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单指脱套伤修复的新方法。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应用游离第二足趾背甲皮瓣联合扩大的(母)趾腓侧皮瓣修复单指脱套伤11例,其中示指6例,中指2例,环指3例。Ⅰ型脱套伤4例,Ⅱ型脱套伤7例。均急诊清创VSD封闭负压吸引,于伤后3—5d行手术修复。(母)趾腓侧皮瓣内和第二足趾背甲皮瓣内的趾底神经与受区残端的指神经进行吻接。供区游离植皮。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例第二趾背远
【机 构】
:
唐山市第二医院(河北联合大学附属骨科医院),河北省唐山市063000,唐山市第二医院(河北联合大学附属骨科医院),河北省唐山市063000,解放军第二五六医院,唐山市第二医院(河北联合大学附属骨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单指脱套伤修复的新方法。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应用游离第二足趾背甲皮瓣联合扩大的(母)趾腓侧皮瓣修复单指脱套伤11例,其中示指6例,中指2例,环指3例。Ⅰ型脱套伤4例,Ⅱ型脱套伤7例。均急诊清创VSD封闭负压吸引,于伤后3—5d行手术修复。(母)趾腓侧皮瓣内和第二足趾背甲皮瓣内的趾底神经与受区残端的指神经进行吻接。供区游离植皮。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例第二趾背远端植皮部分坏死,后经换药愈合,1例指骨穿过存活的皮肤外露,手术截除部分外露指骨后伤15愈合。11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3个月~3年,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外观不臃肿、接近健侧指。11例修复脱套指原第二趾背甲皮瓣感觉恢复达S3,原(母)趾腓侧皮瓣修复的指腹饱满.两点辨别觉为6~9mm,平均7.0mm。手指伸屈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9指,良2例。结论游离第二足趾背甲皮瓣联合扩大的(母)趾腓侧皮瓣是修复单指脱套伤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于上世纪50年代始开展手外科业务,1964年设手外科专业组。1966年6月断指再植术获得成功.成为国内首批开展断指再植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周围神经束间移植、臂丛损伤探查修复、
玉林市骨科医院是广西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外省患者最多、中药制剂规模和产值最大,并成为全因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的骨科专科医院,同时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的骨科专科项目单位。医院开放骨科病床900张,年门诊患者18万多人次,年住院患者1.2万多例;在职职T72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160人,硕士研究生12人。
目的 探讨手部组织缺损时如何较快地进行路径式个性化的修复方法选择. 方法 通过总结临床上治疗过的3559例病例,对不同情况的手部组织缺损进行分类,总体分皮肤软组织缺损和复合组织缺损两大类,而每一类又根据缺损面积、质地、缺损组织种类、是否有骨肌腱等外露情况,再分出11种缺损类型,并相应选择出游离植皮、腹部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微型游离皮瓣、微型游离复合组织瓣等18种可选手术方案.其中皮肤软组织缺损多采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大鼠BMSCs,取P3代BMSCs接种培养板,分3组,每组6孔:A组(红花黄素组)和B组(对照组1)待细胞接近50%融合后,每孔内加入10 μg/L的bFGF预诱导24 h,PBS洗涤2次后,A组再加入含红花黄素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诱导24 h后弃
四肢缺损创面的修复是修复重建外科的难题.随着显微外科与临床解剖学的发展,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种类越来越多.穿支皮瓣是近来提出的新概念,是皮瓣移植技术又一新发展[1-2].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是临床最常用的6个穿支皮瓣之一.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应用DIEP皮瓣修复四肢缺损创面共12例,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20~41岁,平均32.6岁.致伤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方法 对26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采用联合进路完壁式乳突切除加软骨-软骨膜鼓室成形加鼓膜置管术治疗,对手术技术要点、疗效及术后处理进行分析. 结果 随访1.0~6.5年,痊愈24例;2例复发,1例重新行术腔探查清除残留气房和胆固醇肉芽肿、黏连组织保留完璧,1例改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自体骨粉术腔填塞术.25例听力不同程度提高20~38 dBHL. 结论
目的 针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结合神经内镜技术及锁孔技术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下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对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并经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总计39条责任血管中,动脉接触25条,动脉压迫6条,静脉接触与压迫8条.2条责任血管者9例(26.5%
目的 探讨腕部离断再植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利器切割致腕部离断病例,利用保留腕关节的原位再植治疗,在处理骨、关节及神经、肌腱、血管时尽量使断端原位对合吻合缝合,做到原位再植,结合术后治疗、恰当的外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使治疗系统化. 结果 再植36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 ~ 24个月,手功能恢复良好,拇指能与示、中、环、小指作对指活动,腕关节及掌指、指间关节
我院2004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伤口扩创、假性动脉瘤摘除、股动脉修复后行对侧胸脐皮瓣转移填塞、闭合空腔创面的方法治疗4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49例,其中男44例,女5例,年龄19~ 53岁,平均28岁,所有患者均有吸毒及局部不洁注射史,吸毒时间5~ 15年;发病时间5~30d,平均9d,右侧37例,左侧12例。
目的 通过研究股后侧区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和分布规律,设计切取以该区域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 方法 利用新鲜尸体8具乳胶加铅灌注标本对股后侧区域内血管解剖结构尤其是穿支血管走行及分布进行研究,筛选口径、长度及走行适合做吻合血管蒂的穿支.临床上实际应用7例,均为穿支游离皮瓣,皮瓣大小:3 cm×8 cm~8 cm×16 cm,第一穿动脉皮瓣3例,第二穿动脉皮瓣2例,第三穿动脉皮瓣1例,第一穿动脉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