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春天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2011年春天向我们姗姗走来了。
  1978年3月,中国召开了具有里程牌意义的科学大会,邓小平发表了为知识分子正名、向科学技术进军的重要讲话。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充满激情地撰写了《科学的春天》。
  一转眼33年过去了。春种秋收,中国科教兴国收获了累累硕果。想一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什么情形?全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灰溜溜的“臭老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那时中国人民的家庭有什么高科技产品?真像赵本山、宋丹丹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反映的,有个手电筒就不错了。如今中国的繁荣兴盛到了什么程度?难道还需要一一列举么?谁能列举得清!因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为各种高新科技产品争奇斗艳似乎到了无所不能穷极想象的地步,因为中国的GDP总值已经跻身全球第二!
  在这春天的大合唱里,有一支春歌特别嘹亮,就是以中关村为先驱、为代表的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兴起与发展。198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等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由此衍生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和几年后成立的全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009年春天,国务院批复建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揭开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序幕!
  2010年岁末,又一道春消息传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1+6”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改革政策,将于2011年1月1日起实行。毫无疑问,继续发挥中关村的独特优势和龙头作用,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将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新企业群体的成功实践和发展前景告诉人们,中国科技创新的春天来了!
  本期“封面故事”《石景山,亮剑“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和“特别报道”《中关村再鼓科技创新风帆》等系列文章,撷取了中关村科技创新的几束花瓣,我们可以从中嗅到浓浓的春天气息。
  “经济”版《深圳平台》等一组文章,则记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个窗口深圳第十二届高交会的几个侧面值得“特别关注”。《中关村》杂志应邀独家主办了本届高交会的“2010创新中国推介宣传表彰活动”,我们多么希望更多的科技奇葩开遍中国!
  春天还会有冰凌,有风雪。中国谈不上一好百好,通货膨胀,特权腐败,两极分化……国际局势也波诡云谲,天安舰、马尼拉、钓鱼岛、刘晓波风波刚息,中国渔船再次莫名其妙地“撞”翻在韩国海警舰下。“新锐文摘”《吴敬琏: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切实推进改革》等一组文章,尺幅千里,鞭辟中国的病疴和顽疾,可谓破冰之作。
  “科技”版《伟景行:数字城市产业先行者》、《田真:爱拼才会赢》等文章,讲述了几个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创新实践印证了一个硬道理:只有“爱拼”和“先行”,才能收获成功!
  “科技”版《文化创意产业:海淀又一经济驱动力》和“文化”版《对联漫谈》、《邓伟:用镜头参与历史》等文章,角度不同,说的都是挖掘中国文化内涵的事情。文化不是小事情。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文化的享受才是更高境界的享受。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前景也正在这里。一朵鲜花不是春,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全面繁荣,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春天!
  的确,这不是1978年的春天,这是2011年的春天,这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教育都需要创新的春天!
其他文献
荒原上,立着一个雪人。  雪人不知道是谁堆的自己。那时候,它还没有眼睛,什么都看不见。后来,两只衔着红枣的小鸟飞过,它们发现了没有眼睛的雪人,把自己嘴里衔着的红枣安在了雪人的眼眶里。  雪人看见了地上的白雪,看见了天空,看见了不远处的树上悬挂着的冰凌。雪人很感激那两只小鸟,很感激堆它的人。  雪人睁着眼睛,兴奋地看着能看到的一切。  下午的时候,来了一只熊。  熊看见了雪人,很高兴:“我终于找到了
期刊
在树的那边,有一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妇女,一天又一天地站在那里。那棵树长得枝枝丫丫的,终日依傍在那人的身边。每天放学我都要从树的这边走过,且每次都斜着眼偷偷地瞄一下那人,便飞快地跑过去,生怕那人看我,叫我。要知道那人总是坐在那树的旁边,卖着新鲜苹果。  树的那边,让我懂得了许多。  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我焦急地在路上跑着,想尽快回家。当经过那棵树时,发现树旁的那个人正手脚麻利地收拾水果摊子。突然,一
2007,猪猪迟迟走不出雨雪、冰冻、持续酷寒的隆冬,损失难以计数。然而,斗志昂扬的叔叔阿姨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战风雪,斗严寒,创造了一个个奇迹。2008,鼠鼠迈着瑟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过年,我们在严寒中被温暖、被感动,这个春节我们过得不平凡!    自制油灯照病房    一盏盏自制的油灯,从黔南州中医院停电的第一天起,就照亮了病房、照亮了整个医院。  医院动员20多名年轻护士连续不停地手工赶制