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30例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环孢素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值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根据其SCORA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血清中SOD、MDA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口服环孢素治疗后,SCO-RAD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血清中SOD较正常对照组下降,MDA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前后SOD、MD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值与SCORAD评分呈负相关,MDA值与SCORA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环孢素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SOD、MDA在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生殖支原体P110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P110的氨基酸序列,通过ProtParam和ProtScale在线工具对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质进行分析;利用SignalP-5.0和TMpred及Phobius分析该蛋白的信号肽和跨膜蛋白结构域;利用NetNGlyc 1.0 Server和NetPhos 3.1 Server软件预测蛋白质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采用在线软件SOPMA分析蛋白的二级结构,利用SWISS-MODEL软件建立蛋白的三级结构模型;利
目的 收集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临床指标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变化趋势及在不同预后组中的差异,探讨儿童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评价不同指标对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101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57例,严重脓毒症组23例,脓毒症休克组21例,分析各指标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变化趋势,并按照不同预后分为生存组72例和死亡组29例,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将肌钙蛋白(cTNI)、
目的 探索细粒棘球绦虫微囊感染对小鼠腹腔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活化及腹腔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形成微囊,通过腹腔注射微囊和原头蚴,分别建立BALB/c小鼠细粒棘球蚴继发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于感染后的第8、30、60、90、180、240 d,收集各组小鼠的腹腔灌洗液和腹腔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 CD16/32+(M1型)与F4/80+ CD206+(M2型)巨噬细胞比例变化,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法(Cytometric Bead
目的 探究中肠共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 ydrophila)与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淡色库蚊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中肠中嗜水气单胞菌相对丰度;分离培养抗性蚊中肠内嗜水气单胞菌,对敏感品系蚊虫进行嗜水气单胞菌口饲添加,抗性品系口饲抗生素消除及消除后回饲,然后进行CDC Bottle抗性测定和细胞色素酶P450(P450s)活性测定.结果 嗜水气单胞菌在抗性蚊中肠中的丰度显著高于敏感蚊(P<0.05).CDC Bottle试验显示,接触溴氰菊酯120 min时敏感品系增菌组的
目的 了解2015-2020年珠海市登革热的流行情况与病毒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基本信息,采用RT-PCR对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分型,阳性标本用RT-PCR扩增E基因并进行测序分型,获得的基因序列用MEGA6.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15-2020年珠海市共确诊登革热患者156例,其中131例患者的标本成功测序,包括DENV-1型96份,DENV-2型25份,DENV-3型10份;DENV-1型全部属于基因Ⅰ亚型,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分支上,这三个分支分别与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和柬埔寨、泰国等
目的 通过对感染泡球蚴小鼠肝脏的自噬相关蛋白以及巨噬细胞不同分型的检测,探讨在泡球蚴感染过程中自噬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取雌性BALB/c小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建立泡球蚴感染小鼠模型,于感染90天处死,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肝脏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法进行肝脏组织巨噬细胞与自噬相关蛋白共定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巨噬细胞M1、M2表达水平.结果 感染90天时,实验组小鼠肝脏自噬相关蛋白LC3、p62表达均增高
瘙痒不仅是皮肌炎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且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皮肌炎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且使用抗组胺药治疗效果不佳.目前皮肌炎瘙痒的机制尚未明确,正确认识皮肌炎瘙痒的发生机制和评估方法,有助于解决皮肌炎的瘙痒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进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ORF5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MERS-CoV野生ORF5基因序列(KT036372),截短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3)以及融合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4)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EGFP-N1中,构建目的 基因与EGFP融合表达质粒.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在ORF5与EGFP之间添加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并将ORF5、ORF5△、ORF5+蛋白126
目的 观察以滑车上血管及眶上血管为蒂的额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肿瘤治疗后下睑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9年9月,本科收治的17例眶下区肿瘤治疗后下睑外翻畸形患者,一期:在额部滑车上血管及眶上血管供区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予以充分扩张;二期:切除眶下区病损组织,松解周围组织使下睑恢复至正常解剖形态,再将额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修复病损切除后的创面;三期:3周后皮瓣予以断蒂,修复二期遗留病损切除后的创面.结果 17例患者均未发生皮瓣淤血、坏死,修复后下睑形态良好,外翻畸形矫正,眼睑闭合完
目的 探讨精准脉冲光(delicate pulse light,DPL)联合果酸(alpha hydroxy acids,AHAs)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erythromelanosis follicularis faciei et colli,EFF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42例EFF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采用DPL联合不同浓度的果酸治疗,治疗时先行果酸治疗,间隔2周后行DPL治疗,果酸及DPL序贯治疗,分别治疗4次;对照组18例,给予DPL治疗,每次治疗间隔4周,共4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