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印象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王秀屯。白山王氏三十四世后人王有宗迁离白山司那马城头横杆村(今大化镇红电社区塘德屯),蹚过王秀河,在龙公岭下王秀河边一个平缓的土坡上创立村屯。始祖筚路蓝缕,百年之后,后裔过百,村寨齐整。如今的王秀:
  秀水龙公护,枇杷柚子疏。
  斜阳江面照,山侧见青庐。

  王秀,皇秀
  夕阳西下,绿树掩映中的王秀屯慵懒地躺在山的怀里,河风轻拂她的脸颊,空气里弥漫着椿树新叶的芳香。
  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爱热闹的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住了,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村子。树的上空升起几缕炊烟,偶尔的几声鸡鸣犬吠,勾起沉睡的田园记忆。
  从县城出发,过了大化电厂生活区,在大化电厂六角亭岔路口左行,上一段上坡路,再下一段长的下坡路,到一处两边是明晃晃的水塘的堤坝路,眼前就是王秀屯。两排房子依岭而建,组成大写的“八”字,村容齐整,绿树蓊郁。
  老人说这是凤凰的栖息地,也有地理公说这是五马同槽处。王秀屯被树簇拥着,村后一片茂盛的竹林向西而生,其余三面种着各种树木,有椿树、柚子树、柑橘树、黄皮果树、枇杷树、柿子树、龙眼树等,各种树木把小村子裹得严严实实,小村就安详地卧在树林的怀里。
  村的另一头面朝王秀河。晚上九时许,河对岸的县城,人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村民们大都已入睡,偶有一两户尚未睡去,灯光如豆,在树丛后面眨巴着睡眼。王秀屯就枕着山,看着王秀河里曦龙湾摇曳的灯火入眠。
  秀气的王秀,“秀”着她的秀丽和安详。
  王秀屯三面环水,前有王秀河自周鹿迤逦而来,西南是三口水塘呈梯级相互连缀,在屯子西北探入王秀河。
  有雾的时节,王秀似水中的沙洲。
  清晨,浓雾弥漫。远处的山岭隐入厚重的乳白色的墙里,近处的王秀河依稀可辨,水面光影暗淡,王秀屯似一团模糊的影子依水静默。这时,屯里传来几声犬吠,敲碎了寂静,吠声喑哑,狗儿也许趴在柴堆里,冲着陌生的气味和响动小心翼翼地轻吠。一定是早起的渔民下河,无须光源,屯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枚草,每一个水凼,早已了然于胸。不久,有哗啦哗啦的水声响起,那是竹竿破水的声音,渔民已经挥篙架舟。些许时候,水声响起,又有一叶轻舟离岸。此时唯有水声可辨,其余皆在迷雾中,王秀屯是迷蒙水影稀疏篙声里的沙洲。
  不多时,有公鸡打鸣,中气十足,越过树梢竹尖,彻底划破寂静。雾里有灯光渐次亮起,声响渐渐丰富。
  当太阳从岜植山和古肖山之间探出脸,橙色的霞光一下子铺满王秀屯,雾气遁去,树叶轻抖身上的湿气,王秀屯缓缓地从白雾里探出身子。如果有一阵风,白雾就一股脑地窜到龙公岭下,隐入山林,王秀屯如揭开白色头纱的姑娘,一下子清晰地站在面前。
  秀气的王秀,是水边的姑娘。
  “王秀”村名探源
  王秀河在王秀屯前走一个“之”字,河水把“之”字的第二个拐冲荡成一个深潭,深潭状如当地土灶膛,人们就把这个深潭叫作“汪搜”,壮话意为状如灶膛的水潭,因此河边的村子就叫“板汪搜”。
  王秀屯有记载的名称,最早是在白山土司王氏族谱上。“王秀”这个称谓在政府公文里出现,现存的最早记录也许是1980年始编、1994年完成修订的《马山县志》。《马山县志》中水利志一章中的马山县1985年内燃机抽水站分布情况表记载,古感镇:王秀、苏烈。
  村中耆老介绍,人民公社时期,“王秀”曾写作“黄秀”“皇秀”,后来因为王秀屯王姓居多,又因王字笔画简单易写,“王秀”这个称谓逐渐固定下来。壮语中的“汪”表述为汉语的“王”,发音接近。而“搜”意为“灶”,何以用汉语的“秀”字表述,让人难以理解,如今也无从考证。
  “王秀”被广泛地引用,得从王秀河说起。据记载,王秀河最早称谓是“九娘江”。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 白山司十三世土官王言纪监修的《白山司志》记载:“九娘江,在司治东南,相传昔有九女渡江,骤水冲去,因名。源出那马司岜马城头,由那马、兴隆地方萦折而下,经所属那马城头苏韦村入紅水河。”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致使“九娘”不再。
  民国时,王秀河又有别名。林锦臣主纂,民国二十二年元月成书的《那马县志草略》记载:“周鹿北辰川:发源于高圩团录郁村,牛栏山之吊水石,流经驮段村而廖添村,及上下黎村,经布梅山麓流去,而与那庭小溪水汇合,名北辰川。复流至周鹿圩仙人桥,而注于万元潭,又向北屈折流去,至首快村边,名官潭川。转旋北流至州水村,有周鹿东区各小溪流入焉。又向北屈折而流至石圹乡渌布川村边,名渌布川。有必太村山溪水及石圹乡东北两段溪水汇焉。复北流经波寨桥,名波寨川。转由波寨村边望北流行七八里之遥,名潢邦川,又龙口乡小溪水归焉,又向北玄之流去,经隆山县王宽团而入红水河。”由此可见,民国时王秀河名为“潢邦川”。
  大化水电站修建,大化水电工程局工人及家属几万人口居住在王秀河两岸,这条小河就得经常提起,不知什么时候,“王秀河”就叫开了。“王秀河”是因河边小屯“王秀”而得名。王秀屯之名,因河段一个水潭而名,亦是因河而名。可见,屯与河自一百多年前已互生因缘。
  小河有“王秀”名,顺理成章地河上的桥就叫“王秀桥”,因此就有了“王秀大桥”“王秀铁桥”。后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县域不断拓展,有了“王秀大道”“王秀山庄”。
  “王秀”本是一个小村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她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得到拓展,人们赋予她更丰富的意蕴。
  王秀图腾
  屹立村口的巨树是王秀的图腾,父老们常常自豪地对外人说:“假如找不到去王秀的路,就照着那棵大树走,那可是十里外都能看得见的神树。”   那是一棵芒果树,是王秀的村树。我一直想用文字记录在我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村树,但苦于自己学识浅薄文字拙劣,想必不能尽表村树之伟岸与功德,故而不敢妄动拙笔。谁知这犹犹豫豫间,村树竟壮士断臂般悲壮地轰然倒地,舍弃了它一直庇护的村民而去。内心涌动的使命感让我消释顾虑斗胆提笔写下这段文字,纪念我心中的图腾。村树是一棵一百余岁的芒果树,是在此开创村屯的第一代王氏先祖栽种的,树种于村西南面,正好在我家老屋后二十米开外处。树高三十余米,树干粗壮遒劲,约五个成人方能合抱,树冠荫蔽范围有篮球场大小。因树高冠巨枝密,村树便自成一个小世界,寄生植物于树干树枝之上繁衍生息,老鹰在高高的枝头上筑巢,连马蜂也在枝头间建了大如箩筐的蜂巢。
  村树存在年代久远,它伟岸的身姿在村民心中已是神的化身。曾有年轻人建议:芒果树巨大,如倒下必然砸中房屋,不如将其砍伐,引其倒向没有房屋一面,可避免悲剧发生。此建议立即遭到老人们的反对,老人们认为村树是村屯的守护神,岂能砍伐?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使得谁也不敢再提砍树的事。有一年盛夏雷电频繁,一夜雷声大作,撕裂长空的轰鸣似乎就在窗外。清晨,人们发现雷劈去了村树东南面靠房屋一侧的树杈,树脚一片狼藉,而村中一切安然。人们更加坚信村树是守护神的说法。
  小时候,捡芒果是许多趣事中的一件。芒果成熟的季节,当大雨即将来临之前,狂风大作,阴云密布,我和小伙伴们便跑到村树下等掉落的芒果。大风起,芒果像冰雹般噼噼啪啪地落下,我和小伙伴们争抢着捡这些黄澄澄的“冰雹”,根本不怕芒果会砸中自己的脑袋。然后,在大雨到来之前跑回家,在风声雨声中细品芒果的味道。现在想来,那甜甜酸酸的芒果味还在舌根丝丝氤氲开去。
  盛夏,孩子们除了可以捡芒果,还可以在樹荫下玩耍,在树洞里玩捉迷藏。
  村树给人们的福利还有很多。芒果树皮可治牙龈肿痛,芒果树上有多种寄生植物,这些寄生植物大多可入药。树上的马蜂巢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生活在树上的蛤蚧是上乘的泡酒材料……
  我还没来得及感恩村树,它已在一个雨夜,在狂风的肆虐中离去。它累了,它在村口站了一百多年,和狂风雷电纠缠争斗了一百多年,蛀虫嚼咬它的肌肤,风雨侵蚀它的枝干,雷电烧劈它的身体。如今,它倒下了,倒在一片杂草丛中。那些曾经仰其鼻息的“宵小”,现在却俯瞰它的残尸。我坚信,它的继承者,不久将再度俯视这些“宵小”,庇护它的村民。
其他文献
三月初三又来到,广西歌海起浪潮;家家户户蒸糯饭,村村寨寨唱歌谣。  春夏秋冬轮流转,又是一年三月三;今年不用出门耍,在家上网唱歌玩。  全民齐心来抗疫,我们配合也积极;今年歌节在家唱,在家上网赶歌圩。  網上对歌也蛮好,想聊哪个随便聊;不用出门赶歌会,省得车费做红包。  网上那点小红包,一回能发几多毛;妹也懂哥礼数大,年年给你送金条。  吹牛你是第一狠,口水流满洗脸盆;要送你送给别个,我才不要你那
期刊
壮乡歌节又来临,又是一年好阳春;视频邀妹把歌对,又抓防疫抓春耕。  又抓防疫抓生产,三月歌节不一般;满园柑橘卖不去,妹想唱歌心又烦。  海面有风起波浪,领导心中有主张;防疫生产不松劲,你卖柑橘政府帮。  讲来心中就冒火,熟透果子往下落;疫情未过难销售,火烧猪肝心焦多。  春来百花朵朵开,惠民政策密密来;决胜脱贫攻坚战,网上销售上平台。  平台真是及时雨,复工复产调内需;干部帮买爱心果,解决滞销大问
期刊
摘 要:“芷江洽降”的说法是错误的,没有谁规定受降前必须先要洽降;芷江受降也不是南京受降的序幕,而是中国战区受降的重要一环;芷江受降更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战区战况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芷江受降纪念坊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物、重要文献、新闻报刊、影像档案等资料,充分证明芷江受降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关键词:受降;洽降;芷江;南京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
期刊
阳春三月百花开,往年处处搭歌台;今年三月不一样,取消歌圩在家待。  今天疫情来骚扰,歌节无法歌场飘;虽然防控做得好,也還未到乐逍遥。  现在卡点得解封,继续努力抗疫中;麻痹思想不能有,防控意识莫放松。  山上百花红又鲜,壮乡儿女喜连连;既然病毒来骚扰,网络对歌心也甜。  壮乡儿女志气高,网络歌圩歌如潮;你有情来我有意,网上对歌也逍遥。  打赢这场抗疫战,全国人民不一般;歌台不能广场摆,网上来赶三月
期刊
山中百鸟朝凤凰,海里鱼虾敬龙王;抗疫英雄钟院士,我用山歌来赞扬。  又敬业来又爱岗,南山是位好儿郎;爱为人民做奉献,好比蜜蜂爱酿糖。  以父為鉴心明亮,吃苦耐劳志如钢;接过父亲接力棒,高尚医德他弘扬。  “我不冲上谁冲上,共产党员岂怕难”;二〇〇三抗非典,南山披挂破难关。  南山院士吐真言,句句打动人心弦;为何品德正高尚,心底无私天地宽。  全国卫生最高奖,改革先锋颁奖章;五一奖章亮闪闪,勋章挂满
期刊
在田林县浪平镇岑王老山脚下,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叫九凤,分为上寨、中寨、下寨。下寨的后龙山如猫打坐,所以下寨又叫陇猫。这个村寨的房屋原来都是三间两厦的大瓦房,青瓦屋顶,杉木壁头,有的始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近百来年过去了,还是那样的崭新亮眼。晨光中,暮霭下,放眼望去,远处与近处,处处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青瓦房子,依偎在岑王老山脚下,掩映在绿树丛中。  正月,乍暖还寒。春,还在岑王老山山巅的枝
期刊
尽管在县城工作近三十年了,可我一直认为,黄金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乡。在县城生活,总有一种客居的感觉,只有回到了黄金,内心才归于平静,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我这里说的黄金是地名,而不是那个贵金属黄金。黄金是个小镇,位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东部,有句话自古就流传:想吃饱饭,黄金龙岸。  黄金镇的黄金街,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我的情感点不断向她靠近,好比一棵高高的大树,秋风过后,树叶纷纷落在
期刊
“五子山在双强村,五峰天挺俨如五子列坐,昔日尝以五子讲经目之。中有岩极清静,清康熙间贡生石士瑜、士珍读书处,故后人并称其岩曰‘读书岩’。”  闲来翻阅民国二十四年版的《罗城县志》,不经意间读到了这一行文字。它淹没在不起眼的地方史志中,已有近百年,却因为一次随意的阅读跳入我的视野,拨动了我的心弦。这不长的一行没有句读的文字原本很不起眼,我的目光也只是这么轻轻一瞥,却被触动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
期刊
美丽的壮锦献给毛主席/献上我们壮族人民的一片心意/织上那壮山好风光/献给领袖毛主席/织上那壮家心里话/献给领袖毛主席哎……曾经,一首《壮锦献给毛主席》唱响大江南北,壮锦随着嘹亮的歌声传遍千家万户。  壮锦,是心灵手巧的壮族人民用心织造的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緂,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纹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其中的“白緂”
期刊
“我是个农民,能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一荣誉,我感到很高兴、很自豪。”2019年9月,来自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东屏村的仫佬族农民谢庆良在首都北京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这位66岁的山歌手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中总是激动不已,笑脸开出了一朵花。“小到家庭,大到整个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一直以来都是主旋律。我感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对农民的关爱。”  谢庆良1953年8月出生于河池市宜州区(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