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元素在传统风景写生中的创意表现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徽州地区的传统风格民居,是汉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也称徽州民居。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自秦朝建立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再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居住在这个被称为“自然公园”的地区的人们,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他们自己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风格。
  关键词:写生;创意;徽州民居元素;裝饰画;融合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将逐渐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形式,来面对强大的现代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传统民居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使得古徽州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每个人都惊叹不已。本文通过对徽州传统民居元素的提炼和总结,研究和总结徽州民居的基本特征,分析徽州民居元素在传统风景写生中的创意表现。并结合分析收集整理。
  1、马头墙
  古徽州区域的民居建筑中马头墙元素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此地域的精气神所在,即使经历着数千年的洗礼,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一部分古民居仍然保持相对完整。古村落、古建筑则能体现出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然而,随着学术界对其深入研究,同时地域本土文化更新的节奏,尤其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大、品位高,由此各地旅游者蜂拥而至,现存的当地建筑群及基础设施因无法去满足需求而大量建造现代化仿制古徽式马头墙建筑,从而导致传统的徽式建筑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此时,竭力保护现存完好的建筑文化遗产,秉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现代设计的特色,将徽州民居元素与传统风景写生相融合。都是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新课题,都是需要我们继续传承,运用和创新的。
  墙头上的马头造型,仿佛带领着墙壁向前奔腾。这种动态,似乎也改变了墙壁原来的静态,使它也富于动态美了。在创意风景写生的加工改造中,装饰花纹像马的躯体,在随着昂扬的马头而腾飞,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随处可见,它是和家族建筑群连成一体的。因而它在装饰画的使用中也不是少见的、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叠加的,多种多样的。它形成了庞大的群体。它腾骧在画纸之上,跃向广阔的天空。视之,见轻雾缭绕,云依马首,马驰聚之疾如云之腾飞。这便是墙上马头形态映入创意风景写生中所显示出来的美。
  2、徽州三雕
  “三雕”的历史起源于宋代,在明清达到顶峰。绩溪县龙川胡氏祠堂的木雕和花雕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进行了全面改造。古代祠堂木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刻和线条雕刻,除了梁沟、梁坨和门口雕刻的龙凤、历史剧外,整层门窗木雕布局有“莲花、花瓶、白露”三种图案。在艺术上,风中有各种各样的莲花;有各种形式的梅花鹿。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漂亮的花瓶,犹如“仙境”一般雕板令人陶醉。荷花图的意在“和为贵”,用以教育后人做人做事要如荷花一般清清白白。百鹿意在祈愿祖祖辈辈能够延年益寿;花瓶形象象征着对世代和平生活的渴望。创意风景写生中,将种种元素加以糅合变形,使欣赏者能够更好的走进徽州传统民居中,用线条的叠加和变换,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徽州风情。
  3、徽州传统民居的色彩
  “屋檐下长出绿色瓷砖,白色和粉红色的墙马头”,这是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写照,也揭示了其典型的建筑色彩,即粉红色和黑色。从外部来看,建筑的色彩组合很简单,线条也很精致。它们由黑白两色组成。加上岁月的侵蚀,黑、白、灰相互交融,形成了徽州民居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徽州民居生长在徽州肥沃的土地上,风景优美,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和水墨画的奇妙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州建筑墙体的色彩自然形成了丰富的剥蚀效果。在雨水浸泡下,白色粉末部分溶解,并与蓝砖颜色相互渗透,导致表面形成螺旋、喷雾或其他不规则线条。从远处看,墙壁呈现黑色、灰色、白色的过渡性质,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艺术魅力和历史魅力。这种色彩效果显然不是人为造成的,但它对人们对古徽州的审美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严整的布局
  中国古人利用仪式和儒家思想来建立空间秩序,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州民居传统建筑的平面通常有一个清晰的轴线,单一建筑使用方位和造型来确定清晰的主从关系,然后通过严格的轴线对称穿透整个群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室内家具通常成组放置或成套对称布局,控制台面向门,前后檐炕为布局中心,椅子、橱柜、橱柜、架子等成组成对放置。装饰画中的表现也是如此,严格和统一的装饰花纹突显出了徽州元素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花纹通常沿着中心轴线对称均匀地排列。这种具有对称甚至中轴线的创意风景写生中的装饰花纹不仅具有仪式的特征,而且具有以徽派传统风格为基调的仪式与音乐的和谐美。这种和谐美不仅受到儒家礼仪的影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符合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人类的一些审美生理和心理机制,稳定、宁静、壮丽甚至伟大。
  面对徽州民居元素在传统风景写生中的应用,我们应该认真挖掘传统写生的生态性建造手法,与现代创意表现相结合,让其不仅能够用在传统风景写生中,也能够运用到其他类型的画面里。同时我们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现代抽象的表现方法去补充传统写生的记录方式,从而才能真正的将其发展,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徽州民居写生。
  参考文献:
  [1]《产品形态设计浅析——中国传统造型的现代抽象研究》 2004 刘爱军
  [2]《徽派建筑马头墙元素价值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席景霞
  [3]《浅析乡土建筑的形成因子——以潍坊杨家埠民居建筑为例》 2011 桑永亮
  [4]《传统徽州民居的色彩》 工业建筑 2010 刘仁义
  [5]《传统工艺考察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相关专业建设》 2016 王平胜
  基金项目:
  201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3613150
其他文献
摘要:江南自古多名士,晋代王羲之在《兰亭序集》中曾说过放浪形骸一词,到了明代,徐渭就成了一个典型的放浪形骸传人。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自号青藤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诗人、戏曲家和画家。在诗文、戏曲、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但他又是一位典型的怀才不遇江南才子。徐文长一生坎坷,曾经八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参加抗
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为开设急救培训相关课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400名2016级新入学大、中专学生进行调查分
摘要:“字正腔圆”美学观是中国民族声乐长期积淀,凝练的美学观,也是歌唱者要遵循的演唱法则。本文试图通过对《乡音乡情》《鞭打我吧》《求爱神给我安慰》三个作品关于字正腔圆美学观,在演唱中外声乐作品对如何灵活有效的进行运用将其要求运用到不同风格中的中外声乐作品。  关键词:字正腔圆;腔领字行;依字行腔;中国艺术歌曲;外国聲乐作品  一 “字正腔圆”美学观的背景和审美要求简介  中国传统歌论从“以言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