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自越南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很快。2006年11月7日,越南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开始提速,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本刊编发的《在越南观光》,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越南的现状,有助于读者认识今天的越南,进而对投资越南作出抉择。本刊同期推出的《越战记忆》,追述的是“越战”时期的几个美国老兵,如今已长眠地下,倘与《在越南观光》一文对照阅读,更是给人以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越发珍惜宁静中的一抹经济绿色。为了较完整地认识越南、了解越南,本刊下期还将推出由越南籍作者撰写的《越南经济发展现状》一文,希读者垂注。
去越南前就有朋友提醒,现在的越南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标准和眼光去衡量,到了越南后,深感朋友所言极是。
芒街购物
从广西口岸城市东兴到中越边境只有10多分钟车程,出境后就是架设在濠河上的中越友谊大桥。桥这端是中国边防站,桥那端就是越南边防站,都是高大的城门式建筑。桥不算太宽,车很少,人很多,来来往往都是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出境前导游就给我们打“预防针”,入境要耐心等候,恐怕要二三个小时。过桥来到“入境等候棚”,果见人头济济,当然最多的还是中国同胞,说各种方言的都有,真是五湖四海都走到一条道上来了。
我们还算幸运,两个小时不到就轮到入境了。一入境就是很有名气的芒街,这里现在是经济特区,却见不到现代化的厂房,多的是免税商店和私营商店,供应的都是越南特产:红木工艺品、咖啡、橡胶拖鞋、绿豆糕、白虎活络膏、菠萝蜜干果、腰果饼、法式香水等,导游再三关照,要买越南特产赶快在这里买,价钱最便宜,而且可以寄存,回来时带回国也方便,到了河内价格就不一样了。我们“听话”地赶紧抢购,可后来在越南见到的同样商品,价格都比这里便宜。
在芒街购物,我们首次领略了人民币在越南的价值,1元人民币可换1800元越南盾,许多商品都只有几元人民币,花100元人民币可以买到很多东西,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像群难民
离开免税商店来到芒街码头,我们将从这里乘快艇去下龙湾,然后连夜赶往河内。一到码头就傻眼了,因为水浅快艇不能靠岸,必须先乘能够坐6个人的小船驳出去。岸边的石梯又窄又陡,每个人都带了不少行李,要走下石梯很不容易,于是,你扶我帮,顿时有点狼狈起来,好不容易驳到海中,等在那里的却不是快艇,而是一艘稍大的木驳船,因为这里水还太浅,还得驳一次,这就更狼狈了,又是一阵你扶我帮的忙乱,人和行李才都上了船。我们互相戏说,弄得像偷渡的难民一样了,从拍下的照片看,也确实有点这样的味道。

又经过10多分钟的驳运总算上了快艇。回望码头,不由感慨,何不把码头疏浚一下,水位高低都不影响快艇靠岸有多好?省得游客如此折腾。蓦地想起朋友的提醒,我也就释然了。
越南有“四小”
越南导游小吴很健谈,他告诉我们越南有“四小”:第一是国家小。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8千万,国土形状像英文字母S,中间最窄的地方只有30公里;第二是人种比较瘦小。确实,在越南这些天,我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个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男女老少都是小模子;第三是街道小。无论在下龙湾还是河内,大多数马路都是又窄又小,人车混行是家常便饭。只有河内市中心巴亭广场周围才有几条比较宽敞的大马路;第四是房子小。大概为了与前三个“小”配套,,越南的房子都是窄窄的小房型,不论是四层楼、五层楼还是更高的楼层,不论是单幢的还是多幢连体的,都是窄窄的建筑。这种建筑样式还影响到我国广西,在南宁我就看到过高达7层的窄窄小房子,完全是越南模式。
不敢恭维的餐饮
越南人的饮食比较清淡,这本是好事,可是太过了对味觉也实在是个考验。以青菜汤为例,真的是清汤寡水中飘着几片青菜,叫人如何下咽?奇怪的是越南人虽然菜肴清淡,对红烧肉却情有独钟,可能是对毛泽东主席爱吃红烧肉无限崇拜吧,所以无论到什么地方吃饭,饭桌上一碗红烧肉是少不了的。而红烧肉的烧法也和青菜汤差不多,没有其他作料,自然很不入味。
最不能理解的是早餐吃不饱,在越南吃的几顿早餐可谓顿顿没吃饱,原因是量太少。不妨列张早餐清单:一碗一两多一点的面条,面上有二片薄薄的肉片,味道还可以。一碗稀粥、一只一口就可解决的小小的淡馒头、加上几片酱菜,就是全部内容。想再添一个小的淡馒头都不行,这样的量对男性游客来说肯定是不够的。
回到国内后向国内导游反映。他说,你们早餐还应该有个蛋呀,可我们在越南吃早餐从未见过蛋的影子,不知滚到哪里去了,也可能被导游揩油揩掉了,没有证据,只能瞎猜猜。想不通的是我们这里提倡早餐要吃饱,他们那里是早餐不吃饱,不知什么原因?
疯狂的摩托车
摩托车在越南真可称为“国车”了。就像我们这里的自行车,但比我们自行车的量更多。我看到一个统计数字,在越南每10个人中就有一辆摩托车,而在河内每2个人中就有一辆摩托车,可见数量之多。
在河内街上看,每当红灯亮起,停车线上黑压压一片都是摩托车,当绿灯亮起,一大片摩托车的起步声,真是震耳欲聋,非常壮观。更壮观的是摩托车的车速飞快,一窝蜂呼啸而过,令人心惊肉跳。
越南的摩托车还有两个奇观,一是摩托车手大都不戴头盔,据说,戴了头盔会捂住了耳朵,听不到周围声音,影响安全,所以不肯戴头盔。二是老老少少都以摩托车代步,如果说后座的年轻女子双手抱住前面年轻男车手的腰,头靠在他的背上,急速而过,那是浪漫。那么,白发苍苍的一对老人也如此模样招摇过市,就是出奇了。而一辆摩托车往往要坐多人,坐三四个人不稀奇,听说最多的曾坐了7个人,简直像杂技表演了。
这样的摩托车量和行驶状况,事故频发也就不作为怪,我们从下龙湾连夜赶往河内的途中,就看到发生事故后躺在马路上的一辆摩托车,已经支离破碎,不成样子。
巴亭广场
河内交通拥堵,规定旅游车上午7时半后不准进入市中心,为了参观巴亭广场,我们一早就乘车出发,巧的是赶到巴亭广场正好看到升旗仪式,32名穿着白色制服的仪仗队护送着国旗,踏着正步,由远而近,直至国旗徐徐上升,高高飘扬在空中,整个仪式非常庄严。
看完升旗仪式后就打量起有名的巴亭广场,广场不算大,长320米,宽约100米,就和我们上海浦东世纪大道的宽度差不多,广场的格局与莫斯科红场非常相仿,主体建筑是建于1973年、落成于1975年的胡志明主席陵墓,陵墓高21.6米,由陵顶、陵体和陵基3部分构成,陵顶和四周的20根方形柱子由银灰色花岗石砌就,陵体由深红色花岗石砌成,陵基是黑色花岗石,胡志明主席的遗体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遗憾的是每年11-12月是陵墓维修期,我们正好赶上,无缘瞻仰。胡志明陵墓外观与列宁陵墓十分相似,原来也是由前苏联建筑师设计的,据称采用的是俄罗斯风格与越南民族风格相融合的格调,其实更多的还是俄罗斯元素。
巴亭广场的历史意义还在于,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此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现在除西侧有庄严的胡志明主席陵墓,西南面是胡志明博物馆,馆前有著名的独柱寺,北面是胡志明故居。有数条大道向市区辐射,广场周围有使馆区、列宁广场、还剑湖等等,都是很漂亮的法式风格建筑,这里确实是河内的精华所在。
胡志明故居
胡志明故居是我们在巴亭广场周围唯一进入内部参观的建筑,故居位于雄王路主席府内,这里曾是法国的总督府,建筑雄伟,绿树掩映,湖面清澈。胡志明曾在一排平房内居住了四年,后来根据他的意愿,在对面树林中建造一座木结构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胡志明的办公室兼卧室,下层是会议室,也在维修,无缘参观。
倒是在平房内看到了当年苏联赠送给胡志明的两辆伏尔加牌轿车,一辆米灰色,一辆黑色;还有他的办公室、卧室和就餐室,都非常俭朴,尤其是那张铺着草席的小小的木板床,令人肃然起敬。
故居旁有个金鱼池,色彩斑斓的金鱼在欢快地争抢游客丢下的面包屑。金鱼池周围种的是高大的佛树,稀奇的是佛树周围地上会涌出许多树根,像一尊尊小小的佛像,这大概就是被称为佛树的缘由。
“海上桂林”
下龙湾的景色确实独一无二,在15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散布着3000多个大小不同的岛屿,这些岛屿都是石灰岩的小山峰,造型各异,景色优美,酷似广西的桂林山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被称为“海上桂林”。我们乘游船抵达时正好阳光明媚,海上景色美不胜收。海面上被称为“斗鸡石”的两个对峙岛屿,真像两只好斗的公鸡。而号称“下龙湾最美丽的洞窟”的独耕洞,也名不虚传,洞内各色钟乳石林立,石笋高达20米,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可意会出许多故事来。
下龙湾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母龙挡住了汹涌的波涛降落在这个海湾,使当地人得以安居乐业,因此把这个海湾称为“下龙湾”。而随同母龙下海的还有一群龙子,所以附近的小海湾又称“拜子龙湾”。如今,下龙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著名旅游胜地,真是名副其实的越南国宝。
去越南前就有朋友提醒,现在的越南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标准和眼光去衡量,到了越南后,深感朋友所言极是。
芒街购物
从广西口岸城市东兴到中越边境只有10多分钟车程,出境后就是架设在濠河上的中越友谊大桥。桥这端是中国边防站,桥那端就是越南边防站,都是高大的城门式建筑。桥不算太宽,车很少,人很多,来来往往都是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出境前导游就给我们打“预防针”,入境要耐心等候,恐怕要二三个小时。过桥来到“入境等候棚”,果见人头济济,当然最多的还是中国同胞,说各种方言的都有,真是五湖四海都走到一条道上来了。
我们还算幸运,两个小时不到就轮到入境了。一入境就是很有名气的芒街,这里现在是经济特区,却见不到现代化的厂房,多的是免税商店和私营商店,供应的都是越南特产:红木工艺品、咖啡、橡胶拖鞋、绿豆糕、白虎活络膏、菠萝蜜干果、腰果饼、法式香水等,导游再三关照,要买越南特产赶快在这里买,价钱最便宜,而且可以寄存,回来时带回国也方便,到了河内价格就不一样了。我们“听话”地赶紧抢购,可后来在越南见到的同样商品,价格都比这里便宜。
在芒街购物,我们首次领略了人民币在越南的价值,1元人民币可换1800元越南盾,许多商品都只有几元人民币,花100元人民币可以买到很多东西,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像群难民
离开免税商店来到芒街码头,我们将从这里乘快艇去下龙湾,然后连夜赶往河内。一到码头就傻眼了,因为水浅快艇不能靠岸,必须先乘能够坐6个人的小船驳出去。岸边的石梯又窄又陡,每个人都带了不少行李,要走下石梯很不容易,于是,你扶我帮,顿时有点狼狈起来,好不容易驳到海中,等在那里的却不是快艇,而是一艘稍大的木驳船,因为这里水还太浅,还得驳一次,这就更狼狈了,又是一阵你扶我帮的忙乱,人和行李才都上了船。我们互相戏说,弄得像偷渡的难民一样了,从拍下的照片看,也确实有点这样的味道。

又经过10多分钟的驳运总算上了快艇。回望码头,不由感慨,何不把码头疏浚一下,水位高低都不影响快艇靠岸有多好?省得游客如此折腾。蓦地想起朋友的提醒,我也就释然了。
越南有“四小”
越南导游小吴很健谈,他告诉我们越南有“四小”:第一是国家小。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8千万,国土形状像英文字母S,中间最窄的地方只有30公里;第二是人种比较瘦小。确实,在越南这些天,我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个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男女老少都是小模子;第三是街道小。无论在下龙湾还是河内,大多数马路都是又窄又小,人车混行是家常便饭。只有河内市中心巴亭广场周围才有几条比较宽敞的大马路;第四是房子小。大概为了与前三个“小”配套,,越南的房子都是窄窄的小房型,不论是四层楼、五层楼还是更高的楼层,不论是单幢的还是多幢连体的,都是窄窄的建筑。这种建筑样式还影响到我国广西,在南宁我就看到过高达7层的窄窄小房子,完全是越南模式。
不敢恭维的餐饮
越南人的饮食比较清淡,这本是好事,可是太过了对味觉也实在是个考验。以青菜汤为例,真的是清汤寡水中飘着几片青菜,叫人如何下咽?奇怪的是越南人虽然菜肴清淡,对红烧肉却情有独钟,可能是对毛泽东主席爱吃红烧肉无限崇拜吧,所以无论到什么地方吃饭,饭桌上一碗红烧肉是少不了的。而红烧肉的烧法也和青菜汤差不多,没有其他作料,自然很不入味。
最不能理解的是早餐吃不饱,在越南吃的几顿早餐可谓顿顿没吃饱,原因是量太少。不妨列张早餐清单:一碗一两多一点的面条,面上有二片薄薄的肉片,味道还可以。一碗稀粥、一只一口就可解决的小小的淡馒头、加上几片酱菜,就是全部内容。想再添一个小的淡馒头都不行,这样的量对男性游客来说肯定是不够的。
回到国内后向国内导游反映。他说,你们早餐还应该有个蛋呀,可我们在越南吃早餐从未见过蛋的影子,不知滚到哪里去了,也可能被导游揩油揩掉了,没有证据,只能瞎猜猜。想不通的是我们这里提倡早餐要吃饱,他们那里是早餐不吃饱,不知什么原因?
疯狂的摩托车
摩托车在越南真可称为“国车”了。就像我们这里的自行车,但比我们自行车的量更多。我看到一个统计数字,在越南每10个人中就有一辆摩托车,而在河内每2个人中就有一辆摩托车,可见数量之多。
在河内街上看,每当红灯亮起,停车线上黑压压一片都是摩托车,当绿灯亮起,一大片摩托车的起步声,真是震耳欲聋,非常壮观。更壮观的是摩托车的车速飞快,一窝蜂呼啸而过,令人心惊肉跳。
越南的摩托车还有两个奇观,一是摩托车手大都不戴头盔,据说,戴了头盔会捂住了耳朵,听不到周围声音,影响安全,所以不肯戴头盔。二是老老少少都以摩托车代步,如果说后座的年轻女子双手抱住前面年轻男车手的腰,头靠在他的背上,急速而过,那是浪漫。那么,白发苍苍的一对老人也如此模样招摇过市,就是出奇了。而一辆摩托车往往要坐多人,坐三四个人不稀奇,听说最多的曾坐了7个人,简直像杂技表演了。
这样的摩托车量和行驶状况,事故频发也就不作为怪,我们从下龙湾连夜赶往河内的途中,就看到发生事故后躺在马路上的一辆摩托车,已经支离破碎,不成样子。
巴亭广场
河内交通拥堵,规定旅游车上午7时半后不准进入市中心,为了参观巴亭广场,我们一早就乘车出发,巧的是赶到巴亭广场正好看到升旗仪式,32名穿着白色制服的仪仗队护送着国旗,踏着正步,由远而近,直至国旗徐徐上升,高高飘扬在空中,整个仪式非常庄严。
看完升旗仪式后就打量起有名的巴亭广场,广场不算大,长320米,宽约100米,就和我们上海浦东世纪大道的宽度差不多,广场的格局与莫斯科红场非常相仿,主体建筑是建于1973年、落成于1975年的胡志明主席陵墓,陵墓高21.6米,由陵顶、陵体和陵基3部分构成,陵顶和四周的20根方形柱子由银灰色花岗石砌就,陵体由深红色花岗石砌成,陵基是黑色花岗石,胡志明主席的遗体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遗憾的是每年11-12月是陵墓维修期,我们正好赶上,无缘瞻仰。胡志明陵墓外观与列宁陵墓十分相似,原来也是由前苏联建筑师设计的,据称采用的是俄罗斯风格与越南民族风格相融合的格调,其实更多的还是俄罗斯元素。
巴亭广场的历史意义还在于,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此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现在除西侧有庄严的胡志明主席陵墓,西南面是胡志明博物馆,馆前有著名的独柱寺,北面是胡志明故居。有数条大道向市区辐射,广场周围有使馆区、列宁广场、还剑湖等等,都是很漂亮的法式风格建筑,这里确实是河内的精华所在。
胡志明故居
胡志明故居是我们在巴亭广场周围唯一进入内部参观的建筑,故居位于雄王路主席府内,这里曾是法国的总督府,建筑雄伟,绿树掩映,湖面清澈。胡志明曾在一排平房内居住了四年,后来根据他的意愿,在对面树林中建造一座木结构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胡志明的办公室兼卧室,下层是会议室,也在维修,无缘参观。
倒是在平房内看到了当年苏联赠送给胡志明的两辆伏尔加牌轿车,一辆米灰色,一辆黑色;还有他的办公室、卧室和就餐室,都非常俭朴,尤其是那张铺着草席的小小的木板床,令人肃然起敬。
故居旁有个金鱼池,色彩斑斓的金鱼在欢快地争抢游客丢下的面包屑。金鱼池周围种的是高大的佛树,稀奇的是佛树周围地上会涌出许多树根,像一尊尊小小的佛像,这大概就是被称为佛树的缘由。
“海上桂林”
下龙湾的景色确实独一无二,在15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散布着3000多个大小不同的岛屿,这些岛屿都是石灰岩的小山峰,造型各异,景色优美,酷似广西的桂林山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被称为“海上桂林”。我们乘游船抵达时正好阳光明媚,海上景色美不胜收。海面上被称为“斗鸡石”的两个对峙岛屿,真像两只好斗的公鸡。而号称“下龙湾最美丽的洞窟”的独耕洞,也名不虚传,洞内各色钟乳石林立,石笋高达20米,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可意会出许多故事来。
下龙湾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母龙挡住了汹涌的波涛降落在这个海湾,使当地人得以安居乐业,因此把这个海湾称为“下龙湾”。而随同母龙下海的还有一群龙子,所以附近的小海湾又称“拜子龙湾”。如今,下龙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著名旅游胜地,真是名副其实的越南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