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表演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i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对于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高层次、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作为社会未来的一种引领者和建设者,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必须的素质要求。本文从合唱表演的角度论述对大学生心理引导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问题;合唱作用;合唱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34-2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面对社会不同层次的压力,大学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着焦虑、自悲、自闭、冷酷等多种心理问题。那么通过何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好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以成为大学教育研究与关注的焦点问题。合唱作为团体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成为许多大学课外延伸教育的内容之一,而且是大学素质教育最广泛而且有效的一种艺术手段,在丰富校园艺术文化、陶冶艺术情操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完善人格也起到了普遍性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大学阶段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个发生着重要变化的新阶段。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独立,同学群的结构来源也比较广泛,都是来自于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求学群体,在生活习惯、语言表达、文化背景、性格兴趣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交往和接触中容易发生碰撞与摩擦、处理不好便容易使学生形成人际交往的一种自我封闭状态,出现交往上的障碍。
  (二)环境变化引发的心理不适应期
  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从心理上会出现一段时期的不适应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新生群体以及内向型群体当中。引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进行独立生活,心理上有一种孤独与不安全感;有的同学又会因为所处学校与期望性目标形成一定发差,形成一种失落感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理的不平衡以及不适应感。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调节与引导,都会引发学生的忧郁、恐惧、孤僻等心理疾病。
  (三)自我挫败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压力以及对本专业未来的一种迷茫与不自信,造成了一种自我挫败心理。使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情绪下落,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产生极度的一种抵制情绪,又加上自我生活水平与自制能力的低下,使自己陷入一种不正常作息的贫乏生活当中,最后导致了自卑、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
  二、合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合唱的“和谐”审美观能够引导学生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水平
  首先,在人员组成上,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合唱团一般是由不同院系、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在合唱团的管理上,一般采用的是以旧团员带新团员的“传、帮、带”制度,这种组成以及管理环境,就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在与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沟通时,能够获取相对全面的信息反馈,在与高年级同学交往时,又可以了解到作为“过来人”的心理调节与处理经验。
  其次,合唱从存在形式来说,就是一种集体型的多声部声乐艺术形式,从自身的艺术规律出发,就要求其合唱者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在整个合唱的排练与演出当中,和谐是其追求始终的美学价值目标,从事合唱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声部以及伴奏的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与其整体的声音相融合,体会到合唱之美是人和人共同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的音量突出是达不到最后协和的。让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交际中,就如合唱演唱一样,每个人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岗位,都有其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能够从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与动力。正如柯达伊所说 “合唱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
  (二)合唱的“统一”与“平衡”标准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我调控力
  合唱的统一是指演唱时基本音色、节奏、速度、理解表情的整齐一致。平衡是指合唱各声部间的音量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安排声部间的适当音量大小的布局。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合唱是个性服从于共性的集体艺术活动,每个个体服从于统一的节奏、音色、布局、结构、呼吸要求中,在演唱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情感使其统一于整体的情感内容要求。合唱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调控自我,约束自我的过程,不能因为你的声部是主旋律声部就可以突出于整体音响之外,也不能因为你是内声部,情感表达就有所懈怠而滞后于指挥和作品的统一要求。所以,合唱业内常说:合唱团内只有“我们”,没有“我”。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艺术上的要求正是和生活与学习中自我要求是相一致的,就像高尔基指出的“任何艺术形式,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都有其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心理情感,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那么合唱演唱中统一与平衡的要求就是启发着学生对事有其一定的自制与自控能力,比如不能沉迷于网络而放弃该担负的学习责任;也不能因为失恋而颓废不前,甚至出现轻身之念等等。大学阶段很多忧郁、强迫等心理的问题出现都是由于自我调控和平衡能力的缺乏所致,那么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在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通过合唱的均衡训练、统一训练、气息训练等多种合唱训练手段洗礼后,逐渐培养他们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密切配合的观念意识,这种意识不仅适用于艺术实践活动当中,而且这种规范力、调控力是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
  (三)合唱的集体性特点能够改善学生自卑情绪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歌唱形式,也是声乐形式中的最高的表现形式。《乐记》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说明歌唱近似于人类语言的功能,是一种较为本能性的艺术表现手段,有着集体性、普遍性、直接性的特点。从参与条件上来说,除了嗓音条件有缺陷之外,可以说人人都能参与其中,都能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从参与形式上来说,它的集体性对于个人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艺术参与形式,因为团体感给予了个体心理表现的一种天生的安全感和依托感,为许多感到害羞和自卑的同学提供了自我挖掘与表演的通道。从表演形式上来说,合唱的表演是一种音乐的创造性活动,在合唱演唱中,演唱者不是一种被动者,而是作品情感的二度创造者,所以任何的歌唱都是先要做到感动自我,从而感染听众。因而任何一次合唱的表演都能够激发表演者自身的一种激情或情感,起到自我熏陶的作用,做到声情并茂,在自我愉悦中,得到心理情绪的调节与自信心的建立。
  三、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然成为评判个人全面健康状况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了大学教育工作的重大任务,由于心理发展的一种不可见性和多样性,那么心理引导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和艺术化。那么笔者相信,合唱这种音乐形式一定能够为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开辟一条有效而愉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荣华.音乐教学心理健康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刘沛.音乐成就测量与评价的认知主义方向[J].中国音乐,2001,(04).
  作者简介:
  胡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音乐学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蹈的民族地域性、即兴适应性、文化交融性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从而在继承、发展和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传统舞蹈的基本艺术特性,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参考性建议,力求使发展中的藏族民间舞蹈更具有民族风格、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艺术;特性  中国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96-1  
我国先秦时期的“乐”,既单指音乐,又指音乐、舞蹈和诗歌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有时又通称为“乐舞”,有舞必有乐,有乐必有舞。乐舞的由来,《毛诗·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如果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要加强语气;当加重语气不能表达时,就歌唱;当歌唱还不能尽情表达时,就手舞足蹈。于是就产生了乐舞。乐舞,既是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