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为群众办实事 让温情抵民心 持续完善交通管理“一二三四路上枫桥”新机制

来源 :汽车与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luyundongP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建立女警巡防新机制在打造“一支队伍”上下功夫
  全市组建10支女子骑警队,将女性特有的亲善、细腻、和蔼等“柔性元素”融入道路交通管理和队伍建设,实现“一骑多能”的柔性管理模式。
  定点执勤+平峰巡逻
  女子骑警队实行高峰定点执勤加平峰巡逻的工作机制,在人流密集的街道设置固定执勤点,并充分发挥骑警“小、快、灵”的特点,实现秩序有人管、违法有人纠、拥堵有人疏。
  刚性执法+柔性劝导
  针对过往“以罚代教、以罚代管、一罰了之”现象带来的群众抵触情绪和社会矛盾问题,女子骑警队准确把握教育与处罚的关系,让柔性劝导发挥作用,寿宁女子骑行队创新推出“分色提醒”,通过发放“黄”“橙”“红”提示卡分别对一、二、三次违停车辆采取分类管理。
  普法宣传+外延服务
  在找准社会管理需求和人民群众需求的结合点中,女子骑警队深度融合情、理、法三者关系,既在路面勤务中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和理性劝导,又将服务融入勤务。今年以来,全市女骑队伍共开展交通安全宣传600余场次,受众达5万余人次。
  聚焦建立矛盾化解新体系在运行“两个中心”上抓长效
  持续推广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赔121”工作机制,完善交通事故快处中心和交通事故多元调处中心运行机制,建成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121”服务中心10个、交通事故多元调处中心8个,实现“掌上快处、马上快赔、一次不跑、矛盾减少”成效。
  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在快处快赔“121”微信平台的支撑下,利用微信事故快处快赔平台和各保险公司建立互信互通、共享共用机制,实行“群众自处快撤”和“现场引导快处”两种模式,实现“掌上一键、网下一站”快速处理。持续深化“警保联动”,降低“快赔”门槛,实行财损5000元以下、人伤2000元以下交通事故通过手机端远程处理,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再造“机制新”的警务流程
  探索推行“快处快赔121”机制,制定轻微交通事故警情接处警预案,有效优化警力资源使用。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交警部门先后现场远程自助处理简易道路交通事故5144起,占交通事故处理总数52.93%,其中现场无纠纷的快处快赔约占70%。
  实现“矛盾少”的化解目标
  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多元调处机制,会同保险、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社会力量“先介入、后兜底”,发挥行业个性化特征优势化解处理矛盾纠纷,凝聚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矛盾纠纷合力,把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状态,努力做到“小事不离场、大事不出楼、矛盾不上交”。
  聚焦建立风险防范新平台在推广“三位一体”上做文章
  立足宁德沿海地理特点,在45个农村派出所、交警队推广建设“探头+喇叭+LED屏”的农村“三位一体”远程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可研判、远程式可覆盖、精准性可管控、多维度可辐射、经济型可复制”的农村交通警务机制。
  劝导和处罚相结合
  农村派出所、交警中队通过视频巡查路面情况,发现交通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喇叭喊话劝导,在三次劝导无效之后,在现场显示屏上进行违法处罚,用“人声”传播执法替代“人身”现场执法,即发现、即制止、即处置,反应更快速,处置更迅速,教育更精准。
  线上和现场相结合
  整合辖区治安探头、卡口探头,形成密布在辖区各主要路口和重点区位的“千里眼”。民警在派出所、交警队通过视频对辖区的交通路况和治安情况进行线上巡查,对重点区和盲区派人现场巡逻,做到线上“天眼”和线下“人力”相结合,确保对辖区24小时“全方位”精细化巡防管控,全力压降案件发生,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
  预警和打击相结合
  预警和打击结合的模式对辖区的立体式巡防,可以对辖区警情案件、重点车辆和人员行为轨迹等第一手收集掌握、全面掌握,以动制动、快打快处,实现对各类违法行为的精确打击。农村乡镇以“三位一体”为平台,广泛应用于司法普法、计生宣传、防台抗汛、抢险救灾、防火防盗、禁种铲毒以及重大活动安保等季节性、阶段性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在综合治理上实现功效最大化。
  聚焦建立宣传教育新阵地在做实“四个延伸”上接地气
  坚持“安全至上、宣传前导”,创新模式推进“时、空、人、事”多维度宣传,构建全区域、分众化、多维度的交管宣传体系。
  “交安夜校”宣传时间延伸
  针对白天集中宣传难等问题,组织“女警宣讲”进农村、进企业开办交通安全夜校36场次,通过“6个1+N”模式(即1支宣讲队、1个行李箱、1个快板节目、1场案例电影、1个互动游戏、1套展板、N把小板凳)推动交通安全知识“深入讲、讲清楚、讲透彻”。
  “背包交警”宣传阵地延伸
  结合根据农村地区交通特点,扎实开展美丽乡村行、宣传上海岛、“乡村三轮车巡回义诊”等主题宣传活动,建立查、访、讲、巡、练“五个一”工作机制,真正延伸农村交通安全的宣传触角。
  “一老一小”宣传对象延伸
  紧盯“农村老小”难点,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宣传载体,开展方言交通安全宣传广播、“安安儿童驾校”“警校家驿站”等“一老一小”群体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高重点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套餐服务”宣传效果延伸。坚持“宣讲+服务”模式,推广交管“12123”APP引导群众通过网络办理交管服务,组织车辆年检、驾驶证考试等服务和交通安全宣传的“套餐式”服务,把交管宣传和服务送进农村、送上海岛,“以行践诺”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其队伍稳定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通过对H幼教集团287名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H幼教集团教师的流动意愿普遍较低,且存在不同教龄、年龄和婚姻状况下的差异,其中有10年以上教龄教师的流动意愿最低,21-30岁年龄阶段教师的流动意愿最高,并呈现出年龄越大流动意愿越低的趋势,已婚无孩教师的流动意愿最高,已婚有孩教师的流动意愿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的流动意愿与工作压力、园所管理、人际氛围、待遇福利、家人支持、社会地位、专业发展及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通过
从“动态多元男性气质理论”的视角看,不可一概而论地将“娘炮”身上呈现出的“娘”的性别气质视为一种“问题化”的存在,需慎防陷入“性别刻板印象”的泥沼。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娘炮”在课程内容、运动空间及重要他人的“规训”下面临着“性别表象认知”的冲突,反思过后便会能动地在“接受性别文化的指定”和“抵制性别文化的强加”中做出选择,而选择后者的“娘炮”创造出了独特的“主体性别文化”。正确认识和对待“娘炮”,学校教育应在厘清“何为娘炮”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给“娘炮”以更多理解与包容的同时,给予其
进农村  自春耕农忙以来,宣传民警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庭,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中,民警以发放“农村交通安全知识手册”“致农村一老一小的一封”“致电动车、摩托车驾驶人的一封信”“交通安全伴我行”等交通宣传资料等方式,针对农村多发的交通违法行为开展宣传教育,并结合农村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向广大群众深刻阐明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提醒广大群众时刻紧绷交通安全弦,自觉抵制交通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