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者的历史责任与新经济学思想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资本论,[法]托马斯·皮凯蒂著,巴曙松译,中信出版社,2014
  最近两年,法国经济学者多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首先是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受关注的经济学著作,让我们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学思想迷雾中,突见一抹阳光。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提若尔获得了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在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的显著成就外,提若尔2002年出版的著作《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学者也高度关注了这一研究,并将其借鉴到虚拟资本理论研究中来。在该书中,提若尔从最基本的假设出发,考虑了国际金融体系下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关系对流动性和风险的影响,强调了市场失灵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影响。其实,还有一位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在2001年出版了《金融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已经深刻阐述了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经历的深刻变化,只是他对当时全球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历程,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一、经济学家的历史责任
  值得尊敬的是,这些学者都明显具有历史责任感,不拘泥于当前流行的各种复杂方法和简单逻辑,而是以揭示经济历史规律为目标,以历史视角和分析方法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规律、各时代经济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邃的观察。
  20世纪90年代宣扬华盛顿共识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达到巅峰,但是随后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实践的失败,使很多研究者又开始进行新的反思。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暴露出过去30多年的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并没有解决经济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而且金融不稳定问题和贫富分化问题在主要发达国家变得更加严峻。
  当前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广泛研究还集中在影子银行的监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财政刺激和流动性注资等表面问题研究。但是,也有一些被视为非主流的学者一直在努力从更深层挖掘经济历史规律。例如,在教学和研究中被忽视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以及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代表人物有伊藤·诚、罗伯特·布伦纳等。这些国内外学者都明显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揭示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己任。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研究了过去曾经被广泛研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贫富分化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经济中的根本问题,也是人们花费数百年研究,但是依然没有明确结论的学术高山。在当前急功近利的学术研究氛围中,还能坚持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二、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贡献
  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再次提出关于财富分配和社会不平等经济根本问题的争论,因为这个问题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引起社会学者、历史学者和经济学者的关注。在18世纪马克思就预言资本主义财富积累将会加剧两极分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库兹涅兹在20世纪初提出通过增长、竞争和技术进步是能够消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的。在300多年的时间里,各学派学者和各阶层民众从自身经验出发,也提出了各种研究和感性认识,但主要是进行观察性研究和推理性分析,缺乏充分的历史数据说明。因此,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广泛采用历史资料和对比数据,时间数据跨度300多年,空间跨度涵盖20多个国家,运用新的理论架构进行深度分析。
  1.清晰梳理了关于财富分配的历史研究脉络并进行客观评价
  人们对某些重要经济问题的关注总是有一个波动过程,只有危机才能一次次唤醒人们重新给予这些根本经济问题足够的重视。正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时隔10年后爆发的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后发达国家普通民众为此承担了巨大成本,因此财富分配和不平等等社会经济根本问题再次引起关注,皮凯蒂适时推出其研究,引发巨大的社会共鸣。
  他清晰地梳理了过去300年中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争论,他试图继续马克思的研究,并回答关于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否会,并确实已经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的问题。他首先严格追溯了马尔萨斯·扬提出问题、李嘉图的稀缺性原则、马克斯的无限积累原则,客观评述了马克思末日预言和库兹涅兹的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发展似乎没有印证马克思的预言,关于财富分配的争论变得更加模糊。皮凯蒂没有简单坚持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首先提出普遍性观察上的认识,即“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某些欧洲发达国家和日本,私人财富水平在国民收入中呈现的高水平,直接辅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皮凯蒂提出我们在探讨财富分配问题时,要在理论讨论基础上,更广泛地运用丰富数据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也知道国内外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众多实证研究方法。皮凯蒂则试图把数据范围扩大,来寻找跨越国家的一般性经济历史规律。
  2.推进了如何用更全面的数据来分析财富分配问题
  皮凯蒂在综述库兹涅兹关于财富分配的实证研究时,没有采取简单批评的态度,而是充分肯定了库兹涅兹的历史贡献,并客观分析了其研究所处历史背景,这帮助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和给予其研究客观历史评价,这是社会经济学者难能可贵的学术精神。同时,他能高屋建瓴地指出神奇的库兹涅兹曲线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错误的原因,即特殊的历史背景,进而指出库兹涅兹的实证基础是薄弱的,但是为了更好地阐述财富分配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需要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进行证明。
  在全书研究中,皮凯蒂通过对从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数据跨越300多年的纵向历史维度和横向跨越20多个国家的维度,揭示过去被广为宣传的资本、金融的自由化、全球化,使资本主义不受约束的发展导致了财富不平等被加剧,鲜明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财富分配问题依然是多数国家所面临的根本社会问题。   3.重新把财富分配问题放在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
  那么为什么在很长时间里,财富分配问题似乎被置于经济分析系统中不重要的位置呢?皮凯蒂认为可能是因为库兹涅兹的乐观结论,二战后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带来的复杂变化,以及学者们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皮凯蒂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实际上是显著增加了。因此,索洛和库兹涅兹的“平衡增长路径”日益受到怀疑。因此,他提出要重新将财富分配问题置于经济研究系统的核心地位。
  4.不拘泥于流行的数学模型风尚
  一次我与南开大学经济系一位受人尊敬的政治经济学老学者交流中,他颇为中肯地告诉我,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最坚持实证研究的,坚持历史研究方法,只是不拘泥于当前流行的实证方法,经济学研究不能为实证而实证,要用实证方法为思想和历史服务,而不是反过来。他主张要反对那些伪实证,实证要有客观历史支撑,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坚决反对实证造假,误导后续学者的学术研究。皮凯蒂在研究方法上,没有沉迷于当前所流行的复杂数学模型,而是坚持了历史研究方法,对财富分配的历史动态进行研究,因此他采用了两类数据:第一是关于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数据,第二是关于财富分配和财富收入关系的数据。皮凯蒂将数据范围在横向和纵向进行了最大可能的拓展,突破了库兹涅兹之前研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从而在实证研究结论挑战了库兹涅兹早前的结论。皮凯蒂所用数据主要来自WTID数据库。尽管,很多学者指出皮凯蒂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21世纪资本论》仍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
  三、对青年学者的启示
  中国是全球经济的特殊地域,但是也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当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后,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就成为对全球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那么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就是我们的历史担当。
  作为中国青年学者,在中国社会经济变革和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尽管我们不得不既面对生活压力,又面临事业竞争,但是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是快乐的,我们应该勇于担当起经济学者的历史责任。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激励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思维,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让各种研究方法为我所用,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研究精神。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推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不断发展,为更好地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而努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系
  (责任编辑 农郁)
其他文献
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英]里昂·汉特著,余琼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姜智芹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国的中国形象,姜智芹著,人民出版社,2010  好莱坞大片《X战警:逆转未来》掀起2014年中国电影暑期档的观片热潮,在这部明星云集的大制作中,不
期刊
历来《野草》研究中,有一种“课虚坐实”的倾向,即为某一个意象如“秋夜”“枣树”“小粉红花”“雪”等,寻找出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加以解释,这种做法大约滥觞于冯雪峰,他的《论〈野草〉》一文在阐释意象所蕴含意义时,开了生拉硬拽的先河,比如把《秋夜》里死于灯火的小青虫视为“没有结果的失败的英雄”,《死火》中的“冰谷”是指“封建主义”,死火在冰谷里重新燃烧完自己的时候,一方面是“个人主义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
期刊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育儿书。一般的育儿书中,家长多是教育者和管理者,以权威的姿态、命令的方式教导孩子,这样的效果未必最佳。本书改变了家长的单方向教导者定位,让孩子和家长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看似在讲孩子,其实是给父母的育儿通识读物;它不负责设定育儿方法的标准答案,却清晰地指出误区和改进方向。作者认为,判断事物的基础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成功不是问题,单一的成功标准是问题。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实验性姿态
期刊
[英]史蒂芬·法辛主编,杨凌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7月  本书以时间为序,以人物为主线,全面评述了绘画、雕塑、混合媒材、视频技术等人类艺术领域的501位主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语言简明扼要,图片精美绝伦,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是一部简明而系统的插图版艺术史。本书撰稿者团队堪称国际阵容,对入选人物研究透彻,信息量充沛,大多数条目中还附有艺术家本人或评论家的名言警句,精辟而极富启发性,可使我们对
期刊
西藏户外协会、罗浩主编,北京出版社,2014年7月  国内一线生态摄影师用镜头忠实记录了念青唐古拉山藏东神湖巴松措与318国道上鲁朗地区动植物的原始生存状态,堪称生物多样性的全景展示。这不仅仅是一本十分精美的生物观测手册,也是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读本,数百张生动、鲜活的照片极具欣赏价值和震撼力,用美的力量唤醒人们对西藏、青藏高原乃至我国诸多野生生物的记忆,培育国人的生态伦理道德
期刊
王利芬、李翔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0月  马云无疑是一个传奇,而传奇的背后都有什么?创业中的27个生死节点马云都是怎样做的?本书作者与马云相交多年,真实地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非偶像非鸡汤的“穿布鞋”的马云,书中完整记录马云创业以来22年的起伏轨迹,既从中提炼经验智慧,也不回避错误与疏漏,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创业指导与人生启迪。  如何审视马云和阿里帝国  一波三折、期待已久,美国当地时间20
期刊
徐国琦著,潘星、强舸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西方学界关于一战的著述繁多,但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总是被忽略。作者历经数十载的史料挖掘,还原了一段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参与一战的历史。华工们参与一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惊天之举,也是世界现代史上的动地之事,是所有中国人应该知晓的历史真相。本书对一战历史、国际移民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研究的推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也为中国在一战中的历史定
期刊
陈庆港著,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年8月  这是一本作者历时十多年采访和写作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血性中华儿女必读之书!慰安妇们经受过怎样的苦难?现在生活如何?本书通过影像和口述记录了她们的悲惨经历和艰难现状,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史上最苦难的一页,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是对和平与正义的呼唤!提醒后来者,不要忘却曾经的创伤。捍卫历史真相,就是捍卫和平。  他们什么时候能向我道歉  《历史的深处:二战日军中国
期刊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在《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中,关于胡适为何不去看雷震,王彬彬先生分析说:  在猝然倒地前,胡适一直没有到监狱探望过“儆寰老弟”。他当然知道自己应该去。而之所以
期刊
《哀歌》和《哀郢》在古希伯来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均属具有经典意义的名篇。《哀歌》乃希伯来经典《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作品之一,写于公元前586年古犹大王国都城耶路撒冷遭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圣殿被毁、巴比伦之囚事件发生之后。《哀郢》源自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离骚》中的《九章》,据中国学者推测,《九章》写于公元前278年(另说公元前286年或285年),即楚襄王二十一年,楚国为秦国所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