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理的"代价—收益"角度分析农民的生育行为,阐释其发挥作用的心理结构和过程,能更好地理解该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借鉴埃里克森及后续研究者开拓的"繁殖感"理论,以一项考察农村父职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农村男性生育的心理动因: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生育并承担父职的过程具有集体无意识性,发挥着心理防御机制的效用;在人格结构层面,链条式的自我繁殖模式为该机制的代际传承提供支撑,并建构了生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