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不分“家”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i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重读轻写,读写分家不可取,语文教学就是要明确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关键词】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读写不分“家”;积累;提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啊, 语文是一门文化艺术,语文的能力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课,“语文”二字该怎么解释呢?要知道清朝末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举国上下开办新式学堂,学习的科目和教材都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老师们教的仍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中国没有成立之前,小学把“语文”称为“国语,中学则把“语文”称作是“国文”。
  那么”语文“二字到底得来的呢?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提出语文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提议把“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便有了今天的语文。
  经常听到有的同学跟老师反应,觉得语文课学起来很吃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一方面是自己读了半天,结果还是答非所问;另一方面是写了半天,还是无话可写。而語文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生活中都越来越重要了。那么,怎样能让自己文采斐然呢!大家先看一段小故事吧。
  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绘画上与沈周、文徽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诗文上又与祝允明、文徽明、徐祯卿“称“明四家”。人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生前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趣事。
  一次唐伯虎受人邀请为一权势显赫的老妇祝寿,儿女们是欢天喜地,纷纷慕名请唐伯虎为母写诗一首,唐伯虎也不推辞,欣然应允,只见他饱蘸笔墨,挥笔第一句就是“这个女人不是人。”此言一出,老妇面露愠色,宾客们更是倒抽口冷气,唐伯虎二话不说,继续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妇十分满意,转怒为喜。“生儿个个都是贼,”儿女听后十分不满,又惊又怒。“偷来蟠桃献至亲。”此句一出,众人莫不称赞。真是一波三折,曲折跌宕啊,由此可见,唐伯虎的语文功底着实了得。一首祝寿诗也能如此扣人心弦。
  要想学好语文,读写不分“家”,两者兼而有之,多读,多写。古代的文人们比我们很早便懂得这个道理,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准确地阐释“读”和“写”密不可分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写起作文也是毫不费力,信手拈来。
  抓阅读,重写作。
  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
  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输入,从外到内,一个是输出,从内到外。毋庸置疑,阅读与写作有着必然的联系,大量阅读是很有必要的。阅读修身,写作养脑。就好比树根与树干的关系,如果它吸收的只有水分,那么它只有干巴巴的枝干!如果它努力寻找吸收各种营养!
  它自然就会枝繁叶茂!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惑。
  平时多方面的阅读,不要仅局限于学校课本,要多读好书,多积累,写作中多锤炼,多修改,才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不二法门。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目,很多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阅读与写作就是语文课程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会一味地引领学生反复默读、朗读、背诵,而忽略了写的训练。导致很多孩子在写作文时不能言为心声,表情达意,写作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貌,生搬硬套。只会依葫芦画瓢说一些假话、空话、和套话。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感悟、观察,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让孩子走生活作文之路,只有这样写作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语文课程标准》里尽管没明确提出“读写结合”,但它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要说的就是读写不可分“家”。
  如何做到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成绩呢!我认为
  首先,要多积累,从语文书和课外书中积累好词好句。我们在阅读时要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和修辞手法。
  例:这朵荷花,在风中摆动。
  这多荷花,好似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从以上例句的对比中,你发现什么?两句话虽然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但第二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很多,而第一个例句语言过于平淡,缺少新意,叙述毫无感情。从小学课本中就出现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等,我们在阅读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尽量让自己的作文“妙笔生花”。
  其次,也可选用修饰词来表现细节,修饰词包括形容词、副词、动词、象声词、助词、叹词、叠词等。
  例:远处传来雷鸣,惊醒了沉睡中的小草。
  请你倾听,从远处传来的一阵阵“轰隆隆”的雷鸣,惊醒了沉睡中的小草。
  很多学生不会写景作文,抓不住景物的特点,其实可以利用阅读,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个例句明显比第一个例句更能表现出“春雷”的状态,从“轰隆隆”这一象声词中我们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写作文不光可以把看到的内容写下来,还可以把听到的描绘出来,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随读随写,读写自然结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吗?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了边读边记在语文中的重要性,通过读书笔记可以大量阅读,不断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综上所诉,在语文教学是个“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要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让学生知道读什么,写什么,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和写作,且越读越好,越写越棒的境界。
  就是以讀促写 以写促读,读写不分“家”的境界。
  作者简介:于丽娜(1983-),女,黑龙江集贤县人,学历: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全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研究方向: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身份证:230521198301030042。
其他文献
【摘 要】田园诗是诗歌的一种,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夫的生活,格调恬静自然。如中国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  【关键词】语文课堂、田园;诗情  通过意译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的田园诗的代表作,来诠释田园诗的具体定义,让生活在浮躁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能够唤醒内心
期刊
【摘 要】新课改之后,强调对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时机,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习惯;口语交际;课外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高中生的班级管理又受到了更高要求的挑战。高中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和第一负责人,其工作的强度非常大而且工作内容非常复杂。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班主任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形成自己的管理艺术,这样高中班级管理的质量才能够有效提高。本文根据高中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生活。新一轮的基础教学改革中,“生活化”语文教学已被列为课程改革之一,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仍未落实这项改革,语文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方式,教学方法严重脱离生活,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
期刊
2018年,南宁市青秀区(以下简称青秀区)推出了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以“1+X”学区联盟的形式,在整个城区组建了8个小学学区和1个中学学区。滨湖学区作为其中的8个小学学区之一,以及后来自治区教育厅推出的10个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开始实践探索本学区基于城乡、校际深度合作的區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  “学区”这个概念,从蔡元培先生提出“大学区制”算起,到现在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学中,执教老师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文本,强化了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方法的运用。
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以下简称滨湖学区)自2018年成立以来,为了实现“让每一名教师都优雅”的学区发展愿景,不断探索符合学区特点的联合教研方式方法,多措并举,促进学区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和专业能力发展。一是组建专业教研团队。滨湖学区在成立之初便组建了教师发展中心和各学科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学区各学科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将学区教师全部纳入专业化发展轨道,助推师资队伍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统筹规划,制订年度教研任务清单:各学科导师团队在学区教师发展中心指引下,具体实施本学科的教研、培训和教学比
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自2018年10月成立以来,为了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优秀”的学区发展愿景,一方面主抓学科联合教研、助力城乡学生共享优质、公平的学业课程,另一方面集中学区校本课程优质资源,精心打造学区主题实践课程,搭建起一个寓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学区主题实践课程框架,初步形成了德育实践课程、劳动课程、研学课程、毕业课程4个课程板块,助力城乡学生共享优质课程,发展综合素养。
依照《南宁市青秀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以下简称滨湖学区)于2018年10月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南宁市青秀区9个学区之一,滨湖学区共有13所成员学校(校区),分别是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滨湖校区、山语城校区、五象校区、长虹校区、英华校区5个校区,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南宁市青秀区娘东小学、南宁市娘西小学3所市区学校,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南阳镇留凤小学、南阳镇雄会小学3所乡镇学校,以及南宁卓立实验学校和南宁市青秀山学校两所民办学校。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为滨湖学区的学区长
【摘 要】在对多个小学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阅读指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调查,从而根据这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图书馆和学生自己的角度去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从而改善小学生们课外阅读现状。我们知道,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们积累文学知识、丰富自己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学生拓宽视眼、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开发智力的一种方式。我们同时也将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