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开启智慧之门

来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拓展教育新渠道,以校园科技创新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先后被评为赤壁市“市长杯”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赤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湖北科普示范学校、湖北省创新示范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
  一、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往往被两种论断束缚:一是“无时无能”论,认为课时有限,没有时间让学生搞科技创新,学校和教师也没有条件和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二是“无效无关”论,认为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耗时长、成效低,甚至认为科技创新与己无关。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报刊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宣传和解说,提高了大家的认识。
  对校园科技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让每个学生充满自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写了一本名叫《EQ》的书,“每个人都有创造力”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也为儿童多元智力理论所认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时刻保持“我能行”“我最好”的精神状态。
  2.让学生善于提问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选题,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校园科研选题的基本思路,指导学生在“常人易忽略的地方、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熟悉的社会实践中、从别人的论文著作中、从失败的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中”等处选题。提醒学生选题要体现时代性、落实生活性、突出趣味性、注意可行性、倡导开放性、富有创造性。
  3.让更多的学生有发展
  在多年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我们总结了“加、减、扩、缩、变、改、联、学、代、搬、反、定” 十二字创新法,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生活中繁杂的变简单、抽象的变具体、丑陋的变美丽、笨重的变灵巧、落后的变先进、未知的变已知,开启学生的创新之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创新活动方式
  让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充满活力,就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目的明确、方法多样。
  1.高点定位,明确活动目的
  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赤壁市博物馆、科技馆、环保、消防等部门联合搭建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组建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网络。
  其次,降低门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学生都能参与的科普作文、科普绘画为科技创新活动的起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把握研究的高度。在设计、组织和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时,应做到全员参与与重点培养结合,学生提问与教师选题结合,实践操作与逻辑思辨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活动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原创性。
  2.高质引导,注重活动效果
  一是面向全体,做到全员参与。对教师,我们不以学科和年龄作为科技辅导员取舍的条件,提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对学生,我们不因学生的智力、能力等差异作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取舍的条件,鼓励学生全员参加。
  二是注重落实,做到全程指导。一方面,对学生选题和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分析、修正以及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对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微观监控,及时点拨。
  三是齐抓共管,做到全面渗透。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和多方位渗透,做到时时、处处、科科、人人都注重和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3.高处发力,提升活动档次
  一是借助专家指导,丰富活动内容。
  二是借助激励机制,让活动持久。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对科技教育先进班级及个人进行表彰。
  三是借助宣传媒介,让活动不断壮大。
  三、革新保障机制
  为保证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持久而有序地开展,我们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活动策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制度推进校园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操作平台基地化
  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立足日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实践活动。
  2.辅导队伍专业化
  通过“一师一优课”“青年教师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让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高执教能力。搭建“校际协作”平台,选送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了解行业现状。通过个人自学、任务驱动、同伴互助,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等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学生活动常态化
  以课堂为阵地,落实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方法的教育,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
  以品牌为抓手,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学校借助“科技艺术节”“第二课堂”“创新大赛”三个平台,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员参与、重点突破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运行模式。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品味。校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增强自身的创造力,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其他文献
不像其他科技达人从小就接触科技创新,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秦嵩博进入高中后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从那以后,他的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阔,“自动避障式导盲杖”“红外线人群密度预警管家v1.0”“多功能组合式拉拔器”等作品在各级大赛上相继获奖,“一种夹式学生电学试验器材”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正如爸爸对他的评价:“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好而变得优秀,有的学生因为科技创新搞得好也可以变得优秀
平时教学中,教师通常借助三角板或直尺作图,即便如此,作图效果往往不理想。如何利用三角板或直尺画出完美的线条?  最近我们观察传统建筑工地使用的气泡水平仪后得到启发——何不在三角板和直尺上安装与气泡水平仪一样的气泡装置来实现“横平竖直”?  一、制作方法及原理  三角板或直尺用材必须平整,外侧中央装上椭圆形的玻璃管,管内灌满醚或酒精,并留有一个小气泡(气泡在管中永远位于最高点),在玻璃管上的气泡两端
PISA是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一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在PISA中,数学素养领域是评估的三大板块(科学、阅读和数学)之一。2003年,PISA主要测试学生的数学素养,另外还测试了科学、阅读和问题解决。对于这样大型的国际教育测量项目,测试题的研发至关重要,因此,PISA在技术方面
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和竞赛,承担各类研究课题……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嘉兴一中)工作的12 年中,现任学校技术组教科组长的潘路希每天都很忙碌。  3月初,学生吕可嫣、陈梓炫的作品“一种节能环保型的空气净化装置”收到了发明专利证书。这一消息传开后,潘路希忙得更加不可开交,但她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创新教育中。  “由物及理”,上好每一堂课  大学毕业后,潘路希
“潜拍”无人机  这是全球第一款专为海底摄影设计的民用无人机,由法国一家初创公司开发,其目标用户是潜水爱好者、科学家等。它配备七个引擎、四个螺旋桨、黄色外壳、摄像镜头与照明灯,能自动跟随使用者并进行拍摄。弹性电池  韩国蔚山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弹性电池。该电池由碳纳米管和碳黑的聚合物复合材料构成,当被拉伸时,碳黑通过连接碳纳米管的断开部分能保持其原有的导电性。  此外,由
仙人球防辐射,是真是假  流言:在电脑工作者的办公桌上,通常都会摆一盆仙人球以防辐射。大多数人认为,仙人球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抵挡作用,一定具有吸附辐射的功能。  真相:仙人球喜欢日照,长期生存在干旱的环境中,为防止过多的蒸腾作用,叶片大面积演化成针状。这种生物特性让人们误认为它具有防辐射功能,然而目前仍没有报告能证明该说法的科学性。  仙人球虽然对阳光放射出的光辐射有较强抵挡作用,但从电脑
锌是地球上第四“常见”的金属,在冶金、机械、电气、化工、轻工、军事和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炼锌技术不断提升,锌原料消耗巨大,锌矿资源越来越少,金属锌面临原料供应短缺的局面,未来将有更多地区可能出现无锌矿可采的情形。有资料分析,全球锌储量静态开采保证年限为24 年。  为缓解并从根本上解决這种资源危机,许多大型锌业公司纷纷采用锌废料资源作为锌冶炼的主要原料。其中,钢铁厂含锌烟尘是一种重
2015年夏天,我们有幸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作品《残障孩子思维情感解读机》获得创意一等奖和创新人才专项奖。  无论是开幕式、项目问辩,还是公开展示、科学讲坛等,大赛中精彩纷呈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最忙碌的一天莫过于作品公开展示的那天。宽大的多功能展厅中,参赛选手们认真地布置各自的展板、展品、实验装置及参赛相关的物品。看着展厅的作
血吸虫病历来被人们称为“瘟神”,几十年来人们都在积极消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通常采用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存在工程大、投资高、效果不理想且污染自然环境等弊端。  根据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我们试图探索一种新的灭螺方法——“生态灭螺”。  一、实验过程  许多植物对动物有毒杀作用,我们进行了不同植物的生态灭螺试验,试图探索一条生态灭螺的新途径。  请教本地血防站的工作人员后,我们得知有近4
在传统的轨道运输中,两地之间轨道沿地表铺设,受地球曲率影响,轨道的实际长度大于两地之间的距离。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急剧增大,由于驱动系统功率和供电系统负荷有限,考虑到设备自身条件,列车速度无法持续增加。  对于中长距离的两地,由于速度无法持续增加,列车运行时间较长,且高速运行时空气阻力极大,需持续提供牵引力克服空气阻力,消耗大量能源。因此,目前的轨道运输系统成本较高。  设计一种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