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老伯”郑振铎先生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的一天,上海还未见寒意,和煦的阳光下,不少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领导、专家学者、爱好读书的年轻人和郑府戚友,聚集在福寿园内人文历史纪念馆前不远处草坪上,举行了郑振铎先生雕像落成揭幕仪式。仪式中和散会后,我一直在想,我应该有机会见过这位“太老伯”,然而遗憾的是搜索枯肠而不得,记不起来了。我幼年还未上学时,时常有客人来看望祖父张元济先生。祖父教导我,凡是他的朋好,都称呼“太老伯”,而不问其实际年龄若何。那时经常见到的太老伯们有李拔可、陈叔通、王云五等,可惜我竟想不起来有没有见过振铎先生,不过他的文字中,确实有来过我家的记录。他还描述了我家客厅里的一套陶俑,“有带蓝彩之女俑一堂,计十二只”,这倒是我记得的。这些女俑高约一尺,身着唐代的大袖服饰,衣褶很细致、明显,土黄底色上间有蓝绿色,分别装在两个有红木底座的长方形玻璃罩内。先生对之很欣赏,本想借回家去仔细研究,但因数量较多,不易携带而作罢。
  先祖父与先生无论从年龄还是教育背景看,显然属于两代人,但他们的交往持续了近四十年。把两代学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则是他们倾心关注的文化、出版、古籍和文物事业。他们的相识,始于1920年秋。那时新文化运动高潮迭起,已经取得事业上极大成功的商务印书馆领导人,包括祖父和后来成为先生岳父的高梦旦在内,都感到必须联络新一代学人,俾商务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否则难免落伍。祖父到北京访问了蒋百里,表示愿意结识北京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蒋百里把先生介绍给了祖父。那时先生还在铁路管理学校学习,酷爱文学。此后,商务印书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沈雁冰主持《小说月报》的全盘改版为发端,而先生则在北京负责为该刊组稿和审稿,使《小说月报》实际上成为1920年12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份专门刊物。
  整个20年代,先生除有一年迫于形势,到欧洲名为游学,实为避祸之外,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他从事文学写作、编辑、研究,写成了《文学大纲》等大量著作,又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25年上海发生日本帝国主义者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及镇压工人罢工事件,引起广大学生上街抗议,而英租界当局对徒手民众开枪,即“五卅”惨案。先生看到南京路上洒落的中国学生的血迹,顿时感到热血沸腾,感愤于上海各报“对于如此残酷的足以使人类震动的大残杀,竟不肯说一句应说的话”,遂约同胡愈之、叶圣陶等一同创办一份报纸,名《公理日报》。商务是一家稳健的出版机构,领导层持“在商言商”,一般不介入政治,但在严酷的事实面前,祖父与高梦旦、王云五各自捐助一百元,馆方另捐一万元 ,支持该报纸。虽然《公理日报》仅存在24天,在当局的压力下,不得不停刊,但它说出了中国人要说的、应该说的话,成为中国报刊史上光辉的一页。
  先生与祖父在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沦为“孤岛”后,一同做成了两件事,也是他们的友谊留给后人的值得记述的一份文化遗产。先生在商务工作了十年,涵芬楼的藏书吸引了他。他后来成为一位大藏书家,不能排除涵芬楼对他的影响。他的兴趣和收藏,较为集中在古本小说、戏曲曲本、弹词唱本等方面,与大多以经史子集为主的藏书家迥异。他为辑集《古剧钩沉》花费了许多精力,欲访寻也是园所藏孤本元明杂剧而不可得。抗战爆发,江南一片战火,私家藏书毁损无算。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此书出现于书铺。先生立即设法与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取得联系,以九千元代价为政府购下。此时他感到“中国文学史平添了一百多本从来未见的元明名剧,实在不是一件小事!……在这末军事倥偬的时候还能有力及此,可见我民族力量之惊人!”祖父从另外的渠道也得悉这部书的出现,那时商务印书馆遭日寇毁灭性的打击,处境已十分困难,总管理处迁往香港,想出一千元把这部书借来拍照都不易做到。祖父一面跟先生商量,一面向在香港的总经理请款,还得征得书的主人,即政府的同意。他们费尽周折,最后请在北平的曲学专家王季烈整理、校勘,祖父自己担任复校,从原书246本杂剧中选取144本,其中包括久已失传的孤本136本,编成《孤本元明杂剧》,于1941年出版,订成线装本32册。此书在戏曲史上价值极高,故而印了几百部,即使在强敌行将侵入上海租界的险恶环境下,也很快销售一空。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用原纸型重版,改为四册精装本,1977年海峡对岸也有再版。
  抢救出这部元明杂剧后,先生更看到大批中华典籍在战乱中流散,江南几百年来是私家藏书的胜地,此时命运多舛,日寇、汉奸又纷纷掠夺、破坏,遂与祖父、何炳松、张咏霓等人联名向重庆当局发电,要求拨款抢救民族文献。此议虽得到当局的赞许,但国难当头,经费紧缺,甚至汇款渠道都很成问题。先生此时还受到敌伪威胁,但他们还是冒着危险,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事了历史文献的抢救工程。其中祖父担任宋元版本的鉴定。经过他们两年的努力,数千部珍本古籍免遭战火或散失,也免于落入敌寇之手。
  还有一段故事:祖父在抗战爆发后,为沪上藏书家潘宗周编著了他的藏书目,名《宝礼堂宋本书录》。祖父出于谦逊,不愿掠人之美,没有在书上署名,刊印时只署“广东南海潘氏藏板”。书目刊出后不久,潘宗周病故,且潘氏本来就不打算在市场上发售,因此先生久觅而不得。由于他知道“书录出张菊生先生手”,便向祖父索求。此时祖父手头仅有的几部样书早已分送完毕,后来先生如何取得此书,不得知。然而他1942年读过之后,在日记中写下了一段话:“此目编述谨严,于藏印、宋讳外,著‘刻工姓名’,是为创例。而辨别真伪,旁证类引,决非以专收天水佳椠者自豪之宗周所能办,盖实出张元济菊生先生手也。”由于没有署名,对作者是谁不少人有过猜测或争论,不过在古籍研究工作者中,也很快明白原委。先生之记述,可以看作最早见诸文字之鉴定吧。
  1949年,祖父与先生相聚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他们和多位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的老同人如陈叔通、胡愈之、叶圣陶、黄炎培叙旧;他们深谈了商务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和发展;先生陪同祖父到故宫御花园绛雪轩观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本古籍,还看到了祖父本人在清光绪年间中进士张贴在宫门外的黄榜。这是他们继1940年上半年后又一度高频度的晤面和交谈。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即出任文化部文物局长,而祖父返回上海不久,就罹患中风,半身不遂。在1950年代前期的几年中,他们的通信就集中在捐献文物上。祖父一生经历国家战乱、动荡太多,他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文物、古籍由公家收藏更为安全、妥当,因为私人力量毕竟单薄,难以抗拒各种灾害。于是他通过先生,把涵芬楼收藏的《永乐大典》捐给了北京图书馆,又把家藏从清初传承下来的几件书法作品亦捐给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年暑假,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家姊张珑返沪探亲,祖父拿出了他九世祖张惟赤在清初顺治年间得中举人时,由省抚颁发的银质鹿鸣宴杯盘一套,写了介绍信和说明文,命家姊到北京团城文物局办公处拜谒郑太老伯,把这一套有300年历史、制作精良的文物当面捐献。
  1956年祖父九十寿辰,商务印书馆邀请了当时书画界知名人士、中央和上海文史馆部分馆员和商务印书馆老同人赋诗、作画、题词,作品汇集成两大册,作为一份贺礼。这两大册具有高度史料和艺术价值的珍品,现在保藏在上海图书馆。几年前,我为编著《张元济年谱长编》,在上图的帮助下,又仔细翻阅了一遍,重读了先生的题词:
  近六七十年来,文献图书之得以保守毋失,不至蹈皕宋之覆辙者,赖有南北公私诸藏之网罗散佚耳,而涵芬楼尤为其中巨擘。张菊生先生阐旧学,启新知,于中国学术贡献甚大,而其精力所萃,尤在涵芬楼。不仅能聚之,且能传播之。今士子辈胥能乎?《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以研讨古学者,皆出先生赐也。仁者多寿,敬颂千龄。
  1958年10月18日,先生与所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途中,乘坐的苏联飞机失事遇难。记得第二天,我正发烧,卧床休息,父亲拿了报纸走进我的卧室,沉重地说了一句话:“郑振铎飞机失事。”那时,祖父住在华东医院,精神和身体状况都极为衰弱,已不宜把此噩耗告诉他。55年后的今天,上海福寿园中,有了一处先生的纪念地,不仅雕像精致,栩栩如生,而且人文历史纪念馆内还有先生留下的文物入藏,这是可以告慰老一代文人,也是后辈们缅怀、纪念和学习的好去处。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他文献
令人惊讶的党组会议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已被历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领袖亲手参与,江青起了恶劣作用。通过这场批判,江青由过去的隐身状态闯入政治前台,给此后的中国政治带来巨大阴影。对此已有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叙述。  在这场思想批判运动中,江青于何时在公开场合露面发难?根据新近披露的当事人袁水拍笔记判读,为1951年4月10日。在当天的文化部“文学戏剧党组
期刊
皇甫平系列评论,是在1991年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与施芝鸿、凌河同志共同撰写的一组文章,对推动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此后,我们再也没有用过“皇甫平”这个署名发表文章。  然而,时隔15年后,在2006年1月23日出版的一期《财经》杂志上,赫然刊登了一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改革不可动摇》。这篇文章,在国内外读者中(尤其是网络上)竟然引起几乎可与当年皇甫平文章类似的轰动效应。这是怎么
期刊
编者按: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藏书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去年11月18日,“一代才华——纪念郑振铎诞辰115周年、牺牲55周年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人凤先生和郑振铎研究专家陈
期刊
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指示》认为“在很多部门,在很多地方,大量的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是还没有被揭露和肃清的”。因此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一场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这场运动至1957年年底结束。据195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公布的数字,这次肃反运动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内部,清查出反革命分子8.1万人,其中现行反革命分子38
期刊
编辑同志:  我在贵刊2014年第4期发表《1966年初识王洪文》一文。其中有一段涉及戴祖祥先生的文字:“许云飞和一个男生到上钢三厂调查戴祖祥……有人反映其人有偷窃行为。”刊出后戴祖祥先生打电话给我称他一生清白,从未有盗窃行为,文中写的所谓偷窃行为,完全与事实不符。我与戴祖祥先生于1966年见过一面,以后再也没有联系。当年社会相当混乱,我不可能对此事进行调查。几十年后的现在我也无法调查,更没有必要
期刊
《世纪》杂志编辑同志:  贵刊2014年第4期刊登陈邦本撰写的《金仲华托我办理宋宅杂费报销》一文,提到其中有些事情,是不真实的。  一、“第二天,宋宅管理员周和康带来一包账单,我翻阅一下,都是购买扫帚、拖把、去污粉之类的清洁卫生用品发票单据,金额也不大。我陪周和康到机关事务管理局行政处财务科会计董萍同志处,关照她仍照‘文革’前的办法悉数报销。”事实上,我以前根本不认识陈邦本,在工作上没有任何联系。
期刊
“文革”前新民晚报文艺部的人不算少,但老记者和女记者占多数,因而去部队的采访就不常去了。1960年我进去以后情况变化,我当时年方22岁,血气方刚,因而去部队的任务自然落到我的肩上。  1962年5月,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一批文艺界人士参观毛主席视察乘坐的“长江”号军舰,报社领导把采访任务交给了我。  那天午后,参观者登上停泊在扬子江码头(
期刊
我的母亲罗曦192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产业工人家庭里。我的外公罗长林可以讲是上海最早一代的产业工人了。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上海士绅曹骧与粤商唐荣俊联手创办了上海第一家华商自来水厂——内地自来水厂,1902年开始向华界供水,我外公就到厂里做工,从学徒做起一直做到小工头。外公做的是管道工,排水管修水管,他有一手绝活:只要拿一根1米多长的水管搭在铺设在地下的铸铁大水管上,屏息凝神听上1分钟,就
期刊
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工作,除了参加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外,还参加上海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审读。  1998年起,上海开始实行第二期课程改革,上海市教委制定了历史课程改革行动纲领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本)。2001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承担历史课程二期课改任务,他和系内有关教师组成编写组,根据《课程标准》开始编写新课本。全市各中学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部试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
期刊
这已经是四十三年前的事了。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我依然记忆犹新。  1973年,当时还在“文革”期间,但人们早已厌倦了派与派的对峙,你争我斗的相互攻击,在复课的高等院校、国家机关、街面上,大字报早已销声匿迹。  其时,我在国家卫生部(北京后海北沿45号)科教组(“文革”期间将“司”改为组)筹办了两年的“全国医药卫生科研成果汇报展览”,展出地点设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二楼,全国各省市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