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红外摄影之魅力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的乐趣在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数码红外摄影会给我们全新的看世界方式。黑白红外摄影使大千世界褪去浮华,变得安静、抽象,只剩下线条和轮廓;彩色红外摄影让缤纷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姿,给自然景色披上梦幻色彩,把看似沉寂的世界变得繁复、奢华。
  下面就谈谈我的数码红外拍摄经验。
  1.夏季红外光反射充足,效果优于春、秋、冬季。在一天内,中午红外光反射最强,可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在户外阳光较好时拍摄,并尽量使用三脚架。摄影的规律也可以被打破,要大胆尝试在各个时段拍摄,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色彩呈现。红外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填充了早晚的拍摄时段以外的时间,可在任何有光线的时刻进行。
  2.通常情况下,拍摄地多选择红外反射强烈的地区,纬度高的地区优于纬度低的地区,海拔高的地区优于海拔低的地区。外拍时,选择有山、有水、有云的场景,最能表现红外摄影的张力。
  3.红外摄影不受特定的拍摄景物限制,夏日郁郁葱葱的风景,一望无际的草地,朵朵云彩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红外作品;在630nm波段,人像摄影也颇为流行,非常适合表现儿童,展现女性光滑、白皙的肌肤,但拍男士则过于柔和缺乏阳刚气质。
  4.数码相机测光系统都是针对普通可见光摄影而设计,因此相机内置了红外滤镜之后,相机测光系统依然按照可见光测光, 而相机感光却是红外线, 相对于可见光来说更弱一些, 所以不能给出正确的曝光值。根据拍摄环境的实际光照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曝光补偿。通常情况下 630nm 几乎不用曝光补偿;680nm,720nm 大约需+0.3~+1EV;850nm 需+3EV。但是在阴影的位置拍摄时,可能需再加0.5EV~+1EV,建议使用M挡拍摄,根据直方图随时调整曝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主题反射的红外线数量差异极大,因此表面上显示相似的两个场景在红外线条件下可能曝光设置差异很大,有时还会出现增加曝光补偿而直方图却没变化的情况,这时要继续增加曝光补偿,直到直方图变化为止。
  5.过去许多单反镜头的对焦刻度盘上有红色圆点或字母R,未改机的在拍摄时先正常对焦,然后旋转镜头调焦环,使调好的焦距与红外对焦标识相对应,再安装红外滤镜进行拍摄。但现在多数厂商都不再为镜头设置这种红外对焦标识了,未改机的在拍摄对焦时可用超焦距对焦或将镜头设置到无穷远处。相机改装过的由于在改机时已经针对机器进行了调焦,一般不会出现跑焦现象,但由于不同镜头的折射率也不同,最好是改机时依据常用的镜头进行调焦,以免出现误差。
  6.为了减少拍摄后期的工作,获取较准的红外色彩照片,在拍摄时尽量使用自定义白平衡。红外的色温远远超出相机自动白平衡范围, 需要以白色或者绿色作为基准自定义白平衡。另外,当地点、天气、时间、波长中任一个条件发生变化时都要重新自定义白平衡。
  7.红外风光与传统风光照片区别较大,暖色调、有生命的物体反射红外线强;冷色调、无生命的物体反射红外线能力弱。水面、天空因吸收红外线呈深色调,植物叶绿素因反射红外线呈亮白色调,建筑物外墙彩色涂料被红外透过,呈现本色,红外线能透过薄云、水雾使远景清晰。从某种角度讲,红外摄影有助于降低天空与地面景物的反差,使画面整体层次更丰富。
  此外,红外摄影需要依靠电脑后期进行处理,但也不排除有些波段完全不作后期也有很美的色调。
  彩色红外照片的后期處理方法:白平衡确认或调整—明暗调整—红蓝通道互换(通道混合器—红色通道—将红色数值从100改为0,蓝色数值从0改为100,蓝色通道—将红色数值从0改为100,蓝色数值从100改为0)—设定锐化;另一种流程是:白平衡确认或调整—明暗调整—色相/饱和度(将色相拨钮向“色相/饱和度”的左方或者右方拨动)-设定锐化。
  黑白红外照片的后期处理方法:如果拍摄的是纯红外照片,仅需要修正一下曝光和影调,适当加一点锐度,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红外摄影给我们带来了新奇与刺激,让我们在另一个光影世界里尽情地发挥,但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记摄影的三原则,离开光影、色调、构图、透视关系这些摄影元素,红外作品也仅是光怪陆离的摄影废片。
其他文献
水作为摄影的主题充满多样性和挑战性,本期《实用摄影》在长达18页的专题中介绍了15种技术和技巧来应对大多数的拍摄可能。无需特殊的设备,你只需要准备好数码单反相机和一些不同的镜头即可。本期专题由Ed Godden和Andrew James为你提供拍摄水的指导。    1. 溅起的水珠  溅起的水滴在肉眼看来也许并不精彩,但是当你拍摄近距离特写时,却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奇的影像。拍摄方法如下:  1)在保
期刊
今年67岁的钱海皓中将,几年前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他不仅自己摄影,还组织其他同志一起开展摄影活动。每年数次约上大家到各地采风撷英。近年来,每逢春节,钱将军都要组织影友联谊活动,包括观片会、请摄影界专家讲课指导、请器材商介绍新款摄影器材等。在访谈时,钱海皓将军透露,眼下他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10月份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祖
期刊
“其实这辑照片并没有政治意味, 我只是把自己看到的用相机捕捉下来而已。”采访时,蒋雅文这样声明。从这组《在》中,除了看到一张张老人真实的脸和他们充满故事的双眼,更能从中窥视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在香港“老人社会”、“地产霸权”成为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关注焦点的时候,引发诸多思考。摄影师采用环境人像的拍摄方法,为画面补充了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待拆迁的房子、破旧的住所、高楼林立的街道、一箱箱沉重的啤酒……黄
期刊
摄影师李泳麒通过《曾老漂流记》探讨了“Age Paradox”, 即“年龄的矛盾和困惑”。摄影师通过影像展现了这样一位住在英国伦敦“老人中心”的孤独老人,讲他的发明图纸和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这看似是一个“不正常”人的“荒唐事”,但摄影师从中看到了“双重现实”,一个曾老活着的世界,以及一个他构建出的、他所相信并存放其精神的“现实”世界。随着摄影师对曾老的多次探访,摄影师发现图像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
期刊
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这个80、90后迅速成熟和崛起的時代,依然将50、60后的摄影人称为中坚群体似乎有些过时,但在文化冲击频繁的香港,以下介绍的几位50、60后的香港摄影师思维活跃、思想开阔,对新鲜事物呈迎接状态,完全可以被称为是香港摄影和创作思潮的中坚力量。感谢策展人、香港《摄影画报》原主编伍小仪女士将其中五位优秀的摄影人介绍给本刊读者认识。  他们大都为职业摄影人,其中不少还是商业摄
期刊
出生于1966年的蔡旭威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看上去仍像个大男孩一样腼腆而认真。当他拿出自己的《路灯》系列作品展示时,大幅的黑白照片铺满了整个桌面。这些作品都是蔡旭威通过接片的手法拍摄的,影像的素质很高。细看《路灯》系列作品,画面中有一条条香港的街道、有山林、有城市、也有废墟;画面元素构成时而开阔、时而紧密,蜿蜒贯穿着你所熟悉或陌生的香港。而整个系列的所有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人。可以想象,一位摄
期刊
2010年9月在第五届贵州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上,一组“黔南百姓影像之山里、寨里、家里”的摄影作品展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社会的广泛好评,参展的作者是来自珠海的摄影师吴晓鹏、叶志雄、朱晴。他们用相机留下了这片朴实土地的民风民情,瞬间的定格与时空的流转相互映衬,其真实感让人印象深刻。  2007年4月,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开展摄影人扶贫活动走进贵州黔南地区,摄影师吴晓鹏因此结缘山寨人家。关注陕西省陇县而创
期刊
收到陈小波寄来新书《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虽然没有惊奇,我还是整整看了三天。尽管其中大多数访谈我早就读过,而且被访的摄影家我也比较熟悉。  这是陈小波6年打磨的结晶。2006年,她在出版一套“中国摄影家10人访谈丛书”后,就想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更多优秀摄影家访谈录汇集出版,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拖再拖。去年我和潘科策划《中国纪实摄影20人》大型作品展,并与央
期刊
2008年,我在平遥策划展览《凝视中国的眼睛》,郑永仁(Ian Teh)是参展摄影师之一。这个系列的访谈就源于当年做展览的思考,郑也理所当然地被我列入访问名单里。  郑永仁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正如他关于中国一个系列作品的题目:《暗流》,他试图走入繁华中国的背后观看。他在中国拍摄,前后历时10年,从1999年开始拍摄中国三峡,在2008年,中国概念成为全球热点的时候,他却离开了。  郑永仁在英国生活
期刊
在杨德铭看来,“经济体系”一直是人类文明中最有趣的发明之一,它由人类一手由以物易物慢慢发展而成,到现在这庞然大物却长大到人类根本无法驾驭它;犹如大自然的威力一样,人们不时便会受到它的攻击和侵扰。金融“风暴”和金融“海啸”两个名词起得真好,这正反映了它跟大自然根本没有两样,面对灾祸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只能灾后补救,却不能事前防备。  金融海啸是百年一遇的人为灾祸,影响力扩散至各行各业各人,在香港影响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