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意义]研究面向科技创新的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策略,为我国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总结国内外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现状,然后从专家和团队、成果和影响两方面分析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面向科技创新的建设策略,最后从人才组织和成果建设两方面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结果/结论]从人才组织上加强科技领域专家领导下的团队建设和转化,包括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公共外交职能、优化团队结构和展示其信息以加强组织运行和影响力、通过机构合作和人才培养以建立校政企旋转门制度;在成果建设上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和打造高影响力成果,包括围绕科技关键领域形成稳定和新兴的主攻方向、基于科技创新不同方向组建固定和临时的研究团队、多渠道多形式拓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加强舆论引导。
关键词: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 科技智库 高校智库 科技创新
分类号:G31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3.11
1 引言
创新战略已经成为全球性战略,美国、英国、中国都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1]。我国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2]。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智库(think tank),是知识与政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桥梁[3]。科技智库是提供科技决策咨询、分析科技发展走势、预判未来产业技术以支持国家科技战略及政策规划布局的社会组织[4]。研究和建设提供科技决策咨询以支持国家科技战略及政策规划布局的科技智库,有助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智库建设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CTTI)收录的873个智库中高校类智库占66.91%,89个科技智库中高校类智库占46.07%(数据截至2020年6月)。近10年我國高校智库的大力发展与国家智库建设政策息息相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提出,建设一批达到世界水平,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组织形式;《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但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3]显示,我国高校智库只有2个入选全球百强智库、6个入选大学最佳智库,可见我国高校智库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端智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SPRU)是全球领先的高校科技智库,在《全球智库报告2019》科技类智库排名中全球第3、英国第1,大学第1。因此,本文将系统分析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建设策略,并在调查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2 研究现状
高校智库是拓展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高校科技智库对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01年,陆国平等就提出研究型大学是参与社会变革和为社会提供科学咨询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库[5]。智库建设政策对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从历时性来看我国学者关于“高校智库”的研究以政策为节点,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趋势。从共时性来看,高校智库的研究包括:从宏观上研究某一国家的高校智库,如美国、英国、中国;从中观上研究某一类型的高校智库,如教育智库、科技智库、思想政治智库;从微观上分析某一所大学的智库如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但大多只分析某一个高校智库,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创新研究所等。我国关于高校科技智库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介绍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经验[4]、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6]、构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科技智库的理论框架[7]、构建高校新型科技智库战略与路径理论模型[8],也有介绍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论文[9],但都没有从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视角开展研究,本文将重点研究其支持科技创新的策略和路径。
3 面向科技创新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建设策略
1965年,英国颁布了《英国科学技术法》。1966年,苏塞克斯大学成立了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SPRU),旨在通过创新的科学政策解决方案应对世界发展的挑战[11]。目前SPRU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和管理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本部分将从专家和团队、成果和影响两方面分析其建设策略。
3.1 专家和团队:经济学专家领导下的多元化人才服务团队
SPRU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得益于汇集了众多领域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通过多样化的招聘方式聚集了多元化的专业人才以组成高质量的服务团队。SPRU不仅设置了研究中心,还组织了专业团队参与有影响力的国内外项目,同时通过建立顾问组获得了国内外各行业领域知名专家的专业指导。
3.1.1 邀请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领导创建和管理智库
SPRU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费里曼(C. Freeman),其在1966年至1982年期间担任首任主任,1986年退休。费里曼为经济学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做了诸多理论贡献:①科学和技术指标中研发(R&D)的定义:1963年被国际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制定的全球公认的“研发调查”标准《弗拉斯卡蒂手册》(《Frascati Manual》)采用,对SPRU建立国际联系至关重要;②创新和技术变革经济学:1987年首次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开创了创新理论新的研究领域[11];③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12]。其历届负责人通过促进国际化合作、促进机构改革、处理与大学之间关系、创新战略规划等工作带领中心的发展[13]。 3.1.2 多种形式招聘科技领域人才开展研究和服务
SPRU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招聘人才资源,形成了完善的研究和服务团队,主要包括[14]:①专业研究人员:包括70多名专业教师、80多名博士研究人员和约180名硕士研究生及教研助理;②兼职研究人员:包括名誉和荣誉教授和研究员、客座教授、副教授和研究员;③支持服务人员:包括研究中心主管、学院协调员、研究项目媒体与传播主管、研究项目主管。其工作人员都建立了学者主页,可以链接到苏塞克斯大学的学者库查阅其研究工作、教学工作等。SPRU还邀请国内外各行业领域具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研究背景或工作背景的专家组成顾问组,这些领域包括:高校如美国耶鲁大学,政府如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公司如美国兰德公司,科研院所如英国国家社会经济研究所,专业学协会如欧洲研究理事会等[15]。
3.1.3 寻求国内外科技发展合作项目建设研究团队
SPRU研究的开展一是立足于学校内部资助的研究中心与项目,二是拓展和参与校外不同机构资助的大型专项研究项目。1970年SPRU就基于重大项目设立研究小组[13]。目前其校内研究中心和项目包括:能源小组,支持研究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公共政策的哈佛-苏塞克斯项目,社科、技术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心(Social,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athways to Sustainability,STEPS),苏塞克斯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16]。校外资助的研究中心和项目包括:指导全球目标的研究和创新(Steer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or Global Goals,STRIGS),转型创新政策联盟(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Consortium,TIPC),创意产业政策与证据中心(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 Evidence Centre,PEC),能源需求解决方案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to Energy Demand Solutions,CREDS),研究与创新的意外收获项目(Serendipity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SIRI)等[17]。
3.2 成果和影响:全面围绕科技创新问题形成高质量的成果
SPRU在建立初期就确定了开展跨学科研究、参与政府和产业科技的政策制定、采用国际化研究方法、开展教学工作的4大原则[13]。在“问题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的理念指导下,在领域专家、专业人才、顾问组和校内外机构的支持下,SPRU形成了多个特色研究领域,不仅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合创了专业顶级期刊,还培养专业的硕博士人才和提供专业的定制培训。
3.2.1 针对科技创新宏中微观问题形成特色研究领域 SPRU通过设置和参与研究中心或项目,在不同时期关注不同的社会重点问题,但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开展研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特色主题研究领域,目前主题包括:①科学、政治和决策:利用新方法制定政策,研究知识生产评估和基于证据更好地解决科学创新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等问题;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科学技术和知识与创新,政治、多样性和过程,速度、效率和结果对可持续发展同样的重要程度;③创新经济学与产业政策:将创新经济学研究作为核心支柱,为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和发展政策等政策领域提供关键理论和实证工具;④科技和创新管理:研究如何加强不同类型组织和部门的创新等[18]。
3.2.2 聚合利益相关方取得影响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 SPRU不仅积累了公私部门如何培养长期生产力和创新的专业知识和证据或可持续的路径的跨学科研究经验,而且通过与政府、企业、智库、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让其参与到研究的框架制定和整个科研生命周期中,确保研究成果可以影响全球、国家和地方各级政策和实践[19]。在影响决策者向更具创新性、更加可持续和更有包容性方面,SPRU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有:重新组织联合国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审查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联合国框架,举办活动讨论能源领域技术变革和自然农业保护合作,被选任为欧盟委员会高级专家组成员,被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Energy and Industry Strtegy,BEIS)產业战略报告引用,被世界经济论坛论文提及等。
3.2.3 培养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和定制专业主题培训 SPRU利用其科学研究的职能优势拓展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同时也通过服务社会来加强人才培养。1982年,SPRU正式成为教学部门并开设研究生课程[13],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创新领袖和政策制定者。SPRU通过与国内外的政府、政策制定者、学术界、产业界和民间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研究项目的机会[20]。其培养的博士影响着全球的科学政策,并在学术界发挥引领作用[12]。此外,SPRU还联合不同机构和国内外项目定制高质量专业培训[21],通常会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研究项目及高管教育培训等联合开展。
3.2.4 创办面向科技创新主题的高质量顶级专业期刊 SPRU创始人费里曼与校内外同行在1972年创办期刊《研究政策》(《Reseaarch Policy》)[13],主要刊发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政策、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成为创新经济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自1997年以来,该刊连续22年被SSCI收录,其影响力特别是近10年保持较稳定的上升趋势。①排名:自2007年以来均为管理学科一区期刊,2018年排名21/217;自1997年以来均为规划和发展学科一区期刊,2018年排名1/55。②影响力:2018年影响因子5.425,2017年5年影响因子7.070,2018年即时影响因子0.888。SPRU与《研究政策》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SPRU有多名团队成员在其编委会任职,包括编辑2名、副编辑2名、顾问编辑2名;同时也是该刊发文最多的机构,截至2020年5月共发文273篇。 4 对我国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启示
2014年发布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指出,高校具有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兼负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职能,高校智库要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职能[22]。面向科技创新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建设策略为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本部分以我国3个全球性科技创新智库和5个知识产权研究智库为例调查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4.1 在人才组织上加强科技领域专家领导下的团队建设和转化
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智库发展的核心资源。智库领导层要有效地管理智库,调动所需资源完成使命,监控智库成果的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工作人员是要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和分析师,具有高质量的技能、经验且多产[3]。具有行业高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和能够有效引领团队发展的高素质领导是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条件,掌握专业知识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效服务团队是智库稳定发展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机构合作和人才培养建立旋转门制度则是智库长期发展的保障条件。
4.1.1 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公共外交职能 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体系是智库的基本要素之一[23]。智库的发展首先依赖于高素质的领导和专业的领军人才。吸引高素质的专业领军人才负责智库建设和首席专家领导智库研究,能够引领智库的高质量发展。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也一直秉承此理念组建管理层团队和聘用行业内领军人才作为首席专家。①负责人:一般为所属大学部门负责人如校长或院长、共建机构负责人如知识产权局局长、领域内知名专家如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组成员等,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行业影响力。②首席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国内知识产权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研究成果特别是学术成果丰硕。但从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学者主页展示的学术成果来看,其发表来源以国内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为主。国际合著/SCI等论文发表量、引用率等是全球公认的国家创新能力重要评价指标[1]。我国高校科技智库要支持科技创新进而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首席专家和负责人要起到带头作用,加强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发表外文文献、参与国际活动等,通过提升国际影响力引领智库实现全球化的发展,进入顶级智库的行列,以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发挥其公共外交职能。
4.1.2 优化团队结构和展示其信息以加强组织运行和影响力 智库建设和高质量稳定发展,高素质领军人才是首要条件,高效的团队是核心。加强智库影响力,不仅需要领军人才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还要组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服务团队,并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展示智库的影响力。我国高校智库的管理团队吸引了校内外的各领域专家,而专家团队囊括了来自各领域人才的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但服务团队建设和结构还有待优化,以实现组织的有效运行。服务团队的岗位设置主要包括:①科研、学术、项目管理人员的支持岗位,保证智库日常运行;②关系维护岗位,维护与内外部机构如各类组织的决策者、校内外项目委托机构、媒体等的良好关系;③媒体运营岗位,负责各渠道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内容运营等,传播智库的重要思想,加强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展示专家人才也是加强其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到智库专家在各级学者库的展示信息。目前学者库是大学学者展示的主流权威渠道,我国83.3%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建成或正在建学者库[25],可直接利用这些学者库展示智库人才。
4.1.3 通过机构合作和人才培養以建立校政企的旋转门制度 高校智库所承担的项目和研究的问题主要针对社会的现实问题,因此既要保障自身领导的水平和专业人才的质量,还要能够与政策制定者或对政策具有高影响力的专家或学者建立联系。在与实践领域合作方面,我国高校智库主要采用两种方式:①通过共建、协同、参与、支持等方式与不同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②邀请实践领域人士组成专家团队,既有来自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又有来自于企业的决策者。我国学者在科技相关法律出台和政策制定方面也开始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高校智库要真正实现学术界与决策层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沟通,还需要加强推动智库人员真正参与到政策制定实践中,特别是建立有效的“旋转门”制度,一是推荐智库人员进入政府或相关决策部门以将学术知识转化为政策建议;二是邀请政府或其他组织的政策制定者到智库任职,参与政策研究或提供咨询建议,为政策决策寻求学术支撑[25]。同时智库研究成果要影响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发展,如宏观国家政策的出台、中观产业方向的确定、微观机构制度的实施等。此外,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培养和输送专业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制定方面的人才,通过针对政策制定者开展专业培训影响科技政策制定。
4.2 在成果建设上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和打造高影响力成果
智库人才是智库发展的基础,而智库成果是智库价值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广义的智库成果,不仅包括传统媒介发表的期刊论文、图书、会议论文、报纸文章、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白皮书、蓝皮书等各类出版物,还包括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发布的文章、会议的发言稿、媒体的采访(采访稿或视频),也包括承担的项目和出版的期刊、举办的培训和组织的会议、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的人才等各类活动。高校智库通过科研和教学等各类形式的活动和研究成果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
4.2.1 围绕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形成稳定和新兴的主攻方向 高校智库的定位,须放在整个国家智库体系的大格局中分析,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战略能力的综合体现,应该更侧重于提供针对重大问题的战略性方案[26]。智库研究要围绕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而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总体来说,科技和创新必然成为科技智库两大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创新绩效的重点产业来看,各国都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高科技制造业等作为重要指标[1]。从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来看,我国确定了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强化原始创新、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等战略任务方向[2]。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都是支持文化强国战略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高校科技智库研究领域的选择既要围绕科技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如科学和技术/颠覆性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政策、通信和互联网政策等问题,又要根据科技的创新发展和新出现的问题增加新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如创新经济、创新产业、颠覆性技术等。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高校科技智库的研究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际,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创新性国家建设。 4.2.2 基于科技创新不同方向组建固定和临时的研究团队 高校科技智库具有三重属性:①从大学或主管机构属性来看,其研究要结合大学或主管机构的战略规划和自身的发展需要;②从一般智库属性来看,研究要侧重于提出具有长远眼光与全局意义战略性的建议[25];③从科技智库属性来看,研究要围绕科技领域特别是创新的重点问题。以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为例,作为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承接国家和教育部各类应急性重大课题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其优势研究领域有高校科技发展与评价、科技全球化与创新等领域,同时也在进一步扩展和细化研究领域。确定稳定的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专业特色的研究优势,需要固定的服务团队长期开展专业研究;而基于已经形成的研究领域和特色优势,针对新兴的领域开展研究则由临时组成的专项项目团队开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转变为固定的专业研究团队,再螺旋式发展继续加强特色优势。因此,高校科技智库在团队建设上通常根据研究领域的重要程度,既要设置固定的研究小组,又要根据项目需求临时组建项目组,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项目的选择要围绕科技相关的领域进行。从团队组成来看,智库人才不仅包括专业研究人员,还要吸引各行业具有实践或学术经验的咨询人员,不仅要招聘专职人员,还要招聘兼职人员作为补充,还要充分利用培养的硕博士研究生等未来的新生研究力量。
4.2.3 多渠道多形式拓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加强舆论引导 从智库成果的应用性和影响力来看,要扩大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政策制定者中的声誉度和增加其采纳的可行性,支持其解决社会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体形式包括提供直接的咨询服务和研究报告、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承担和参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项目、邀请专业人才参与智库工作、培养各类智库人才等;要增加在学术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体中的发文量和引用率,为学术界和科研人员提供智库研究成果资源,包括在传统媒介公开发表或内部发行各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创办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等形式;加强在各类媒体中曝光率和社会影响力,向全社会和公众传递其智库思想,具体包括自建的官方网站、主流的新闻媒体、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介,以及各类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例如: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整体上重视各个渠道的媒体宣传,包括自建官网上团队、领域、成果信息齐全,微博更新及时,微信公众号的微信传播指数为282.57;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和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通过部分渠道及时展示成员简历及其研究成果;其他智库在宣传推广的渠道和形式方面都有待完善,如官网只有简要介绍或只有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智库要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及时地宣传和推广其智库成果,拓展其在实践、学术和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其舆论引导作用。
5 结语
高校科技智库作为科技智库的重要类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必将为支持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政策,为我国大学建设科技智库提供了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撑;已有50多年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经验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为我国高校科技智庫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借鉴;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在科技政策方面积累的研究经验,也将为其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魏蕊, 孙一钢. 国家创新能力建设视角下国家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策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 63(16): 22-31.
[2] 国务院.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 [2020-05-22]. 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9/content_5074812.htm.
[3] MCGANN J G. 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EB/OL]. (2020-01-27) [2020-04-13].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8&context=think_tanks.
[4] 王子丹, 袁永, 邱丹逸. 国内外高校科技决策智库的特点及发展经验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19): 141-147.
[5] 陆国平, 江莹, 李松. 研究型大学与思想库[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2(6): 49-52.
[6] 孙新赟, 陈林峰, 方金华. 我国高校科技类新型智库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6): 64-66.
[7] 陈劲, 朱子钦. 建设面向意义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科技智库[J]. 情报工程, 2019, 5(5): 4-15.
[8] 王舜淋, 张向前. 高校新型科技类智库发展战略与路径[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5): 97-104.
[9] 常静, 缪其浩. 作为智库的SPRU: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J]. 竞争情报, 2020, 16(3): 41-50.
[10]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About the department[EB/OL]. [2020-05-01].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
[11] CHRISTOPHER F.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M]. London, New York: Frances Pinter Publishers, 1987. [12] SPRU. SPRU history [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history.
[13] SPRU. SPRU history report: a report on its qualitative angle[EB/OL]. [2020-05-09]. https://www.sussex.ac.uk/webteam/gateway/file.php?name=spru-history-report-qualitative-campos-2016.pdf&site=25.
[14] SPRU. People and contact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people.
[15] SPRU. SPRU advisory group[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advisorygroup.
[16] SPRU.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res and programme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research/major.
[17] SPRU. Externally funded research centres and major programme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research/major.
[18] SPRU. Research theme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research/themes.
[19] SPRU. Impact and influence[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impact.
[20] SPRU. MSc and PhD study[EB/OL]. [2020-04-01]. http://www.sussex.ac.uk/spru/study.
[21] SPRU. SPRU training[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training.
[22] 教育部.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EB/OL]. [2020-04-25]. 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23] 曾建勋. 推进图书馆智库服务[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6(5): 1.
[24] 魏蕊, 周笑宇.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者库协同建设策略研究[J]. 河北科技图苑, 2019, 32(5): 24-30.
[25] 李晶, 刘晖. 旋转门: 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制度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7): 53-57, 84.
[26] 王斯敏. 做国家前行航程中的瞭望者: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谈高校智库建设[N]. 光明日报, 2015-04-01(7).
作者贡献说明:
魏 蕊:提出研究思路和撰写论文;
郭弘佩:整理和翻译部分外文资料;
武文硕:为结论提供修改建议。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of Sussex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i Rui1 Guo Hongpei1 Wu Wenshuo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2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ebei University Committee, Baoding 07100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ategy of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for the innov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at in China to suppor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thod/process] With the literature survey, network survey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the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of University of Sussex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leader and team,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way of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in China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alent organization and achievement construction. [Result/conclusion] One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eam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rts from the talent organization, which include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o strengthen the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ublic diplomacy functions, optimizing the team structure and displaying its information to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and the influence, and establishing the 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 revolving-door system by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agencies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he other is to focus on the key field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reate the high-impact achievements from the achievement construction, which include developing the stable and emerging main directions around the key field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tting up the fixed and temporary research team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xpand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pplication and strengthing the guida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in the multiple channels with diverse forms.
Keywords: University of Sussex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0-12-29 修回日期:2021-01-29
本文系科技部項目“科技创新智库运行机制和影响力分析”(项目编号:H181261001),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05008),河北大学“一省一校”专项经费(项目编号:52100098101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魏蕊(ORCID:0000-0002-0194-7007),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博士,E-mail:weiruisxyq@foxmail.com;郭弘佩(ORCID:0000-0002-4378-7718),硕士研究生;武文硕,团委组织与青年发展部主任,讲师,硕士。
关键词: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 科技智库 高校智库 科技创新
分类号:G31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3.11
1 引言
创新战略已经成为全球性战略,美国、英国、中国都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1]。我国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2]。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智库(think tank),是知识与政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桥梁[3]。科技智库是提供科技决策咨询、分析科技发展走势、预判未来产业技术以支持国家科技战略及政策规划布局的社会组织[4]。研究和建设提供科技决策咨询以支持国家科技战略及政策规划布局的科技智库,有助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智库建设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CTTI)收录的873个智库中高校类智库占66.91%,89个科技智库中高校类智库占46.07%(数据截至2020年6月)。近10年我國高校智库的大力发展与国家智库建设政策息息相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提出,建设一批达到世界水平,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组织形式;《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但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3]显示,我国高校智库只有2个入选全球百强智库、6个入选大学最佳智库,可见我国高校智库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端智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SPRU)是全球领先的高校科技智库,在《全球智库报告2019》科技类智库排名中全球第3、英国第1,大学第1。因此,本文将系统分析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建设策略,并在调查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2 研究现状
高校智库是拓展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高校科技智库对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01年,陆国平等就提出研究型大学是参与社会变革和为社会提供科学咨询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库[5]。智库建设政策对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从历时性来看我国学者关于“高校智库”的研究以政策为节点,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趋势。从共时性来看,高校智库的研究包括:从宏观上研究某一国家的高校智库,如美国、英国、中国;从中观上研究某一类型的高校智库,如教育智库、科技智库、思想政治智库;从微观上分析某一所大学的智库如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但大多只分析某一个高校智库,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创新研究所等。我国关于高校科技智库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介绍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经验[4]、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6]、构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科技智库的理论框架[7]、构建高校新型科技智库战略与路径理论模型[8],也有介绍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论文[9],但都没有从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视角开展研究,本文将重点研究其支持科技创新的策略和路径。
3 面向科技创新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建设策略
1965年,英国颁布了《英国科学技术法》。1966年,苏塞克斯大学成立了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SPRU),旨在通过创新的科学政策解决方案应对世界发展的挑战[11]。目前SPRU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和管理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本部分将从专家和团队、成果和影响两方面分析其建设策略。
3.1 专家和团队:经济学专家领导下的多元化人才服务团队
SPRU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得益于汇集了众多领域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通过多样化的招聘方式聚集了多元化的专业人才以组成高质量的服务团队。SPRU不仅设置了研究中心,还组织了专业团队参与有影响力的国内外项目,同时通过建立顾问组获得了国内外各行业领域知名专家的专业指导。
3.1.1 邀请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领导创建和管理智库
SPRU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费里曼(C. Freeman),其在1966年至1982年期间担任首任主任,1986年退休。费里曼为经济学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做了诸多理论贡献:①科学和技术指标中研发(R&D)的定义:1963年被国际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制定的全球公认的“研发调查”标准《弗拉斯卡蒂手册》(《Frascati Manual》)采用,对SPRU建立国际联系至关重要;②创新和技术变革经济学:1987年首次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开创了创新理论新的研究领域[11];③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12]。其历届负责人通过促进国际化合作、促进机构改革、处理与大学之间关系、创新战略规划等工作带领中心的发展[13]。 3.1.2 多种形式招聘科技领域人才开展研究和服务
SPRU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招聘人才资源,形成了完善的研究和服务团队,主要包括[14]:①专业研究人员:包括70多名专业教师、80多名博士研究人员和约180名硕士研究生及教研助理;②兼职研究人员:包括名誉和荣誉教授和研究员、客座教授、副教授和研究员;③支持服务人员:包括研究中心主管、学院协调员、研究项目媒体与传播主管、研究项目主管。其工作人员都建立了学者主页,可以链接到苏塞克斯大学的学者库查阅其研究工作、教学工作等。SPRU还邀请国内外各行业领域具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研究背景或工作背景的专家组成顾问组,这些领域包括:高校如美国耶鲁大学,政府如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公司如美国兰德公司,科研院所如英国国家社会经济研究所,专业学协会如欧洲研究理事会等[15]。
3.1.3 寻求国内外科技发展合作项目建设研究团队
SPRU研究的开展一是立足于学校内部资助的研究中心与项目,二是拓展和参与校外不同机构资助的大型专项研究项目。1970年SPRU就基于重大项目设立研究小组[13]。目前其校内研究中心和项目包括:能源小组,支持研究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公共政策的哈佛-苏塞克斯项目,社科、技术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心(Social,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athways to Sustainability,STEPS),苏塞克斯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16]。校外资助的研究中心和项目包括:指导全球目标的研究和创新(Steer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or Global Goals,STRIGS),转型创新政策联盟(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Consortium,TIPC),创意产业政策与证据中心(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 Evidence Centre,PEC),能源需求解决方案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to Energy Demand Solutions,CREDS),研究与创新的意外收获项目(Serendipity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SIRI)等[17]。
3.2 成果和影响:全面围绕科技创新问题形成高质量的成果
SPRU在建立初期就确定了开展跨学科研究、参与政府和产业科技的政策制定、采用国际化研究方法、开展教学工作的4大原则[13]。在“问题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的理念指导下,在领域专家、专业人才、顾问组和校内外机构的支持下,SPRU形成了多个特色研究领域,不仅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合创了专业顶级期刊,还培养专业的硕博士人才和提供专业的定制培训。
3.2.1 针对科技创新宏中微观问题形成特色研究领域 SPRU通过设置和参与研究中心或项目,在不同时期关注不同的社会重点问题,但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开展研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特色主题研究领域,目前主题包括:①科学、政治和决策:利用新方法制定政策,研究知识生产评估和基于证据更好地解决科学创新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等问题;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科学技术和知识与创新,政治、多样性和过程,速度、效率和结果对可持续发展同样的重要程度;③创新经济学与产业政策:将创新经济学研究作为核心支柱,为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和发展政策等政策领域提供关键理论和实证工具;④科技和创新管理:研究如何加强不同类型组织和部门的创新等[18]。
3.2.2 聚合利益相关方取得影响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 SPRU不仅积累了公私部门如何培养长期生产力和创新的专业知识和证据或可持续的路径的跨学科研究经验,而且通过与政府、企业、智库、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让其参与到研究的框架制定和整个科研生命周期中,确保研究成果可以影响全球、国家和地方各级政策和实践[19]。在影响决策者向更具创新性、更加可持续和更有包容性方面,SPRU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有:重新组织联合国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审查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联合国框架,举办活动讨论能源领域技术变革和自然农业保护合作,被选任为欧盟委员会高级专家组成员,被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Energy and Industry Strtegy,BEIS)產业战略报告引用,被世界经济论坛论文提及等。
3.2.3 培养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和定制专业主题培训 SPRU利用其科学研究的职能优势拓展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同时也通过服务社会来加强人才培养。1982年,SPRU正式成为教学部门并开设研究生课程[13],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创新领袖和政策制定者。SPRU通过与国内外的政府、政策制定者、学术界、产业界和民间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研究项目的机会[20]。其培养的博士影响着全球的科学政策,并在学术界发挥引领作用[12]。此外,SPRU还联合不同机构和国内外项目定制高质量专业培训[21],通常会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研究项目及高管教育培训等联合开展。
3.2.4 创办面向科技创新主题的高质量顶级专业期刊 SPRU创始人费里曼与校内外同行在1972年创办期刊《研究政策》(《Reseaarch Policy》)[13],主要刊发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政策、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成为创新经济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自1997年以来,该刊连续22年被SSCI收录,其影响力特别是近10年保持较稳定的上升趋势。①排名:自2007年以来均为管理学科一区期刊,2018年排名21/217;自1997年以来均为规划和发展学科一区期刊,2018年排名1/55。②影响力:2018年影响因子5.425,2017年5年影响因子7.070,2018年即时影响因子0.888。SPRU与《研究政策》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SPRU有多名团队成员在其编委会任职,包括编辑2名、副编辑2名、顾问编辑2名;同时也是该刊发文最多的机构,截至2020年5月共发文273篇。 4 对我国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启示
2014年发布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指出,高校具有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兼负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职能,高校智库要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职能[22]。面向科技创新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建设策略为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本部分以我国3个全球性科技创新智库和5个知识产权研究智库为例调查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4.1 在人才组织上加强科技领域专家领导下的团队建设和转化
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智库发展的核心资源。智库领导层要有效地管理智库,调动所需资源完成使命,监控智库成果的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工作人员是要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和分析师,具有高质量的技能、经验且多产[3]。具有行业高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和能够有效引领团队发展的高素质领导是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条件,掌握专业知识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效服务团队是智库稳定发展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机构合作和人才培养建立旋转门制度则是智库长期发展的保障条件。
4.1.1 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公共外交职能 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体系是智库的基本要素之一[23]。智库的发展首先依赖于高素质的领导和专业的领军人才。吸引高素质的专业领军人才负责智库建设和首席专家领导智库研究,能够引领智库的高质量发展。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也一直秉承此理念组建管理层团队和聘用行业内领军人才作为首席专家。①负责人:一般为所属大学部门负责人如校长或院长、共建机构负责人如知识产权局局长、领域内知名专家如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组成员等,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行业影响力。②首席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国内知识产权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研究成果特别是学术成果丰硕。但从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学者主页展示的学术成果来看,其发表来源以国内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为主。国际合著/SCI等论文发表量、引用率等是全球公认的国家创新能力重要评价指标[1]。我国高校科技智库要支持科技创新进而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首席专家和负责人要起到带头作用,加强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发表外文文献、参与国际活动等,通过提升国际影响力引领智库实现全球化的发展,进入顶级智库的行列,以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发挥其公共外交职能。
4.1.2 优化团队结构和展示其信息以加强组织运行和影响力 智库建设和高质量稳定发展,高素质领军人才是首要条件,高效的团队是核心。加强智库影响力,不仅需要领军人才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还要组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服务团队,并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展示智库的影响力。我国高校智库的管理团队吸引了校内外的各领域专家,而专家团队囊括了来自各领域人才的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但服务团队建设和结构还有待优化,以实现组织的有效运行。服务团队的岗位设置主要包括:①科研、学术、项目管理人员的支持岗位,保证智库日常运行;②关系维护岗位,维护与内外部机构如各类组织的决策者、校内外项目委托机构、媒体等的良好关系;③媒体运营岗位,负责各渠道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内容运营等,传播智库的重要思想,加强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展示专家人才也是加强其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到智库专家在各级学者库的展示信息。目前学者库是大学学者展示的主流权威渠道,我国83.3%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建成或正在建学者库[25],可直接利用这些学者库展示智库人才。
4.1.3 通过机构合作和人才培養以建立校政企的旋转门制度 高校智库所承担的项目和研究的问题主要针对社会的现实问题,因此既要保障自身领导的水平和专业人才的质量,还要能够与政策制定者或对政策具有高影响力的专家或学者建立联系。在与实践领域合作方面,我国高校智库主要采用两种方式:①通过共建、协同、参与、支持等方式与不同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②邀请实践领域人士组成专家团队,既有来自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又有来自于企业的决策者。我国学者在科技相关法律出台和政策制定方面也开始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高校智库要真正实现学术界与决策层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沟通,还需要加强推动智库人员真正参与到政策制定实践中,特别是建立有效的“旋转门”制度,一是推荐智库人员进入政府或相关决策部门以将学术知识转化为政策建议;二是邀请政府或其他组织的政策制定者到智库任职,参与政策研究或提供咨询建议,为政策决策寻求学术支撑[25]。同时智库研究成果要影响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发展,如宏观国家政策的出台、中观产业方向的确定、微观机构制度的实施等。此外,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培养和输送专业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制定方面的人才,通过针对政策制定者开展专业培训影响科技政策制定。
4.2 在成果建设上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和打造高影响力成果
智库人才是智库发展的基础,而智库成果是智库价值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广义的智库成果,不仅包括传统媒介发表的期刊论文、图书、会议论文、报纸文章、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白皮书、蓝皮书等各类出版物,还包括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发布的文章、会议的发言稿、媒体的采访(采访稿或视频),也包括承担的项目和出版的期刊、举办的培训和组织的会议、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的人才等各类活动。高校智库通过科研和教学等各类形式的活动和研究成果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
4.2.1 围绕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形成稳定和新兴的主攻方向 高校智库的定位,须放在整个国家智库体系的大格局中分析,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战略能力的综合体现,应该更侧重于提供针对重大问题的战略性方案[26]。智库研究要围绕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而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总体来说,科技和创新必然成为科技智库两大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创新绩效的重点产业来看,各国都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高科技制造业等作为重要指标[1]。从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来看,我国确定了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强化原始创新、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等战略任务方向[2]。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都是支持文化强国战略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高校科技智库研究领域的选择既要围绕科技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如科学和技术/颠覆性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政策、通信和互联网政策等问题,又要根据科技的创新发展和新出现的问题增加新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如创新经济、创新产业、颠覆性技术等。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高校科技智库的研究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际,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创新性国家建设。 4.2.2 基于科技创新不同方向组建固定和临时的研究团队 高校科技智库具有三重属性:①从大学或主管机构属性来看,其研究要结合大学或主管机构的战略规划和自身的发展需要;②从一般智库属性来看,研究要侧重于提出具有长远眼光与全局意义战略性的建议[25];③从科技智库属性来看,研究要围绕科技领域特别是创新的重点问题。以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为例,作为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承接国家和教育部各类应急性重大课题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其优势研究领域有高校科技发展与评价、科技全球化与创新等领域,同时也在进一步扩展和细化研究领域。确定稳定的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专业特色的研究优势,需要固定的服务团队长期开展专业研究;而基于已经形成的研究领域和特色优势,针对新兴的领域开展研究则由临时组成的专项项目团队开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转变为固定的专业研究团队,再螺旋式发展继续加强特色优势。因此,高校科技智库在团队建设上通常根据研究领域的重要程度,既要设置固定的研究小组,又要根据项目需求临时组建项目组,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项目的选择要围绕科技相关的领域进行。从团队组成来看,智库人才不仅包括专业研究人员,还要吸引各行业具有实践或学术经验的咨询人员,不仅要招聘专职人员,还要招聘兼职人员作为补充,还要充分利用培养的硕博士研究生等未来的新生研究力量。
4.2.3 多渠道多形式拓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加强舆论引导 从智库成果的应用性和影响力来看,要扩大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政策制定者中的声誉度和增加其采纳的可行性,支持其解决社会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体形式包括提供直接的咨询服务和研究报告、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承担和参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项目、邀请专业人才参与智库工作、培养各类智库人才等;要增加在学术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体中的发文量和引用率,为学术界和科研人员提供智库研究成果资源,包括在传统媒介公开发表或内部发行各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创办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等形式;加强在各类媒体中曝光率和社会影响力,向全社会和公众传递其智库思想,具体包括自建的官方网站、主流的新闻媒体、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介,以及各类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例如: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整体上重视各个渠道的媒体宣传,包括自建官网上团队、领域、成果信息齐全,微博更新及时,微信公众号的微信传播指数为282.57;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和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通过部分渠道及时展示成员简历及其研究成果;其他智库在宣传推广的渠道和形式方面都有待完善,如官网只有简要介绍或只有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智库要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及时地宣传和推广其智库成果,拓展其在实践、学术和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其舆论引导作用。
5 结语
高校科技智库作为科技智库的重要类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必将为支持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政策,为我国大学建设科技智库提供了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撑;已有50多年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经验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为我国高校科技智庫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借鉴;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在科技政策方面积累的研究经验,也将为其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魏蕊, 孙一钢. 国家创新能力建设视角下国家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策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 63(16): 22-31.
[2] 国务院.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 [2020-05-22]. 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9/content_5074812.htm.
[3] MCGANN J G. 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EB/OL]. (2020-01-27) [2020-04-13].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8&context=think_tanks.
[4] 王子丹, 袁永, 邱丹逸. 国内外高校科技决策智库的特点及发展经验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19): 141-147.
[5] 陆国平, 江莹, 李松. 研究型大学与思想库[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2(6): 49-52.
[6] 孙新赟, 陈林峰, 方金华. 我国高校科技类新型智库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6): 64-66.
[7] 陈劲, 朱子钦. 建设面向意义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科技智库[J]. 情报工程, 2019, 5(5): 4-15.
[8] 王舜淋, 张向前. 高校新型科技类智库发展战略与路径[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5): 97-104.
[9] 常静, 缪其浩. 作为智库的SPRU: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J]. 竞争情报, 2020, 16(3): 41-50.
[10]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About the department[EB/OL]. [2020-05-01].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
[11] CHRISTOPHER F.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M]. London, New York: Frances Pinter Publishers, 1987. [12] SPRU. SPRU history [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history.
[13] SPRU. SPRU history report: a report on its qualitative angle[EB/OL]. [2020-05-09]. https://www.sussex.ac.uk/webteam/gateway/file.php?name=spru-history-report-qualitative-campos-2016.pdf&site=25.
[14] SPRU. People and contact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people.
[15] SPRU. SPRU advisory group[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advisorygroup.
[16] SPRU.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res and programme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research/major.
[17] SPRU. Externally funded research centres and major programme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research/major.
[18] SPRU. Research themes[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research/themes.
[19] SPRU. Impact and influence[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impact.
[20] SPRU. MSc and PhD study[EB/OL]. [2020-04-01]. http://www.sussex.ac.uk/spru/study.
[21] SPRU. SPRU training[EB/OL]. [2020-05-09]. http://www.sussex.ac.uk/spru/about/training.
[22] 教育部.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EB/OL]. [2020-04-25]. 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23] 曾建勋. 推进图书馆智库服务[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6(5): 1.
[24] 魏蕊, 周笑宇.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者库协同建设策略研究[J]. 河北科技图苑, 2019, 32(5): 24-30.
[25] 李晶, 刘晖. 旋转门: 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制度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7): 53-57, 84.
[26] 王斯敏. 做国家前行航程中的瞭望者: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谈高校智库建设[N]. 光明日报, 2015-04-01(7).
作者贡献说明:
魏 蕊:提出研究思路和撰写论文;
郭弘佩:整理和翻译部分外文资料;
武文硕:为结论提供修改建议。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of Sussex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i Rui1 Guo Hongpei1 Wu Wenshuo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2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ebei University Committee, Baoding 07100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ategy of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for the innov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at in China to suppor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thod/process] With the literature survey, network survey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the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of University of Sussex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leader and team,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way of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in China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alent organization and achievement construction. [Result/conclusion] One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eam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rts from the talent organization, which include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o strengthen the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ublic diplomacy functions, optimizing the team structure and displaying its information to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and the influence, and establishing the 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 revolving-door system by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agencies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he other is to focus on the key field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reate the high-impact achievements from the achievement construction, which include developing the stable and emerging main directions around the key field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tting up the fixed and temporary research team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xpand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pplication and strengthing the guida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in the multiple channels with diverse forms.
Keywords: University of Sussex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0-12-29 修回日期:2021-01-29
本文系科技部項目“科技创新智库运行机制和影响力分析”(项目编号:H181261001),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科技智库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05008),河北大学“一省一校”专项经费(项目编号:52100098101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魏蕊(ORCID:0000-0002-0194-7007),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博士,E-mail:weiruisxyq@foxmail.com;郭弘佩(ORCID:0000-0002-4378-7718),硕士研究生;武文硕,团委组织与青年发展部主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