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幼儿衣服脱了自己不能穿上去,或者是衣服扣子、鞋带开了自己也不能扣上、系上,然而如果这时候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就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很可能就会由于没穿好衣服而感冒,自己脚踩着鞋带被自己绊倒,磕碰到身上的某一部位,坐在地上大哭,甚至会引来其他小朋友的围观、嘲笑,从而带来更多的麻烦,由此可见,幼儿生活中不能自理,没有掌握好一些生活中的技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现阶段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从胎教到一两岁就教幼儿识字、唱歌、学琴、画画等等,家长对幼儿的技能培训投资是巨大的,而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误区使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着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现在教不教,学不学是无所谓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使幼儿事事依赖他人,自然而然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好多孩子在家不会扒鸡蛋、不会吃鱼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全部都能处理,所以请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这是幼儿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在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同时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在家庭中培养。当幼儿不会上厕所或不会穿衣時,我们如果不直接动手帮忙,会使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不够照顾。因此没有有意识地去加强训练,在一些活动中虽然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强化,没有使幼儿形成习惯。
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隔代亲”现象相当普遍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辦代替。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因此,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教师要把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内,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自理技能,使幼儿形成习惯。
幼儿独立性发展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会出现最初的自我意识观念,将会使其主动性得到明显的增强,从而开始出现“我能”、“我来做”的一些独立性的意识。而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喜欢听幼儿教师的话,所以幼儿教师要充分根据《指南》的要求,使孩子们能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奉劝家长和教师们,别再包办代替,用您的大手多扶着幼儿的小手多参与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分别在“健康”和“社会”两大领域中提出的实践目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中心小学校)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现阶段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从胎教到一两岁就教幼儿识字、唱歌、学琴、画画等等,家长对幼儿的技能培训投资是巨大的,而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误区使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着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现在教不教,学不学是无所谓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使幼儿事事依赖他人,自然而然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好多孩子在家不会扒鸡蛋、不会吃鱼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全部都能处理,所以请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这是幼儿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在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同时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在家庭中培养。当幼儿不会上厕所或不会穿衣時,我们如果不直接动手帮忙,会使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不够照顾。因此没有有意识地去加强训练,在一些活动中虽然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强化,没有使幼儿形成习惯。
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隔代亲”现象相当普遍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辦代替。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因此,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教师要把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内,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自理技能,使幼儿形成习惯。
幼儿独立性发展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会出现最初的自我意识观念,将会使其主动性得到明显的增强,从而开始出现“我能”、“我来做”的一些独立性的意识。而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喜欢听幼儿教师的话,所以幼儿教师要充分根据《指南》的要求,使孩子们能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奉劝家长和教师们,别再包办代替,用您的大手多扶着幼儿的小手多参与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分别在“健康”和“社会”两大领域中提出的实践目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