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来源 :四川省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fhv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敢于正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政府统计机构的“中立性”,让政府统计机构心无旁骛地做好统计工作,真正发挥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监测、预警等职能作用,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政府统计公信力不高的主要表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定期在互联网公布CPI,GDP等统计数据,从网民评论看,网上公布的政府统计数据大多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存在差异,统计数据屡遭质疑。比如:一是工资水平“被提高”。2012年6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行业平均工资,跟帖评论的网民很少有表示统计数据与自身的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的感受一致,大多表示“被平均”或者是“拖全国人民后腿”。二是CPI涨幅与生活用品的价格的走势不符。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涨幅那么低,而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的涨幅都很高,特别是与猪肉价格走势的关系。三是全国GDP小于地方GDP之和。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GDP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且差距越来越大。例如,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2.68万亿元; 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之多。四是官方释疑无效,公众对政府统计的信任度不高。面对网民铺天盖地的质疑,国家统计局做出各种解读和解释。但是在“解读”和“解释”面前,网民仍觉得理由太牵强,还是抱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态度,坚信统计数据有“水分”。政府统计公信力不高已经成为政府统计机构不得不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了。
  政府统计公信力不高的原因
  政府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
  一方面在统计方法和制度上存在缺陷。比如各省的GDP总和大于全国的GDP,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核算制度引起的,全国的GDP是由国家核算,各省的GDP由各省核算,这种核算制度决定了国家核算的GDP的数字与各省核算GDP数字的加总不相等。凡是实行分级核算GDP办法的国家,这两者之间都存在差距。
  除了核算制度以外,还有一些统计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服务业的统计制度还不健全,在国家层面,核算GDP的时候,服务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行政记录。比如银行、保险、证券、铁路、民航等等,都有比较完整的行政记录,但是在省一级层面,相应的资料就缺乏得多。由于国家层面核算所掌握的资料相对充分,地方在服务业领域核算时掌握的资料缺口比较大,这样就使得两级核算的基础有所差异,国家核算GDP和地方核算GDP加总数之间就会出现差距。这种差距容易让公众产生“国家与地方数据打架”的印象,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的认可程度,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统计产品的信任程度。
  另一方面现有的统计方法改革仍有待完善。为了进一步强化统计调查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推进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环节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和统计调查工作整体效率,有效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人员负担,从2011年统计年报开始,全国执行国家统计局企业一套表制度。“一套表”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基层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并没有有效缩小各省GDP之和与全国GDP的差距,从2010年-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各省之和与国家的对比上看,呈现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各省之和比国家多18.0%,2011年、2012年扩大为19.9%和22.4%。二是为了完成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个别地方将工作做到了企业,在民众心中形成了一个“政府统计机构要多少,企业就报多少”的坏形象,更加损伤政府统计公信力。
  政府统计机构不够独立
  所谓的差距就是会出现全国大于各省之和或者全国小于各省之和的情况,而我国从1985年以来各省的GDP之和一直大于全国的GDP。从2012年各省分产业增加值之和与全国分产业增加值对比看,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差距最多,各省(市、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比国家多22.35%,第三产业的仅多出1.98%,这一对比,使得地方的GDP显得“水分”多多,其中由于服务业统计制度不健全引起的差距较小,反而是统计制度和方法较为健全的第二产业差距巨大。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以及地方政府的绩效与经济指标挂钩不无关系。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在对上级统计机构负责的同时也对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地方政府对统计机构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上级统计机构的影响力,这就导致地方经济指标的完成与政府统计机构的努力分不开。另外,政府统计数据主要是靠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甚至是普查员收集上报,如果他们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受到行政干扰,就等于公众知晓了统计数据的收集过程受到行政干扰,是有“水分”的,那么政府统计就无法赢得公众的充分信任。
  政府统计数据不够准确
  由于政府统计数据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技术复杂性和专业性,公众无法对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和失业率等主要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验证和质疑,但是公众可以对工资水平、CPI、房价等有切身感受的指标进行评判,从工资被增长、CPI的涨幅与猪肉价格上涨的感受不相符,到对房价增长速度的质疑等,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公众觉得统计数据反映的不是实际情况,觉得统计数据不准。虽然这其中有一些是由于统计方法制度和数据公布方式所导致的整体数据与个体感觉不相符,但如果政府统计生产的数据不能反映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自然无法让公众认可,又怎能获取公众对政府统计的信任和支持呢?
  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几点建议
  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的质疑是政府统计制度和方法研究的动力,有质疑才会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进步,才会促进政府统计制度和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保障统计数据质量,切实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只有政府统计获取了公众的信任,统计数据才会被公众接受和使用,才能让政府统计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听诊把脉的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从“我”做起,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要健全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方法,让统计数据更能反映生活实际。面对部分网民的质疑,政府统计机构最常解释的一个理由就是统计制度不够健全,统计方法不够完善等。既然已经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应该尽快加以解决。以工资统计为例,目前我国公布的平均工资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社会的薪酬水平,要开展对地市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薪酬调查工作,更能贴近社会实际。二是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改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统计制度,最大程度地缩小工业增加值各省之和与国家总数的差距。三是要规范统计行为,严格执法,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最大程度避免行政干预,让“一套表”统计制度真正发挥其规范性、统一性和提高数据质量等效用。树立政府统计机构专业、中立、可信的良好形象,并通过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来赢得公众的信任。
  加大宣传,提升政府统计的知晓度
  通过电视、网络、通讯等现代传媒,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互动与沟通,让统计数据的使用者充分地了解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公布过程。普及并传播统计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大众的统计素养。通过征求公众的意见、让公共参与调查、适时开展老百姓关心的民生统计调查项目等方式,拉近政府统计与民众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统计的知晓度,营造良好的统计外部环境,树立保密、诚信、开放透明、公平公正、有效管理等良好的政府统计机构形象,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统计机构的信任度。
  解放思想,正确认识政府统计职能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做到正确认识统计数据的作用,即使政府统计机构采用国家直接管理的“条条”体制,也无法消除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认识到统计数据的作用。只有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才能客观地反应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运行情况,才能真正起到为国民经济运行“把脉诊断”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发现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地解决对策,出台适合的宏观调控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敢于正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政府统计机构的“中立性”,让政府统计机构心无旁骛的做好统计工作,真正发挥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监测、预警等职能作用,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其他文献
随着医疗装备行业的发展,医疗装备的售后服务也逐渐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传统售后服务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医疗装备售后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而第三方托管理念的提出则能
目的观察缺氧环境下VHL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体外肝癌细胞培养液中添加氯化钴来模拟缺氧环境,按氯化钴浓度分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