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留白的视觉空间想象研究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k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的视觉空间是画者的视觉范围,也可以说是画家的观察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从自然空间渗透到艺术空间的感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下熠熠生辉,积淀深厚,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视觉空间及理念。而中国画是通过留白反映其山水的视觉空间美,它集中国民族精神、空间意识、社会风尚、宇宙观、哲学观、视觉观、意境观为一体,以增强水墨山水画面的感染力,在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影响下,依然保留着中国视觉文化的格调、朴实而浪漫的留白视觉空间形式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辉煌。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留白;想象;空间
  正文:
  一、留白空间视觉的形象性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特有的美学特点,与很多其他的画种相比,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多以各种形状的留白表现想象的空间,这些留白的空间有的寓意着天空,有的寓意着水,有的寓意着云雾,有的则寓意着一种个人的情感流露,亦或者是一种回忆、一种意境,这便是中国画留白空间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感染力所在,当我们游走在水墨山水画中,你会发现留白空间的应用随处可觅见它的踪迹,也许就是品味那些“实形”美的同时,仿佛可以聆听到那清晰有飘逸的、由“留白”发出悦耳旋律的空间美,笔者在思考以“留白”构成的视觉空间美,能否建立在中国美学的基础上呢?我们的民族审美观念的产物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所在, 中国画的留白空间美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早在《老子》第十一章中有关空间的阐述:“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 插入中间的轴心 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 制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个中空的地方, 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 开凿门窗, 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意思是说车轮是由三十根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与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共同组合而成,就因为它营造的空间,才有了车子的作用,用泥土做成的器皿中间也是空的,因有了这空间,它才能使用,建造窗户和门,分割出房间来,这中间的空间才是人们建筑房屋的目的,可见有形的实物是空间赖以形成的条件,空间才是真正有用处的部分,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空间的存在形式的辩证描述即“无”与“有”的辩证关系,突出了“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没有,“无中生有”,有中亦无,两者相互融合统一在一起便形成了呼之欲出的中国美学,这种“虚”与“实”从有限上升到无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未知的想象,在“计白以当黑”一说里,认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构建起中国山水的“虚实合成妙象”之美。“虚”与“实”的一黑一白、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而这里的“白”就是留白空间所产生的空间境界表现法。
  留白的视觉空间时常以复杂多变的形式出现,也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某种意境和增强画面的形式感,灵活多变。其留白空间的形象性我归纳为一类是通过人的联想和想象作用,可使人们从留白空间中感受到物界的存在,这便是留白的空间形象性,有些留白空间凭借它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因素,决定了该留白空间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物象,而不能给人以超出此物的任何其他形象的联想,正所谓留白的单一性,荆浩在总结唐人山水时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相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所长,成一家之体。”他的观点使山水画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对两宋北方山水画家产生深远影响。王维的水墨画以“疏林野树,平远幽深”表现出山水画留白空间带来的空间意趣,对两宋影响较大,形成宋代山水画的一个主要流派 ,被称为文人山水画家的典范。这便是画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融入自己艺术思维和创作心态,用“黑”与“白”表现自然,感悟自然,以自然为中心,把师造化作为人生的体验和内省。以两宋山水水墨一路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从整体上看“山峦深厚、势壮雄强”,这种“雄浑博大”的壮美情怀是画家对北方自然山川情感的深刻感悟,这也是画家对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透的表现,这也印证了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在宋明理学中,感性的自然界与理性伦常的本体界不但没有分割,反而彼此渗透,吻合一致了”。而从画面黑白布局来看,留白空间位于纵轴的三分之一左右处,此画描绘了关中一带美丽的景色,重山叠峰,草树生机勃勃,而近景的山脉与远景的山脉中间一片留白的空间却有一小部分似乎融于云雾的意境感,也许这就是画家给读者留下的悬念,这到底是云还是雾还是水呢?我便是画家给我们带来的想象,这样的留白其实也是单一性的表现。
  二、留白空间的视觉多样性
  另一类则是留白空间的多样性,通过留白空间的联想和想象提供更為广阔的天地。他可以让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从不同角度产生联想和想象,这为画面的意境添砖加瓦,同时在艺术欣赏中也具有合理性,从而显现出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个性特征,这便是留白空间的多样性表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在继承北宋南北两大画派的基础上,融北派气势磅礴与南派灵秀雅致的墨法融为一体,自成一派,画面中笔墨交融、线面结合、刚柔相济,开创了豪放的水墨苍劲画风,水墨山水画布局的特点为局部特写的一边或一角,大片的留白空间开创了以少胜多,塑造了空灵深远的新格局。如马远《踏歌图》中 被有意识的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似以雾气分隔,气韵生动,颇具匠心,呈现虚实交相辉映,给人无尽的遐想仿佛山与天的相接,富有天上人间之感,这种留白空间带来的视觉效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仙境,而近景中出现的是现实主义人物,这样将留白的静态空间和生活中行走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形式美。而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变革时期。山水画家大多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出世思想,构成了元代山水画特殊的隐逸性抒情倾向,元四家的画风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其中王蒙的作品《夏山高隐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品中留白的空间不是很多,仿若星星般若影若现的一些小的留白,这种无形的留白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便是有形的瀑布亦或是云雾,这便是隐逸风格山水呈现给我们对留白空间的思考。在画面中依稀可见留白空间所表现的曲折小溪富有一种节奏韵律之美,融合在山水中,显现出一种深邃幽静之美,这正是留白空间的视觉气氛营造作用。   通过对以上名家作品留白空间的形象单一性和多样性分析,获得 了以下启示:再现主义的物象往往和留白空间形成正反鲜明的对比, 给了人们更多的联想空间,而想象出的虚幻景物,其“无形”却有形,此时的留白空间变成了未知,便形成了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三、留白空间的视觉构成美
  留白空间所形成的画面节奏感呼之欲出,穿插其中,这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留白,从而衬托了实形的美。“空灵感”是留白效果特效依据凭借大面积的留白空间所造成的空间静逸之美,淡然而缥缈。通过观察,留白的空间灵感来自主体突出,“黑”与“白”互相映衬。留白所造成的空灵感易于理解和把握,正如黄宾虹先生说“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而这些少量的空白在黄先生的山水画里却恰到好处,仿若天空的星星与峰峦的交相辉印,让山水充满了无限生机。在现代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中常见这样的留白空间法,在传统民族精神上也有现代山水绘画风格,其作品的特点是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极其整体的留白团块结构所建造的形式美感,把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体现的玲玲尽致,这就是中国精神的骨髓。如作品《临流结茆图》是一幅6尺整张的山水画,也是黄宾虹先生所有作品中的极品,崇山峻岭与云雾缭绕交相辉映,从小处看,留白的空间在溪桥、茅屋、树石等不同对象上展现了他对山水空间的合理安排,同时也是他美学理念的创新。近观他的作品,我不由自主的被作品的构成震撼了,我认为这源于他对中国美学“气韵生动”的深刻理解。
  四、留白的无形空间对未来水墨山水画展望
  通过以上对空白空间的研究,无论是留白的多与少,空间重要的不在其身,而在于通过“实行的复杂关系”中显示其变化多端的想象空间,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在画面中应用,通常是这些大小不同的空白色块融入到同一张画面中,各显其美,也包含着多种绘画功能,比如说用线勾水纹分割的留白,不但具备形象性也具有装饰性,它可以让我们想象成波纹的装饰形式美。在山水画中画有“画眼”,让留白空间感其实贯通,起到有“聚气”和“散气”的作用,这样的留白空间让山水画面更活,更富有生命力。古往今来的文人士大夫们在创作水墨山水画的实践中,也不断总结了经验,他们认为用留白空间表现未知无形的想象空间。尤其是文人画的兴起,“计白当黑”的提出,让“黑”与“白”,即“实”与“虚”这个一对立矛盾的空间在山水画面中却显得灵活多变,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使得文人画家们对留白空间的形象多以情景的蕴含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开阔了山水画新的天地,也扩大了留白空间在画面意境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继承和创新意识使画家们纷纷的进行新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山水画将给世人带来新的空间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画论 [M]. 江苏美术出版社 , 周积寅, 2007
  [2]山水画构图 [J].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徐北汀,2005
  [3] 中国古代山水画百图 [J]. 人民美术出版社,令狐彪,1985
  [4] 全神尽相 中国传统山水画研究 [J]. 辽宁美术出版社,谷利民,2016
  [5] 宋代山水画的意趣 [J].吉林美术出版社,杨晓玲 2014
  作者簡介:
  杨阳,女,1988年2月,民族:汉,安徽安庆人,硕士,扬州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书法是中国文字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而硬笔字书法教学更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不断提倡强调的,根据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现状分析,然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书法教育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书法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也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硬笔书写技巧和有效性是一个难题,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深刻的认知到以往学生写字教学的不足,并进行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各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产品有了更高的心理需求。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把情感因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给产品赋予情感,就是情感化产品设计,情感化的产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到改善。  关键词:产品;情感化设计;情感;  科技产品带来太多的便利,以我们的生活来说,移动电话的高速发展对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影响,移动电话与互
期刊
摘 要:英汉互译过程中,应针对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进行恰当地转换,从而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和艺术形象、风格的再现。本文结合对20世纪美国诗人简·梅霍尔The Ballet Dancer一文的翻译,简单分析了应如何从中英文差异出发进行翻译,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翻译 中英文语言差异 The Ballet Dancer  钱钟书先生曾表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
期刊
摘 要:朱昌耀,南派二胡艺术的代表人物,在二胡演奏、二胡音乐创作以及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上,都有着他独特的见解。本文主要通过对朱昌耀生平了解,从人文、环境等方面,浅谈朱昌耀二胡艺术。  关键词:南派;朱昌耀;二胡  朱昌耀,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有二胡曲《江南春色》、《苏南小曲》、《欢庆锣鼓》、《枫桥夜泊》及民乐合奏曲《姑苏情》等,曾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文化部第九届
期刊
摘 要:最基本的图形构成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表达根本,而图形的组合方式也蕴藏了无限的可能性。视错觉为人们的审美提供了新的方向,而其超现实的观感也同样将人们的视觉习惯转换到新的领域。超现实起源于绘画,而这种形式语言也以新奇的设计语言不可阻挡的影响图形的构成,视觉传达的设计。  关键词:图形;视觉传达;超现实;错视觉  1.视错觉的起源  人类五大感官中的视觉,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我们自身通过
期刊
摘 要: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课、模拟面试、简历制作、职业规划大赛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那么我校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暑假跟踪调查,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更好的完善我校学生管理与教学的情况。  关键词:毕业生;学生管理;教学  毕业生暑假跟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就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代表学校表示对毕业生的问候与关心;同时毕业生对自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他的关于实践观的阐述、关于认识论的阐述、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的阐述、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对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这四个角度讨论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篇具有里程碑地
期刊
摘 要: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以独特、鲜明的个性,对现实、作者生活进行深刻的提炼,使之具有独创性的审美形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高度独创的艺术形象,在典型环境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深刻和充分的共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也是艺术典型难以或缺的一种基本特征。  关键词:艺术典型;原则;规律  1、前言  实际上,典型艺术形象,就是最为成功、完美和深刻的形象。这种形象具有稀缺性,同时也是衡量一个艺术
期刊
摘 要:青少年活动教师在少年宫发展阶段经过了从感受,到理解,再到掌握的结构化制约的过程,同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青少年活动发展模式。此种模式指导了少年宫发展,且在推动校外教育机构发展方面起到突出作用。主要研究了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的结构化生存,希望为具体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  校外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发展,生成了在全国范围内覆盖的教育网络,“少年宫教育”作为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已经
期刊
摘 要: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知觉、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就儿童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认知结构;心理发展;音乐教育  认知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涉及面很广,吸收了当代许多领域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