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生产民众化转向的传播和社会影响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微时代,新闻评论民众化转向趋势明显,新闻评论由专业写作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评论的受众成为意义再生产的重要参与者,新闻评论成为促进公民相关权利实现的重要抓手。民众、传统专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皆有深入认识和妥善应对新的评论生态之必要。
  【关键词】新闻评论;民众化转向;传播生态;调适
  “微时代”,越来越多的民众涌入媒介,他们记录现场,表达观点。新闻评论生产的民众化转向日趋明显。所谓民众化,“主要是作为一种方法来描述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媒介这一现象”①。新闻评论生产的民众化转向已产生广泛影响,不仅改写了新闻评论的生产和传播生态,也赋予了其促进公民相关权利实现的潜能。值得有关各方深入探讨。
  一、新闻评论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革新,新闻评论的形式与内涵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新闻评论具备了生产主体多元化,选题广泛、视角开阔、立场个人化以及评论形态社交化、直观性、视觉化等具体表征。但是,新闻评论的生产作为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一直以来都由专业的新闻从业者进行。一方面,传统的新闻评论生产遵循成熟的体例和行业秩序,在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模式的固化,视角的局限,表达方式的单一却也成为阻碍新闻评论发展的现实因素。
  “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新闻评论生产的新纪元,广泛的社会成员成为评论写作和分享传播的主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就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达情绪的便捷性空前提高。而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人际社交属性也强化了普通人的表达动机。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得以进入新闻评论的生产领域,成为新闻评论的生产者,他们基于“两微”平台的新闻评论生产在参与规模、参与频次、参与深度、传播效果和现实效应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普通民众与专业媒体、政府机构一同活跃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他们平等交流、频繁互动,分享各自对于社会生活的个人感悟。新闻评论生产主体由单一的、专门化的媒体从业者扩展至涵盖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广大民众。新闻评论社会化生产时代到来的另一个标志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评论作者,其职业身份来源也不再由以评论为职业的专业写作者垄断,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皆可能由发表评论而引发别人的关注。
  新闻评论生产的全民参与,社会成员对社会成员的分享传播成为“微时代”的重要传播特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②比起通過内容付费,定时收看、接收设备不兼容的传统媒体接收信息,人们更习惯用手机来接收和传播信息,移动智能终端成为“微时代”传播活动的主要载体。借助文字编辑、图片编辑、表情符号、短视频、H5等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发表微评论,并通过众人参与的评论和转发,形成聚沙成塔的舆论影响。以往新闻评论的专业化生产及“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模式面临被解构乃至颠覆的危险。新闻评论的社会化大生产及社会成员对社会成员的分享传播成为主流。
  二、新闻评论的受众成为重要的意义建构者
  基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生产、传播、接受过程有以下特征:首先,新闻评论生产环节的闭塞性。新闻评论的专业化生产将普通民众完全排除在外,生产环节全程由专业作者把控,新闻评论作品在观点和视角上也难免陷入主观。其次,传播过程的单向性。即专业媒体将新闻评论作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传播给固定的受众,在“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过程中,反馈环节的缺失使受众的意见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和回应。最后,互动交流的形同虚设。传统媒体中的互动环节更像是出于经营策略层面考量的虚设,媒体以固有的视角、单一的观点应对被视作同质化的受众群体。受众与媒体无法进行基于平等、开放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观点交流。民众在传统的新闻评论生产、传播、接受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入公共领域,受众得以进入公共传播的链条进行意义的再生产和传播。首先,互联网的平等、开放使得新闻评论的生产过程更具开放性,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评论的生产或再生产者。由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提供的完全开放的言论表达空间和公共话语平台,大幅度降低了意见表达的门槛,传统的“精英→草根”的单向传播模式被“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所取代,所有人在作为意见接受者的同时,也成为意见的发布者和传播者。③此外,互联网上裂变式的传播改变了以往新闻评论作品由专业媒体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在新闻评论作者与民众一同互动交流的意义场域,人人平等参与原创性的新闻评论写作、评论和转发,这些交融的内容和观点最终汇聚成主流民意。评论的写作不再是一次性的,在微博、微信上,一个人发布信息后,他的关注者可以实时接收,如果这些关注者觉得信息内容不错,还可以即刻“转发”。如此一步步在各自的朋友圈里裂变式扩散,就会实现大范围极速传播。当然,信息和舆论在裂变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不同传播主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内容,传播的信息和舆论有可能被放大、被缩小甚至产生畸变现象。④最后,互联网的互动、包容使得民众的信息解读突破了统一的官方范式,民众在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对意义的多元解读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导权。
  相较以往“自说自话”式的新闻评论生产模式,“微时代”新闻评论的生产传播过程表现为众人参与的意义协商过程,民众、媒体、政府以事件为中心广泛地展开观点交流、意见书写和多元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民众成为“微时代”更重要的传播者,民众的参与成为新闻评论“大传播”时代的突出力量。专业媒体则由意见的权威发布者逐渐变为多元意见的整合者,传统媒体评论的时代彻底宣告终结。
  三、新闻评论成为促进公民相关权利实现的重要抓手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义务,媒体是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的民众化转向,使得新闻评论更具公共性和社会性,民众的传播地位和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新闻评论“微时代”的重要传播者,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凸显。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低门槛解除了公众的信息和意见阻隔,进而彰显了公民的知情权。以往,专业媒体掌握着大众传播的权利,人们只能凭借仅有的媒介接触和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获得社会生活的必要信息。“微时代”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民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及各种社会观点。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互联网平台的聚合与博弈,使得民众知情权得到空前的满足。
  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使观点的表达更为开放,进而彰显了公民的表达权。不同于单向度的传播与接收,互联网上的传受过程紧密而复杂,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节点,平等地享有传播的权利。人们不再热衷于对官方话语的照本宣科,而是以匿名的网络身份表达自身的真实诉求。许多时候,一些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知情人,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便利用互联网直接行使表达权。他们传播消息、发表看法,在没有媒体的介入和渲染的情况下便产生巨大舆论声势和社会影响。由于这些见闻舆论、思想杂感的内容缺乏社会价值的导向性和社会主流话语的系统性,因而具有内容琐碎、意义多样、组织无序的“去中心化”倾向,这必然导致大众意见生产和意見传播的多元化。⑤
  互联网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新闻评论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抓手。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获得与观点表达的平权化,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同时,在网民接力式的碎片信息拼接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后台行为前台化,权力在众人的监督下进一步被祛魅。民众原本孤立、割裂的状态通过网络的重新联结,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微小的力量也能凝聚巨大的能量。在“微时代”,网络成为社会议题的讨论场所和社会舆情的发酵平台,互联网监督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已经从昔日主流媒体自上而下的新闻监督走向民众自觉自发地以反映问题、披露事实和表达观点为方式的全方位监督,民众对各类社会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直接推动了事情的妥善解决。权力在民众的监督下公开透明地健康运行,公民的监督权得到进一步彰显。
  四、结语
  民众涌入新闻评论的生产领域,不应被视作洪水猛兽,“聚集微力量、形成大影响”应是广大民众、专业媒体和各级政府共同的追求。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的民众化转向,使得广大民众成为新闻评论的生产者,掌握了真实的传播权利,民众的媒介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增强。但是,权利和义务始终是并行的。在享有“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的民众化转向带来的权利的同时,民众也应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形成对周围环境的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在彰显自身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同时,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纯净,维持网络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传统专业媒体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在新闻评论生产领域中来自民众的竞争,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以更贴近“微时代”受众需求的方式开展新闻评论。应重视民众的原发性新闻评论,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与民众互设议程,共同促进意见领域的繁荣。专业媒体应紧握自身发展的利器——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遵循。在“微时代”的众声喧哗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提升舆论引导的能力,给予广大受众以更具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的思想指导。
  主流话语层提出走网络群众路线,将重视网络民意作为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主张在进一步彰显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也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能力,以应对“微时代”真伪难辨的网络民意。应该将进一步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主张,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因重视不够、行动迟滞导致意见领域的繁荣沦为集体的狂欢,甚至诱发失范行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
  注释:
  ①〔澳〕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许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②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版。
  ③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3期。
  ④⑤李滨、张民:《“微时代”对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的影响》,《新湘评论》2015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西北师范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5年,是学校思想文化建设、舆论宣传、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我作为电视台的一名“老兵”,亲历了学校电视台成立以来24年的“蜕变”全过程,值得回味、铭记。  伴随学校事业发展办电视节目  1995年9月2日,学校有线电视台自办节目正式开播,从此,学校有线电视成为学校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有线电视事业也成为学校各项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播节目由转播节目和自制节目两部分构成。
期刊
目的探讨改良R/ACVBP方案治疗年轻高危侵袭性淋巴瘤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入组采用改良R/ACVBP方案治疗的年轻高危侵袭性淋巴瘤患者21例,其中4例合并使用美罗华。结果 21例患
目的研究吖啶橙-溴酸钾-萘酚体系的光谱性质及其共振光散射增强机制,建立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尿中痕量萘酚新方法。方法在稀硫酸介质中,萘酚与溴酸钾、吖啶橙(acridine orange
我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目的:建立骨松宝胶囊中续断皂苷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C18(250 mm×4.6 mm,5滋m);流动相:乙腈-0.2豫磷酸溶液(27颐73);检测波长:270 nm;流
目的 建立测定紫菜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方法紫菜样品经过丙酮-正己烷(体积比为7:3)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色谱联用进行定性和定
对于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轻中度拥挤的患者,通常采用摆式或口外弓等一种矫治器推上颌磨牙向远中,以达到矫治的目的[1],效果良好.但当第二磨牙萌出以后,单一矫治器往往难以完成
目的探讨CHOP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组18例经病理确诊的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接受CHOP方案化疗。结果全部18例患者中,10例CR(5
目的 研究接受大剂量类固醇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并发类固醇性糖尿病(steroid diabetes mellitus,SDM)的比例以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选取住院接受类固醇
为了解高原旅客列车客运乘务员的高原反应状况,笔者于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对第4次(144名)、第14次(66名)、第32次(61名)进入高原作业的乘务员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