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峡

来源 :大地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在全国一些诗歌权威刊物《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选刊》读到冉晓光一组一组的诗作。一方面说明他对诗歌的执著,另一方面说明他正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一步又一步地跃上诗歌新的高地。
  据说,晓光常常在他自己独居的三室二厅的大房子里,脱得一丝不挂,高唱士兵进行曲昂首挺胸正步走。他这样做是欣赏自己,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说的:
  
  在大漠与峡谷的夹缝里
  生存,我欣赏自己的雄性
   ——《孤旅者》
  
  同时他是承传三峡人粗犷、坚忍、自信与百折不挠的品格:也是在透视自己生命、灵魂的真诚,那怕是隔一层衣服也不能允许。同样,他像脱光了衣服一样脱去自己一把手“处长”的种种头衔,好像已看透了人生和世界。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你对缪斯的爱有多深,她对你的爱就有多深,她对你的回报,收获与投入成正比。晓光对诗歌的虔诚与痴迷有目共睹。
  三峡是一座开采挖掘不完的金矿,晓光是最苦的淘金人!
  诗没有共性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诗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三峡诗不只是重庆市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三峡诗不只是地域特点,几个地名或景点的显现。更重要的是三峡人及与之融合的文化底蕴。三峡人的生活、生存状况,他们的喜怒哀乐,你的心与他们的心跳动在一起,与大山跳动在一起,你的生命血液与那里的历史与现实流汇在一起,你的梦与他们的梦萦绕在一起。晓光,以及正在崛起的一大群三峡诗人正以自己生命的全部努力,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艾青的大堰河:普希金的皇村:埃利蒂斯的爱琴海……为了让世人了解认识三峡,这样揭示三峡,不但要写一个真实的三峡,还要创造一个三峡人生命的、生存的、历史的、现代的、肉体和灵魂的诗的三峡。
  
  踏上太阳要来的方向
  我猜想得到
  母亲的微笑还挂在脸上
  
  第一次喝黛溪水
  是母亲俯下身子掬起的
  那是她随意的手势
   ——《扬子山人》
  
  晓光出生在巫山与瞿塘塘峡交汇处的黛溪河谷,对故乡有叙说不完深深的爱。他是孝子,进城了,每年都要抽空回去探望自己的白发老母。这首诗,则把一个诗人对母亲的爱表达得恰如其分、尽善尽美:太阳欲出未出,天色澄明,母亲微笑着,这是母亲送子离乡的情景。母亲的微笑代替了日出,那是儿子眼中的日出。母亲的微笑是对儿子的信任和期待,母亲为有这样的一个好儿子而骄傲。她相信儿子不论怎样都是对的。这是母子心灵相知相融的不朽的画卷。母亲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即使“俯下身子掬起的”是一捧清澈的黛溪水。母爱驱使下的这一动作是那样随意而感人。晓光的许多诗在发表前我都读过,我记得读到此行时,不尽击节。这是属于晓光独有的。看到这里,它还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的空间,我们还仿佛看到,母亲为小男孩洗掉污垢,抹去额上的汗珠,殷殷嘱托……
  
  一棵大树的真实
  流传到了我的视线里
  母亲就在近处
  
  望着百年不变的叶子
  她或许想起些爱情
  
  提及父亲是艰难的
  就跟这些艰难的山路一样
  默默地让他走完
  
  风刻在树干的那种印痕
  不可以随便融碰
  
   ——《一棵大树》
  
  扬子山是贫瘠的,黛溪河又总是那样波澜不止,亲情到底还是长成了大树。离开或者回望,都是诗人视线里的坐标。
  晓光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刻骨的深情:
  
  一棵老树与一座老屋相比
  前者显然要老练得多
  尽管它们都很成熟
  接触生活的姿势不同
  
  即便是“许多记忆都散落了/岁月的边缘留下些碎片/过目不忘的东西还是有的”(《老屋.老树》)。即使他当兵去了山海关外,远游欧洲法兰克福,俄罗阿穆尔海湾,遇到吉卜赛女郎,凝视芭堤亚的眼睛,也都不能将故乡忘记
  
  本可以远走高飞的
  迟迟不肯离去
  莫不是
  那一份苦恋
  还不真挚?幸喜
  有神女的目光
  远眺着你
   ——《峡谷的鹰》
  
  紫燕飞了一圈
  收集起一长串日子
  怅然想家了……
  
  大凡走了的都是这样
  也只能是这样
   ——《燕南归》
  
  记得晓光曾跟我谈起,他在东北边疆当兵的时候,曾有一位漂亮的哈尔滨姑娘不止一次的向他表白过爱情,他就是舍不得三峡这片美丽的故土,从而拒绝了一个少女纯真而炽热的美意。当然,晓光的感情是丰富的,有许多漂亮的女孩都被他的气质和诗所打动。他对我几乎就没有隐秘。尽管他说“《爱情就那么简单》,一首诗写不下去了/我把黑夜撕得粉碎”但他毕竟是被爱伤害过的“说不清我为啥一个人私奔……初恋时太大意了/竟然随口胡诌过一大堆/海枯石烂的蠢话”(《天涯海角》)。那种伤害是骨子里的,是心灵永远难以抹平的伤痕。尽管他一天表现得还十分快活,也许他自已都这样觉得,但那潜意识里另一个“我”是痛苦的、流泪的。或许这就是他为这本诗集命名的本意吧!
  幸运的是有诗歌。只有诗歌能够抚慰孤独者受伤的心灵:“身后那些漂流物/正是我遗弃的/一大堆孤独”(《天涯伊人》)。晓光在诗中向舒婷挑战:“爬上神女峰又怎么样/不但没找到舒婷的感觉/无数个夜晚过去了/神女并未在爱人的肩头/痛哭过一次(《爬上神女峰》)。毕竟时代不同了,诗歌已经从神圣崇高的殿堂走了下来,走向普通人走到日常生活之中来了。晓光把目光转向卖豆浆的女孩儿,雪地里跋涉的少妇。甚至转向母亲为他“嫁接童姻”的山野村姑,让她“做我的妹妹吧”。这是一个转变,这是更大的爱心,诗人之爱就是敞开胸怀爱世界所有的人,爱自然爱万物。
  维特根斯坦说:“缺乏哲爱实践的人路过了草中藏有困难的地带。相反,具有哲爱实践的人会停住脚,觉察到附近存在着他还看不见的困难”。诗人就是要做有心人,在别人看了无动于衷、无所谓的日常生活之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和真情。
  诗人对待词语应像对待价值连城的宝石或生命的叶芽:小心翼翼满怀敬畏地镶嵌和嫁接进诗行中,成为不可剥离的新的生命一部份。诗人是词语的创造者。把词语看成是心脏跳动着的、热血流淌着的、有思想情感的、与你同呼吸共命运的士兵和生命。你应该熟悉他们了解他们,让他们变成你的眼、耳、舌、鼻、口、心、意、手脚和大脑,领会你的意旨,代表你出现在各种埸合,打开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从这本诗集看到,晓光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随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实与虚,高雅与通俗,口头俗语与书面语言,有效水乳交融地结合成“一大堆孤独”,词语的变化缘于诗人独特的感觉。请看《孤独的黄昏》:“峡口的风/硬将沉甸甸的太阳/逼向沉沦”。这里,是风将太阳“逼”下去的。
  我一直以为,准确和简捷是灸治词语麻木和滞钝的唯一有效的良方。让语言简洁明白,像锋利的刀片切入你的肌肤直至心灵。我还一直喜欢这首诗:
  
  大江
  一拐弯
  不见了
  
  船自峡谷中鸣一声长笛
  我听见了
  情人的笑声
  
  岸边任风雨
  抽打望夫石……
   ——(《江上》)
  
  诗中有广阔的空间感,过去历史现在未来,都展现在面前。词语的错落,让人不觉得是卖弄,而是大江本身在拐弯抹角。汉语诗,不只音韵,阅读时应该还有视觉的形象。
  诗人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见他面前生存的大山:诗人的眼睛下面应该有一双眼睛看清自已生命的突围与困挠的现状:诗人的背后应该有一双眼睛透过现在看清过去:诗人面前还应该有一双眼睛透过眼睛,看到未来和整个世界。现在,从我居住的二十层楼望过去,月亮从薄云中露头,无数楼厦的层层窗口透出千万盏灯火。就如我读晓光这本《带泪的玫瑰》,角度不同、心境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我是以己一孔之见,管窥晓光内心美丽丰富的世界。
  (柏铭久: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万州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其他文献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非常强天,科学与直理常常被宗教教义扭曲,科学家遭到迫害。
期刊
读了《有一种高贵无需证明》,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文章讲的是在公交车上,一位姑娘刚上车就以为自己的长辫子被身后的小战士拽住了。于是挥手给了小战士两个耳光,还骂了句流氓。小战士红着脸笑了笑,没吭声,用手指了指车门。当姑娘发现自己的辫子是被车门卡住的时候,难堪得无言以对。而小战士则原谅了她,并且好像是为了顾全姑娘的面子,默默地下了公交车。  读到这里,我被小战士那开阔的胸襟所深深震撼。天哪!面对姑
期刊
随着“开心农场”风靡互联网,在网上“种菜”“偷菜”瞬间流行开来。今天,我就亲自体验了一回“偷菜”。  我和小吴妹妹一起去表伯伯家拜年,那儿也有一个小朋友,是家宝弟弟。我们仨吃完饭后没事做,这时家宝弟弟提议:“我家后院有一片菜地,咱们去摘菜吧!”“好!”我和妹妹异口同声地回答。  到了菜地,我提议说:“弟弟,这是你家的菜地呀,好多菜哦。你来收菜,我和妹妹可要‘偷菜’了哦,好不好?”“好,开始吧!”随
期刊
今天是星期六,作文班的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纸单,让我们根据纸单上的要求现场表演情景剧。大家都踊跃参加,情景剧表演得可成功了。表演情景剧的同学说:这个故事是通过小金人,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说话是白银,沉默是黄金。”  我认真的想了想,嘴就不服气地撇了撇,因为这个同学说得并不全对,我却认为“说话既是白银,又是黄金。”比如说:你做错了一件事,你如果不小心解释,他不会怪你吗?还有,你如果被人冤枉了,你不
期刊
黄昏,在富春江边感受台风莫拉克。  风呼啸着扑过来,雨像一颗颗冰砾从天而降,打到人身上真的有点疼。我在一旁观“潮”,妈妈在拍照,爸爸在为妈妈遮雨伞。旁边别人家的小狗,向我们这边跑,才刚踩出一步,就已经重心不稳,就差自由飞翔了。  江水汹涌,怒吼着向下游奔去。原来我们傍晚散步的江堤被淹没了。这边的树都活像是一个个中了台风魔法的魔女,张牙舞爪的,仿佛在替台风向我们示威:看,你们是多么渺小,我一口气就能
期刊
今天我们去游双龙洞。爸爸告诉我:双龙洞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双龙洞的洞口很低,进双龙洞必须平躺存船里,不能抬头,不然就碰到上面的岩石了。  很快我们乘船就进了洞,只见涮里灯光璀璨、光彩夺目,交相辉映。洞里奇形怪状的石头很多,有的像蝙蝠,有的像蛇,有的像老寿星,真是栩栩如生。一路上导游阿姨的形象讲解更给旅程增添了不少色彩。  我眼前的一些奇石据说是一亿年前火山爆发时遗留下的熔岩,仔细一看还真像是八百
期刊
老师让我们在家学做一道菜,我选了番茄炒鸡蛋,这道菜比较简单,也是我平时最爱吃的。  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我按照自己平时偷看到的程序,先把买回来的番茄切成条状。这些番茄圆圆的,不太听话,我好不容易切好了,菜板上全湿了,看着那些番茄汁浪费了,我真觉得有点可惜。我把切好的番茄放在碗里,又用淀粉和水调成了芡。  我打开电磁炉,开到大火,把锅架上,并加了一些食用油,又调到中火。油烧热了,我从冰箱拿出两个鸡蛋
期刊
在汶川地震灾区传颂着神奇少年雷楚生的故事。他是彭州磁峰中学的学生,平时顽皮好动,但乐于助人,是个优点缺点同样明显的少年。这在这次地震中,被教育部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学生”、“抗震救灾好儿童”的称号。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在二楼走廊上伸展手脚,他突然感到地板有些晃动,以为是飞机飞过来了呢,这时陈老师正匆匆走来,对他喊道:“地震了,快跑!”  雷楚生一听这话,一个箭步冲到楼梯口,正准备往下跑,“不好
期刊
清晨,笼罩山沟的白雾慢慢稀散,山林呈现出一派油然景象。几只山鸡发出清亮的喇叭似的啼叫。山鸡同家鸡一族,都担负着报晓的使命。接着林间的鹧鸪、山鸟同声欢叫了起来,远处的山头,坡鹿也发出一阵“呦呦”鸣叫。一群不羞耻的猴群也渗和叫着。不久,整片山林拉开了一出交响曲。出现一个悲欢离合、和蔼而又弱肉强食的大世界。  但在黎母山眼里,现在这种交响会远远不如从前了。因为有不少鸟类和许多走兽,尤其是神一般的人熊全已
期刊
三分夜色,原名赵菊,1981年生于广西玉林。作品见于《北京文学》、《人民文学》、《诗歌月刊》、《伊人文学》《山东青年报》等处,现在北京一杂志社任职编辑。    当你说出纯洁这个词  ——写给TL    当你说出纯洁  这个词。我突然按奈不住,流下眼泪  你终于还是发现了我  荷花般的身世。藏在每一棵树里  这是我的誓言:化身为鸟  让你们每一个人都找不到    可你还是说出了纯洁  这个词。就等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