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强度及氮养分改变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残体短期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

来源 :地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较强的促淤作用可导致湿地沉积环境和养分状况发生明显变化。2017年4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西北部受互花米草入侵影响的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沉积及养分改变模拟试验,设置无沉积强度(S0,0 cm·a-1)、当前沉积强度(S5,5 cm·a-1,氮养分水平为沉积物自然氮背景值)以及当前沉积强度+氮养分倍增(S5N,5 cm·a-1,氮养分水平为沉积物氮背景值的两倍)三种处理,探讨沉积强度及氮养分改变对短叶茳芏残体短期分解(30 d)与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残体的分解速率表现为S0(0.017207 d-1)>S5N(0.012166 d-1)>S5(0.011478 d-1)。与S0相比,S5和S5N的分解速率分别降低了33.29%和29.30%,说明沉积作用抑制了残体分解,但氮养分倍增又使得抑制程度得到一定缓解。沉积增强导致残体的TC含量增加,而TN、TP和TS含量降低;相同沉积强度下,氮养分倍增对TN、TS含量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下残体的C、N、P和S在分解初期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净释放,沉积作用降低了残体的C释放,但增加了N、P养分释放;相同沉积强度下,氮养分倍增对残体C释放的影响不大,但降低了N、P养分释放。尽管残体质量损失均是影响不同处理下残体分解初期养分变化的共性因素,但沉积及氮养分变化对残体基质质量的改变是导致残体中养分含量及释放强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互花米草促淤导致的沉积增强使得短叶茳芏残体在分解初期释放的较多N、P养分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被互花米草所利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其入侵能力;但在氮养分增加条件下,互花米草可能优先利用分解环境中的氮养分来增强其入侵优势。
其他文献
昆虫图像采集装置是进行基于昆虫图像识别的虫害测报的基础,目前对昆虫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参数优化研究很少,因此,存在测报结果、识别精度不准确及装置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本文采用序贯试验方法对自制的昆虫图像采集装置进行了参数分析及优化。首先,进行包含3个中心点的三因素二水平完全析因试验,然后采用序贯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添加试验,最终获得最优结构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发现:曝光时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最显
针对传统粒子系统技术生成虚拟场景速度太慢无法满足仿真系统实时性要求的缺点,在介绍粒子系统传统算法的基础上,以模拟自然界降雨过程为例,提出了基于粒子系统的雨景模拟改进算法,并最终取得了较为逼真的降雨过程视觉效果。该模型方法简单实用,可很方便地嵌入到现有的各种动画系统中。
数学形态学是一门非线性的图像处理和分析工具。在图像滤波处理过程中,采用形态学开闭算子组成的滤波器,能得到很好的滤波效果。由于图像中几何形状多样性,以及噪声的特性,在形态学滤波器中常需要选择合适的形态学结构元。采用不同方向和不同尺度构成的形态学滤波器进行组合,得到新型的形态学滤波器。通过实验表明,新型滤波器对多方向的噪声特性去除效果较好,并且能很好地保持图像的方向几何特征。
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结构特征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给出相应的本体匹配算法设计,并验证提出的匹配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改进的本体匹配算法实现异构本体的匹配,从而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