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隐喻在文本中的微言大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gom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兰河传》(节选)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学生们喜爱的一篇文章。
  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满身带着金粉的大红蝴蝶,还有那棵叶子发光闪烁的大榆树……这是一个令孩子们向往的后花园。当然更令人羡慕的是后花园中那个自由自在、快乐生活的小小的“我”——在慈爱的祖父身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玩累了就睡,睡醒了接着玩。无怪乎每次教这篇文章时学生们兴致盎然,向往无限,就连我内心最柔软之处仿佛也被触动,轻轻吟唱。这篇文章勾起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情结。
  然而掩卷深思,萧红写下这部分文字仅仅是在回忆美好的童年吗?仅仅是在表达对纯真快乐童年的眷恋向往之情吗?仔细回忆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是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而忽视了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以此文为例,我们授课的重点落在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亲近小生命的幸福快乐和对自由纯真的童年生活的眷恋向往。那么,在30年代就因《生死场》而一举成名,在艺术创作上已经很成熟的女作家萧红,为什么在40年代全民抗战的热潮中,避开时代、社会的热点,而沉入对童年的回忆之中呢?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知其然,还应该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何“知其所以然”?如何打通进入文本的秘密通道?我想,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是一条有效而快捷的途径。
  首先,与作者对话是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早在2001年,王尚文先生就提出将对话理论引进语文教学的领域。时至今日,对话型阅读教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
  审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授受、“师道尊严”等等,学生被剥夺了种种“对话”的权利,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消失殆尽。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惟有将“对话”的权利还与学生。
  在各种“对话”中,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关系。阅读因此成为作者、读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与作者对话”不仅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途径。
  其次,与作者对话是深度解读文本的要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读书方法的角度看,这句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从文本的特点来看,未必“言之凿凿”了。文本具有“不确定性”,作者“我以我笔写我心,我以我心抒我情”,把个人对世界、对社会的情感、态度、思考诉诸笔端,隐含在文学形象中,并不直接向读者呈现。因为创作时独特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写作的内在秘密,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因素,文本的“不确定性”使得文本的真正意图和深层含意往往被遮盖了起来。要想由表及里,把握文本实质性的内容,我们惟有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这正如孟子所说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读季羡林老先生的《幽径悲剧》,如果学生对十年浩劫毫不知情,怎能感受这株藤萝对季老的意义——“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如果学生对藤萝逃过大劫难却被砍于改革开放后,被砍于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北大燕园无所了解,又怎能体会“幽径悲剧”这一个“悲”字?如果学生对“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的季老浑然不知,又怎么与老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产生共鸣?又怎能感受季老“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那份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回到《呼兰河传》(节选),让我们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一、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打开文本秘密通道的第一扇大门。
  萧红1911年出生,1942年病逝,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旧中国风雨如晦的时代。从20岁逃避家中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到31岁客死异乡,萧红十余年的流亡生活,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在社会动荡、国土沦丧的历史背景下,萧红与所有的国民一样,最深切的痛苦和悲哀,莫过于不自由。然而这位弱女子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穷尽一生、竭尽全力地与命运苦苦作斗争,用她的文字锲而不舍地诉求着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
  再读《呼兰河传》(节选),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不一样了呢?萧红笔下的那个后花园分明是幸福的乐园,自由的乐园,充满光明的乐园!分明是萧红一生都在追寻的梦!
  二、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独特的身世遭遇:打开文本秘密通道的第二扇大门。
  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爱、温暖、自由和幸福,却始终得不到命运的青睐。九岁时,萧红生母病故。专制暴躁的父亲、冷漠无情的继母使萧红的童年生活充满寂寞与荒凉。成年后的萧红在追求情感的路上也荆棘遍地,充满坎坷,饱尝人生的辛酸痛苦。唯一给她带来安慰,为其暗色情感世界带来一抹亮色的是她祖父。那温暖、慈爱的祖父,是萧红记忆中的珍宝。萧红曾说:“祖父,后园,我,这三样东西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
  再读《呼兰河传》(节选),你还会觉得文章只是在抒发作者亲近自然、亲近小生命的幸福快乐吗?那字里行间流露的分明是萧红对祖父的思念和感恩啊,分明是萧红对温暖、对亲情的渴求啊!
  三、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境:打开文本秘密通道的第三扇大门。
  1940年,萧红最终离开萧军,随端木蕻良飞抵香港,此时的萧红身心俱损,并患上肺结核。1942年1月,萧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病情加重,端木蕻良离她而去。1月22日,萧红叶落他乡,与世长辞。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内,远在香港的萧红,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苦伶仃,贫病交加。她曾感叹:“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在孤独寂寞、困顿窘迫之中会越发沉湎于对美好往事的回首,故乡、祖父、童年,承载了萧红生命中全部的美好记忆,成为她情感的寄托。于是,《呼兰河传》就这样诞生了。萧红借笔下的文字,慰藉一颗漂泊的心灵,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
  只有当你读懂了萧红,你才能真正读懂《呼兰河传》(节选)。如果没有了学生和作者的对话,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遭遇和具体的创作情境一无所知,学生又怎能穿越文本的秘密通道,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呢?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虹桥二中。
其他文献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块“宝地”就是济南。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南依泰山,北傍黄河,其复杂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它独有的泉水丰富的特色和度冬如春的气候特点,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这儿生活了四年,对济南的秀美风光钟爱有加,也特别享受在这里的生活
作为经济“血液”的提供者,金融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业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自由放任的产业。  “应当像掌握军队一样,掌握金融,建议组建类似‘中央金融委员会’的机构,负责制定国家金融战略,监督金融政策执行部门的工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江涌研究员认为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不能仅由相关专业集团掌握,金融改革与开放的重大政策不能只由金融专业集团酝酿出台,应实现对金融的坚强领导,
近日,农业高科技公司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之妻莫云在美国被逮捕,根据爱荷华州首府得梅因联邦法院的起诉文件,她涉嫌从玉米田中盗取孟山都、杜邦等公司开发的转基因种子,并试图寄送回中国用作分析。负责该案件的美国检察官表示,被窃取的是已经申请专利的转基因种子,可能给孟山都、杜邦两家公司带来3000万至4000万美元的损失。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直接介入案件,表明种子属于国家安全层面的问题。  案件
摘要:在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表达,同时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更加的有趣,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其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
1994年的春天,北京,空气里有一股欲望的气息。  张楚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寻求发展,他并不感到孤独,相反,他觉得那是一个浪漫的年代。  当张培仁第一次听到张楚的声音,他就决定和这个看上去瘦弱的北漂男孩签约。  1989年,张培仁和贾敏恕来到北京。北京,和台北是多么不同,这里的音乐,有强烈的叛逆气息,重金属、长发、电吉他,在地下暗潮涌动。  他连续签了黑豹、唐朝、超载、后来成为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和
一、军训  孩子上高中了,首先是艰苦的军训。军训是入学的第一堂课,应该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作文,但孩子大多记流水账:第一天,穿军装集合站队跑步,第二天,穿军装集合站队跑步。第三天还是穿军装集合站队跑步,军训什么目的?孩子想过没有?军训有没有教育意义?孩子想过没有?到了第五天,还是重复着单调的训练,恰巧中途下起了雨,孩子以为要收场了,哪知教官首先是一顿训话,然后是更加残酷的训练,这才是真正的军事训练:风
几十年来,世界领导人们的不情不愿,让快速、平稳、有目的地朝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看起来已不再可能。事实上,纵观人类历史,如此巨大的变化常常是环境迫使世界做出改变,而政要们总是专注短期考虑,如政治动荡和经济停滞等,直到他们的经济和社会面临严重破壞。  但这并不是宿命。决策者可以制定方案,利用当下的挑战,把方向引导到更加可持续、更加包容的未来转变。  今年是“可持续发展之年”,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方面的理想机会
利比亚“过渡政府”刻日将成形,中国9月12日承认“过渡委”为利执政当局和利人民代表,专家解读说这是“水到渠成”,首先利比亚大局已定,其次过渡政权承认中国在利权益,所以中国在联合国同意解冻利比亚海外资金,在这个时候宣布承认“过渡委”为利执政当局也不算晚。但这一次提醒我们,要有更深入的情报工作,同时也根据国际大势的最新情势及时做出决策调整。  中国在人权事务上要遵循各国共同底线,但对经贸事务则应据理力
是时候了,让我们回到大地和岛屿,让我们用每一根绿草、每一声婴儿的啼哭把被掏空了的空间重新填满,让空间和时间重新成为你我生命和溪流飞鸟的延展,而不是凌空的霸权确立控制的维度。  我对印度的研究究竟有什么价值?  在完成《全球猎身》(2006年,中译本2011年出版,王迪译) 之后,我时不时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对印度的理解当然远不如印度学者深刻细致,也不可能比受过系统印度学训练的国际学者全面,我的工作能
如今,自由民主危机饱受诘难。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英国的退欧投票,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民粹主义者在选举中的崛起,与“反自由民主”所带来的威胁遥相呼应—后者是一种极权主义政治。  但较少有分析师指出,反自由民主—或民粹主义—并不是唯一的政治威胁。自由民主还因为一个为强调“自由”不惜牺牲“民主”的趋势而遭到破坏。在这种政治中,统治者通过一整套全面的政策约束,来彻底摆脱民主问责。  政治理论家亚查·芒克(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