情节等含蓄地表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真相,以动静、虚实、有无等将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观众的审美空间,留给观众无尽的艺术遐想。比如,残剑长年练习剑法,从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剑法中悟出了剑法的最高境界“不杀”,于是决定为了天下苍生他放弃刺杀秦王的决定。
  古人认为,宇宙自然是生化之源,是人类可以亲近与理解的对象,人与自然是相互融合的。因而,古人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作为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张艺谋将天人合一作为电影创作的审美理性,并通过许多意象表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比如,电影《英雄》中,主人公的名字分别为长空、残剑、飞雪、无名等,这些都带有浓重的道家文化色彩,视野高阔的取景、孤高苍凉的情调、辽阔苍茫的境界、慷慨悲壮的英雄等,都展现出一种主客相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通过绚丽的色彩、精致的画面、唯美的音乐等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为当代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应深入探究张艺谋电影的美学风格,以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汉军:《生命的沉凝与激扬——论张艺谋电影的生命观》,《南宁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 顾伟丽:《在全球化的阳光和阴影中——试论张艺谋现象》,《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3] 孙中田:《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 何青志:《解读张艺谋——张艺谋影片创作论》,《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 杨丽茹:《张艺谋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符号性》,《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6] 周安华、蒋丰:《文学性与影视化抒写——论影视批评的两个向度》,《中国电视》, 2000年第10期。
  (张天逸,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