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医学:前段时间,由活熊取胆汁而引发的动物保护组织与药企之间的争论,再次将如何看待动物药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动物药特别是那些稀有动物药有关动物药物的替代问题,中药界向来就是有可替与不可替代的两派。这两个对立方面的观点都有支持的论点证据,但也都有其不足之处,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是正确的。需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大众医学:中国使用动物药,是不是有很长的历史?
杨柏灿:远在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动物药的临床应用。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味中药中,动物药就达67种;而在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有关动物药的应用多达440种,占1/4。动物药不但数量广,而且品种多样:有爬行类、哺乳类、昆虫类、水产类、飞禽类,等等。
大众医学:近年来,动物药的使用为什么受到置疑?
陈德兴:中国医学应用这样众多的药用动物来防治疾病,在全世界的传统医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世界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资源。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使地球上的物种不断减少,国际社会正在作出各种努力以避免生物资源的枯竭,《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禁止野生濒危动物的国际贸易是一项重要措施,濒危动物入药属在禁之列。我国是CITES的缔约国,并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采取各种措施履约,这对于野生药用动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从法律上给予了保证。
大众医学:动物药的功效究竟怎样?是不是迷信造成了名贵动物药疗效卓著的假象?
杨柏灿:动物药在人类防病治病、繁衍昌盛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古人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作用显著得的名方。如应用乌贼骨治疗痔疮出血,羊乳、牛乳治疗脚气,动物肝脏治疗眼疾,牛黄解毒开窍,水蛭活血,等等,这些认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应用。
一些含有动物药的名方更是流芳百世,迄今仍被视作珍宝而有效地应用于一些危重、疑难疾病的治疗。如大黄蛰虫丸、黄连阿胶汤、抵当丸、安宫牛黄丸、羚角钩藤汤等。即便是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中药当中的动物药的应用仍然得到公认和发展。
在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物特别引人关注,那就是所谓的名贵动物药。如牛黄、犀角、麝香、羚羊角、熊胆、虎骨、鹿茸、穿山甲等。这些动物药品种不同,功用各异,但都有一个共性:货源稀少、疗效卓著、历史悠久、价格昂贵。
王富军:中医药从古代发展至今,本身是一个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在大量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中,确实由于古代知识水平、检验分析水平的限制,混杂了一些没有那么大功效,甚至完全是无效的东西。这种情况倒也不能光以“迷信”两个字来解释,而是当时的临床观察过程缺乏科学的设计,没有恰当的对照试验的支撑,以至于把类似“安慰剂”所产生的效果当成了真正的效果。或者由于缺乏严谨的质量标准,在药材质本身的鉴别方面出现了谬误,以讹传讹了。但另一方面,现代对中医药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对所用的中药材的药理、药效分析,特别是哪些成分是起真正药理作用的,也只限于在现在的知识水平层次上进行。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自我更新中。有些甚至会出现颠覆性的结论。
大众医学:名贵动物药替代研究进展如何?
陈德兴:动物入药是人类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面对药用动物濒临灭绝,不能再继续利用的困境,我国科学家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寻找野生动物药的替代品,已成为我国解决药用动物资源匮乏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不少稀缺名贵动物药的替代品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人工制品、人工合成等代替天然产物是缓解对常用名贵重要资源依赖的重要途径,对替代品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
延伸阅读
名贵动物药与替代品(陈德兴)
牛黄:合法替代品有3种
牛黄为牛科动物牛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早在数十年前,天然牛黄的资源就已十分稀缺,国际上的价格高于黄金。国家药政部门陆续批准了3个牛黄代用品,即: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其中人工牛黄是按照天然牛黄的主要成分人工配制的一种牛黄代用品成为天然牛黄的主要替代品;培植牛黄是通过一定的外科手术,在牛胆系统内放置特制的异物,并注射一种特制的菌苗,在异物和菌苗的刺激下,在牛胆系统内形成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在工厂化环境中模拟牛胆结石的生成原理,人工合成的体外培育牛黄,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已批量替代天然牛黄入药。
熊胆:人工熊胆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熊胆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为取熊胆而捕杀黑熊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直到20年前,亚洲各国(如韩国、中国、越南)才开始寻找“活熊取胆”的方法收集胆汁。人工合成的、利用仿生学原理研制的人工熊胆,其配制处方和工艺,则在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用于急性扁桃体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等病症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人工熊胆与天然熊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人工熊胆可能取代活熊胆汁,在临床上发挥重要功效。
鹿茸:族群繁殖恢复,人工饲养商业性成熟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梅花鹿分布于东亚,19世纪曾经被猎到几乎绝种,20世纪中开始立法保护,属濒危动物入药在禁之列。族群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快速恢复。梅花鹿也是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许多地区建起了养鹿场。对梅花鹿成功的驯养繁殖,使这一珍稀动物得以保存和发展。人工饲养的梅花鹿和马鹿已纳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野生动物名单”, 鹿茸已成为可商业性应用的品种。
虎骨:人工虎骨、塞隆骨研究已20余年
虎骨为猫科动物虎的骨骼。1993年,出于保护濒危物种等多方面考虑,我国规定取消虎骨药用标准,禁止以虎骨作为药材原料,虎骨药用全面被禁,为恢复传统虎骨类药物的生产,从1990年起便开始了人工虎骨的课题研究。2003年,人工虎骨粉和以之为原料的中成药同时获得国家证书。在人工虎骨粉诞生之前,我国就已经在寻找虎骨的替代品种,生活在海拔2800~4300米的高寒草地上的塞隆骨(学名高原鼢鼠),1990年被卫生部批准列为第一个国家一类动物新药材已。1994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又开始了塞隆骨代替虎骨的课题研究。
犀角:处方中以水牛角代替
犀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犀牛等的角,1993年,我国在禁止虎骨入药的同时,全面禁止了犀牛角的贸易和药用。卫生部门要求,处方中含有犀牛角的中成药,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浓缩粉代替。此外,科研人员还进行了以黄牛角、牦牛角代替犀牛角的可行性研究。
麝香:人工麝香1994年被批准为一类新药
为鹿科动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麝自1988年被定为二级保护动物后,又在2003年将麝科的所有种类由国家二级保护调整为一级保护。为解决药用问题,卫生部药政局和中国药材公司经过20多年的协作攻关,开发成功人工麝香,1994年批准为一类新药,国家保密品种;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生产。目前,许多传统中成药均以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入药。此外,中国药材公司积极提倡发展“野麝家养,家麝取香”的办法,开展野麝变驯化家养的人工养麝取香研究。同时,从麝香鼠、灵猫香等天然动物香料中寻找与麝香有相似疗效的代用品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
大众医学:名贵动物药和它们的替代品,疗效等同吗?
王富军:就拿最近争论比较多的熊胆来说,虽然我们目前认知到熊胆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胆酸盐类物质,认为是它发挥了主要的药理作用效果,但现在还无法排除熊胆汁中其他成分是否有药理作用效果,是否起到协同、叠加作用,是否通过调节机体的其他信号通道来支持胆酸盐的作用。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完全有根据地详尽回答。同样,虽然现在已经采用了水牛角替代犀牛角,虎骨也被立法禁止使用,但对这些替代品疗效的疑问和质疑就一直存在。中药的“落后性”(某些人士的观点),复杂性,多成分混合的特点也许是中药本身魅力的所在,还有必要留待后代不断地研究、发掘。
大众医学:动物药替代品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
杨柏灿:研究证明,有些替代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相应动物药的某些作用,使这些动物药的作用能够继续在临床上为人类的健康作贡献。但不能不指出的是,有些名贵动物药的功用迄今为止难以被完全替代,无论是在药力还是在作用面上,特别是一些单体成分更是无法替代全药应用。因此,如何确保动物药的药用价值又能使这些药物能得到合理、妥善的应用,既是医药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任,又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陈德兴:濒危动物中药材替代品研究,用人工制品或人工合成品等代替天然产物,能缓解对常用名贵动物药资源的依赖。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资源、环境破坏了,传统医学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毁灭了,我们也就毁掉了自己。目前,加快动物药替代品研究与开发,或许才能有效地找到珍稀野生动物濒危的突围之路。我国在动物保护和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尽管中药替代品研究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更加任重而道远。
孙思邈《大医精诚》里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大众医学:中国使用动物药,是不是有很长的历史?
杨柏灿:远在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动物药的临床应用。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味中药中,动物药就达67种;而在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有关动物药的应用多达440种,占1/4。动物药不但数量广,而且品种多样:有爬行类、哺乳类、昆虫类、水产类、飞禽类,等等。
大众医学:近年来,动物药的使用为什么受到置疑?
陈德兴:中国医学应用这样众多的药用动物来防治疾病,在全世界的传统医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世界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资源。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使地球上的物种不断减少,国际社会正在作出各种努力以避免生物资源的枯竭,《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禁止野生濒危动物的国际贸易是一项重要措施,濒危动物入药属在禁之列。我国是CITES的缔约国,并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采取各种措施履约,这对于野生药用动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从法律上给予了保证。
大众医学:动物药的功效究竟怎样?是不是迷信造成了名贵动物药疗效卓著的假象?
杨柏灿:动物药在人类防病治病、繁衍昌盛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古人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作用显著得的名方。如应用乌贼骨治疗痔疮出血,羊乳、牛乳治疗脚气,动物肝脏治疗眼疾,牛黄解毒开窍,水蛭活血,等等,这些认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应用。
一些含有动物药的名方更是流芳百世,迄今仍被视作珍宝而有效地应用于一些危重、疑难疾病的治疗。如大黄蛰虫丸、黄连阿胶汤、抵当丸、安宫牛黄丸、羚角钩藤汤等。即便是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中药当中的动物药的应用仍然得到公认和发展。
在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物特别引人关注,那就是所谓的名贵动物药。如牛黄、犀角、麝香、羚羊角、熊胆、虎骨、鹿茸、穿山甲等。这些动物药品种不同,功用各异,但都有一个共性:货源稀少、疗效卓著、历史悠久、价格昂贵。
王富军:中医药从古代发展至今,本身是一个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在大量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中,确实由于古代知识水平、检验分析水平的限制,混杂了一些没有那么大功效,甚至完全是无效的东西。这种情况倒也不能光以“迷信”两个字来解释,而是当时的临床观察过程缺乏科学的设计,没有恰当的对照试验的支撑,以至于把类似“安慰剂”所产生的效果当成了真正的效果。或者由于缺乏严谨的质量标准,在药材质本身的鉴别方面出现了谬误,以讹传讹了。但另一方面,现代对中医药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对所用的中药材的药理、药效分析,特别是哪些成分是起真正药理作用的,也只限于在现在的知识水平层次上进行。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自我更新中。有些甚至会出现颠覆性的结论。
大众医学:名贵动物药替代研究进展如何?
陈德兴:动物入药是人类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面对药用动物濒临灭绝,不能再继续利用的困境,我国科学家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寻找野生动物药的替代品,已成为我国解决药用动物资源匮乏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不少稀缺名贵动物药的替代品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人工制品、人工合成等代替天然产物是缓解对常用名贵重要资源依赖的重要途径,对替代品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
延伸阅读
名贵动物药与替代品(陈德兴)
牛黄:合法替代品有3种
牛黄为牛科动物牛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早在数十年前,天然牛黄的资源就已十分稀缺,国际上的价格高于黄金。国家药政部门陆续批准了3个牛黄代用品,即: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其中人工牛黄是按照天然牛黄的主要成分人工配制的一种牛黄代用品成为天然牛黄的主要替代品;培植牛黄是通过一定的外科手术,在牛胆系统内放置特制的异物,并注射一种特制的菌苗,在异物和菌苗的刺激下,在牛胆系统内形成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在工厂化环境中模拟牛胆结石的生成原理,人工合成的体外培育牛黄,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已批量替代天然牛黄入药。
熊胆:人工熊胆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熊胆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为取熊胆而捕杀黑熊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直到20年前,亚洲各国(如韩国、中国、越南)才开始寻找“活熊取胆”的方法收集胆汁。人工合成的、利用仿生学原理研制的人工熊胆,其配制处方和工艺,则在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用于急性扁桃体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等病症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人工熊胆与天然熊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人工熊胆可能取代活熊胆汁,在临床上发挥重要功效。
鹿茸:族群繁殖恢复,人工饲养商业性成熟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梅花鹿分布于东亚,19世纪曾经被猎到几乎绝种,20世纪中开始立法保护,属濒危动物入药在禁之列。族群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快速恢复。梅花鹿也是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许多地区建起了养鹿场。对梅花鹿成功的驯养繁殖,使这一珍稀动物得以保存和发展。人工饲养的梅花鹿和马鹿已纳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野生动物名单”, 鹿茸已成为可商业性应用的品种。
虎骨:人工虎骨、塞隆骨研究已20余年
虎骨为猫科动物虎的骨骼。1993年,出于保护濒危物种等多方面考虑,我国规定取消虎骨药用标准,禁止以虎骨作为药材原料,虎骨药用全面被禁,为恢复传统虎骨类药物的生产,从1990年起便开始了人工虎骨的课题研究。2003年,人工虎骨粉和以之为原料的中成药同时获得国家证书。在人工虎骨粉诞生之前,我国就已经在寻找虎骨的替代品种,生活在海拔2800~4300米的高寒草地上的塞隆骨(学名高原鼢鼠),1990年被卫生部批准列为第一个国家一类动物新药材已。1994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又开始了塞隆骨代替虎骨的课题研究。
犀角:处方中以水牛角代替
犀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犀牛等的角,1993年,我国在禁止虎骨入药的同时,全面禁止了犀牛角的贸易和药用。卫生部门要求,处方中含有犀牛角的中成药,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浓缩粉代替。此外,科研人员还进行了以黄牛角、牦牛角代替犀牛角的可行性研究。
麝香:人工麝香1994年被批准为一类新药
为鹿科动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麝自1988年被定为二级保护动物后,又在2003年将麝科的所有种类由国家二级保护调整为一级保护。为解决药用问题,卫生部药政局和中国药材公司经过20多年的协作攻关,开发成功人工麝香,1994年批准为一类新药,国家保密品种;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生产。目前,许多传统中成药均以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入药。此外,中国药材公司积极提倡发展“野麝家养,家麝取香”的办法,开展野麝变驯化家养的人工养麝取香研究。同时,从麝香鼠、灵猫香等天然动物香料中寻找与麝香有相似疗效的代用品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
大众医学:名贵动物药和它们的替代品,疗效等同吗?
王富军:就拿最近争论比较多的熊胆来说,虽然我们目前认知到熊胆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胆酸盐类物质,认为是它发挥了主要的药理作用效果,但现在还无法排除熊胆汁中其他成分是否有药理作用效果,是否起到协同、叠加作用,是否通过调节机体的其他信号通道来支持胆酸盐的作用。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完全有根据地详尽回答。同样,虽然现在已经采用了水牛角替代犀牛角,虎骨也被立法禁止使用,但对这些替代品疗效的疑问和质疑就一直存在。中药的“落后性”(某些人士的观点),复杂性,多成分混合的特点也许是中药本身魅力的所在,还有必要留待后代不断地研究、发掘。
大众医学:动物药替代品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
杨柏灿:研究证明,有些替代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相应动物药的某些作用,使这些动物药的作用能够继续在临床上为人类的健康作贡献。但不能不指出的是,有些名贵动物药的功用迄今为止难以被完全替代,无论是在药力还是在作用面上,特别是一些单体成分更是无法替代全药应用。因此,如何确保动物药的药用价值又能使这些药物能得到合理、妥善的应用,既是医药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任,又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陈德兴:濒危动物中药材替代品研究,用人工制品或人工合成品等代替天然产物,能缓解对常用名贵动物药资源的依赖。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资源、环境破坏了,传统医学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毁灭了,我们也就毁掉了自己。目前,加快动物药替代品研究与开发,或许才能有效地找到珍稀野生动物濒危的突围之路。我国在动物保护和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尽管中药替代品研究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更加任重而道远。
孙思邈《大医精诚》里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