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柏华 如果让我选我宁愿要口碑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ove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乔柏华来说,“FEEL”是他觉得影视艺术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最具美感的FEEL来自视觉。
  “当你看到一部有着文学美感的作品转换为影视的全过程,真的很爽。”
  
  出生于1987年的制片人乔柏华,对影视艺术的所有情结可以浓缩为一个词:Feel(感觉)。而最直接的Feel,来自天生的兴趣。
  当他还是个16岁的中学生时,便进到一个剧组里做文学统筹。他说,“我当时上学,看到数理化的课本瞬间头痛,也不知这个学出来对我有什么用?学校要每个学生都全能,这怎么可能呢?”或许,16岁的乔柏华正经历着与每个少年相同的逆反期,他们的身影通常活跃在篮球场和网吧,而北京市重点潞河中学大约也容不下这样的异类,因一件事要被学校记过,乔伯华索性说:“我不念了!”
  这个姿态虽然潇洒,但家人难免为他的将来发愁。这时,乔柏华心中早有对影视艺术的向往。此后,某剧组便多了个隐姓埋名的少年,他勤快地干各种杂活,订房间、买盒饭,拎衣服、推轨道,或者守在制片人、导演身边做笔记看监视器……这是乔柏华与影视艺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两年时间的基层实践,没有人知道这个埋头干活的孩子家境优渥,而他的执著个性和学习能力,也向家人证明着,他们支持他并为他开影视公司的决定正确。
  如果说职业方向的第一次选择多少是任性施为,而之后他赴英留学专攻传媒,则是有心之选。两年剧组生活,跟各个工种实打实地过招儿,不仅让乔柏华看到自身的问题,也让他意识到作为中国的影视人,要想推动这门艺术走得更远,必须要有更专业的素养和更广博的见闻。但他并未像其他学子一样埋入书山翰海,一心苦读,而是频繁往来于中英两地,每到暑假,他的新戏在国内开机,两个多月完成拍摄,他再返回英国上学。他认为,把传媒理论直接用到项目实践,才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21岁,乔柏华完成人生中第一部独立制片的电视连续剧《成家立业》。他形容做这个戏的经历时,语带调侃:“可能年龄太小了,真是HOLD不住!”随后他解释道,“这部戏是忍气吞声地过来的,算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吧。”
《影视圈》:这么说来,第一部戏你赔钱了?
  乔:毕竟第一部嘛,有很多人看你年龄小,就会不听话,有很多被欺负、被骗的时候。但这部戏还是有点利润的。我想最大的问题是发行,我当时不懂,外面随便找了一个人帮忙发,虽然发得一般,但没赔钱。有一阵子比较沮丧,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老是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家人劝我说,别人都说第一次做剧要赔个一两千万,咱投进去的钱没赔就不错了。我后来的发行总监跟我聊天时也说,你的运气很好了,你想想看,第一次拍戏就能卖掉,还多少赚了点钱,这已经很幸运了!
《影视圈》:看你公司早期的作品,主创都不够腕大,这会影响电视台收购吧?
  乔:我们一直坚持做自己擅长的戏,早期作品也以都市家庭剧为主。比如,《谁来伺候妈》是我们东仑传媒的第二部戏,的确没有一个名角,只有演妈妈的彭玉老师多少有点名气,导演于淳那时候还没火起来,并不具备卖片的能力。但这部戏我决定自己做发行,当时也不认识什么电视台的人,就是拿着片子一点点跑下来的,一集也卖了一百多万。事后琢磨,主要是我们这个题材选得比较好,故事好看本身就是市场。
《影视圈》:这几年来一直以现代都市家庭剧为主,是出于什么考虑?
  乔:一是赚钱来说,这个题材比较保险,没有政策方面的干预;再就是我个人的兴趣。比较喜欢有时代感的、写实题材的东西,我不太喜欢拍过去。你比如说穿越,我们看美国的片子都是穿越未来,我们中国是穿越历史,我觉得没意思。以我的个性,短期之内我不会碰历史,还有年代戏,再比如某些雷剧,就是再赚钱我也不会去拍。我们做传媒的,宗旨是传播文化,我宁可钱少赚一点儿,也要保证一个自己的品质。
《影视圈》:反而观众对现代剧是非常挑剔的,因为是否反映生活,是否真实大家都是一目了然的,你怎么面对观众的挑剔和考验?
  乔:这的确是有难度,我看今年广电报批的剧目,一半以上是现代剧题材,我感觉会死掉一批。为什么呢?首先它不是一个强情节剧,收视群体又以女性为主,对现实的要求高,要接地气又要过审查,有一些刚入门或不专业的公司很可能成为炮灰。你比如我们做剧本的时候,一是考虑生活流,二是我们有个更细致的定位,是都市轻喜剧,这种剧的收视率目前来说蛮高的,而中国的制作公司现在普遍缺乏幽默感,我们看到这样的市场空白。
写那些年的光阴故事
  对乔柏华来说,“Feel”是他觉得影视艺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最具美感的Feel来自视觉。“当你看到一部有着文学美感的作品转换为影视的全过程,那个过程,真的很爽。”乔柏华边说,边做了一个优雅的Pose,让人能感受到他对这份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享受。很显然,任何单纯的文艺形式,比如说文字,所带给他的触动远没有影视来得强烈。
  17岁时,乔柏华喜欢写小说。他说,“我写第一个小说,从17岁写到22岁还没写完,后来我思考写不下去的原因,原来是我不能坐在电脑前枯燥地敲字,但我脑子里又装着很多创意和故事,我一心想把这些内容还原,怎么办呢?”
  其实,乔柏华想要的写作状态,是一个有着场景感的,有分享和描述,有讨论的过程的状态。直到去年,在积累了几部成功作品经验后,乔柏华得到一个非常棒的故事,这让他立刻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他决定自己亲自把这个故事做出来。
  这个本子叫《光阴的故事》。乔柏华请到导演付宁与他共同创作。两个人加一位速记员,坐在办公室里,一场戏一场戏地过,再拿录音笔录下来,每天六七个小时,走二十多场戏,聊得口干舌燥。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其间又经过四五次修改,乔柏华说送到电视台编审手里,听到他们对剧本的评价,觉得一切都值得。但令他纠结的是,说剧本与写剧本不同,不仅费脑子还费体力,他工作时通常边吃边写,他用玩笑的语气说:“惨了,写完这个剧本,我胖了五十斤哪!”
  想来,这的确是令潮男帅哥纠结的事。在乔柏华身上,多多少少有些完美主义,从他聊剧本时的手势和表情里,你能看出这位80后,既是爽直热情的,又是沉稳果敢的,他有着做事的精益求精态度,更有一种难得的敬畏心。
  他说,“我做了一次编剧后,特别能理解编剧的辛苦,所以现在给编剧的待遇很高。原来总觉得能入我眼的编剧不多,如果他们写不好,我就觉得一集不值四五万,当然我是指还没有出名的编剧。但现在想法改变了,如果请了人家来工作,光是那点辛苦也值个四五万块的,我开始有耐心让他们修改,而不是一举否定。”
《影视圈》:《光阴的故事》讲的是80年代的故事,以你的年龄应该缺少那个年代的真实体验。
  乔:这个故事根据现在十位身家过十亿的富翁的真实生活经历、发家过程和情感故事改编,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我之所以有兴趣,一是觉得那是中国最好的时代,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心思特别纯粹,做生意也是拿命拼来的,有转型期的传奇色彩。二是这些素材都是我亲自收集而来的,有一部分是我父亲聊过的那个年代的往事。之后我找导演来一起写,因为导演也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他会帮我完善很多细节。目前剧本已经有很多电视台看过,反映不错,大家都很期待。
《影视圈》:这些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是把原型汇集到一个人身上,还是讲几个人不同的故事?
  乔:这些原型,现在有的已经身家过百亿,有的已经去世,也有的成为阶下囚。整个故事非常丰富好看,也很贴地气,等于是把几个原型汇集到男一和男二身上。我们的男一号是靠小生意起家的,他是个胡同串子,男二家庭和学历背景都很好,两个人是好兄弟,后来因为一个美丽的女人,产生了裂痕,故事围绕他们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展开,其中涉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典型商战故事。
《影视圈》:这几年,东仑传媒始终坚持做都市家庭剧这个范畴吗?
  乔:应该是。现在好多电视台收片风格越来越明显,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卫视走的都是都市情感路线,江苏、浙江、安徽走年代传奇,山东、辽宁、黑龙江多是红色经典、谍战、农村戏,湖南卫视两个剧场,七点半剧场走都市路线,十点走青春偶像古装路线。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制片人,要抓住平台,做出自己剧目的风格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比如于正的女人戏,唐人的古装剧,都是很有风格的。我们未来要在都市情感剧这块占领市场 。
《影视圈》:中国的电视剧市场这几年表面繁华,但演员片酬造成的制作成本的通胀,也让制作公司冒很大的风险。
  乔:电视剧要是干好了,它的利润率在百分之三百。但是,这个产品有一个残酷性是它是不可复制的,一部戏做得再好再赚钱,下一部仍然要重来,所以文化产品的单点利润高非常合理。我觉得演员片酬上涨也正常,在美国的大牌演员也很贵。最关键是内容为王,片子做好了,可以要求电视台提高收购价格。我们做影视公司的,就是传媒内容提供商,你必须要有做精品的态度。
  
  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制片人,要抓住平台,做出自己剧目的风格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比如于正的女人戏,唐人的古装剧,都是很有风格的。
  我们未来要在都市情感剧这块占领市场 。
  
  我个人的兴趣比较喜欢有时代感的、写实题材的东西,我不太喜欢拍过去。你比如说穿越,我们看美国的片子都是穿越未来,我们中国是穿越历史,我觉得没意思。以我的个性,短期之内我不会碰历史,还有年代戏,再比如某些雷剧,就是再赚钱我也不会去拍。我们做传媒的,宗旨是传播文化,我宁可钱少赚一点儿,也要保证一个自己的品质。
其他文献
拍什么?怎么拍?   “唯收视率”困扰着电视剧创作,收视率高的作品不一定优秀,过度重视收视率导致了急功近利。但创作者又不能不重视收视率,从某个角度来看,收视率代表了老百姓对一部作品的喜爱程度。如何将创作者的价值评判、艺术个性与受众的关注点结合起来,是导演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冷杉:老百姓愿意看的东西永远是真情、真诚、真实。但是编剧在各方面限制下往往表现得特别老实,比如说革命历史题材,尊重的不是
期刊
艺术走过的地方,是震撼不是狂热,是感动不是崇拜,是交流不是交换,是安慰不是挑逗,会有悲伤但不绝望,也许放纵但绝不放荡。艺术,不仅是瞬间爆发的流行,更在于时间沉淀后的经典。  ——小柯《艺术的责任》  “中视丰德”董事长王建锋日前在微博上发布一条激烈评论:“无论从演员阵容、制作水准还是文化价值哪方面看,《大祠堂》都是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精品的,而其待播、被尘封多年的事实正真实反映了承载主流价值观影视
期刊
“尖果儿”一词来自北京俚语,意思为漂亮姑娘。故事以一群年轻人创办《尖果儿》—— 一本本土的时尚杂志为背景,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华丽光鲜的时尚背后,同样难掩的艰辛与无奈。  剧中既有从胡同中成长起来的时尚女魔头,又有精明且刁蛮的资深编辑,还有“外貌协会”的服装编辑,当然更少不了初闯京城,努力打拼的“励志姐”。  《时尚女编辑》(原名《穿“动物园”的女编辑》)由著名作家赵赵悉心创作一年半才得以完成
期刊
说实话,在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我要说些什么。这是一首歌的名字,好像还是去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目,而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点喜欢它。  北京这两年的冬天,多风无雪,刺冷彻骨,一种叫灰霾东西不时从天而降,呜呜泱泱,让人不敢呼吸。忙碌奔波歌舞升平之余,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感觉也在时刻笼罩着我们。  污浊的空气、拥堵的车流、各种像裤衩一样的建筑,都不过是我们这些年发展病的种种,还有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国
期刊
《无间道》系列的人物情怀  “五年前,屯门大兴村,皇宫大酒楼门口的停车档,开张大吉,我和弟兄们,雄心壮志。谁知道开张还不到半个月,每天平均被人扫荡1.3次,一年内,死了六个兄弟。佛祖保佑!师傅说我这条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是我不同意,我认为出来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决定。你们跟着我的日子最短,底子最干净,路怎么走你们自己挑咯!祝你们各位在警察部一帆风顺,干杯!”  佛门,命运,人生选择,韩琛在《无
期刊
2011年夏末的某一天,老六(张立宪)接到高群书的短信:再给你个影帝当当。让老六参演他筹备中的一部新片。老六说,这个“再”字用得有些不恰当,上一个影帝就是这么吆喝又莫名其妙转手给别人的。高群书上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千钧一发》,老六就是高群书开车上路前准备的那几个备胎之一,后来弃而不用,高群书的官方解释是,老六说不了东北话,而主人公是个东北人。  又过了一阵,入秋时节,在一次饭局上,高群书重提影帝的
期刊
采访之前,我本想试着挣脱现在满世界为她营造的浮华魅惑和一味裸露的性感,还原那个2008年的莫小棋。那时候的莫小棋还是莫小奇,也性感,但是性感得没有边幅,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力气,是刘奋斗镜头里的丽川,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疯女人,是个会拍文艺片的热血女青年,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就算脱得一丝不挂。  但是,这是个错误。因为莫小棋已经不是那个小奇了。四年时间,她脱了执拗的外衣,用妆遮了热血的表情,换上了一
期刊
随着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召开,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和导演张艺谋、冯小刚、尹力、冯小宁、陈国星6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做出的“加强对电影产业支持和整顿”的联名提案中表示电影票价该降,呼吁尽快出台相关影院建设的配套政策,积极督导各地支持推进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建设,并在政策、审批、体制、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等建议的提出,引发各界对中国电影甚至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讨,并发表各自观
期刊
有一句话说得好:“高大的橡树也曾是小坚果。”  这句话让人听了之后顿时觉得身体里有无限的能量,  更不觉得自己现在对未来的期望、设想有任何的疯狂和夸张。  就像佟丽娅,看上去娇小细弱,  但其实结实而又有爆发力。  让你觉得今后的她,  再经些雕琢和磨炼,  谁也不知道会长成多茂盛的参天大树。    《北爱》除了让佟丽娅有了更多事业上的成长之外,似乎更重要的是她的情感归宿。她的事业刚刚起步,未来的
期刊
当今中国电视剧市场,只有几种类型剧勉强还算是有固定收视群体。比如以《奋斗》为代表的都市青春励志剧。这一类剧集的特色,大体上是假励志的名义,实写现代都市男女的爱情生活。这类剧集大多以北上广都市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多数立足于一个大而无当的职场类型,混搭职场与情感剧,浮光掠影地展现一下所谓职场内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爱情。按照这个标准,《时尚女编辑》显然是非常标准的类型剧,但是尽管在解密时尚编辑这一群体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